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唐宋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及答案 鄂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529779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唐宋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及答案 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唐宋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及答案 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唐宋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及答案 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唐宋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及答案 鄂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唐宋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及答案 鄂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唐宋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及答案 鄂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唐宋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及答案 鄂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唐宋诗中的物候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贾思勰( ) 黄宗羲( ) 物候( ) 瀛州( ) 滹沱( )( ) 觳纹( ) 2根据拼音写汉字。花hu( ) qing( )笛 相得益zhng(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1)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至理名言: (2)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相得益彰: 4填空。(1)唐宋诗中的物候作

2、者 ,我国著名的 家、 家,他在 学、 学、资料考察、科学普及等方面都有建树。(2)“唐宋诗中的物候学”说的也就是从 这一特殊领域,介绍物候学的知识。(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雄浑,开阔的意境。古诗词中有很多这样的写景诗句,请写出你最熟悉的连续两句:(江西中考题) , 。5请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字。(3分) (浙江绍兴中考题) 烦恼yu 愁时,不妨读读唐诗宋词。这样,春风秋雨会渐渐冷却你急zo 的 情绪;小桥流水能慢慢松弛你紧张的神经。那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那见人羞涩的村姑,无不使你y 然自得,超然物外。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一) 课内精读我国唐宋的一些

3、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

4、、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6“翠”读 ,意思是 。7你怎样理解文中划线的黄宗羲的话。 8选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引用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揭示了 。9联系全文谈谈唐宋诗词为什么能反映出当时的物候现象? (二)课外拓展(2004河南中考题)语文诗话语文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语文功能的多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很熟练地进行语言交流,甚至有明显语法错误的表达也不影响双方的交流。我认为,语文的产生、发展决定了语文的浅层次表达是生活实践,具有工具性;高层次表达则是精神万象,具有精神性。我想

5、,语文应该是热爱。没有一颗对生活炽热的心,怎会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没有对祖国山水、人文风物的痴迷神往,怎会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拳拳诗情?怎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醉?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更应该热爱我们人自己,爱亲,爱友,爱人,便会有诗情,便会有语文。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关爱亲人反使诗情更怯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因诗句而彼此拉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寂寞因诗句而得以慰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情因友情而更酣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少萍水相逢的人因此

6、而更具人文关怀语文不仅表达着热爱,悠悠千古,浩瀚的文学海洋,更浮涌着多少忧愁、郁闷甚至或是猛呼抗争。屈原忧愁悲思而抒离骚,愤懑情极乃发天问;东坡遭贬、壮志未酬而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稼轩胡虏未灭而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陈涉苦难深重怒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都缀满一个个“情”字,但也不乏冷静理性。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

7、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性洪钟巨响 “我以我的歌感动上帝/正如山以瀑布/正如山以瀑布/感动遥远的大海”。泰戈尔沉沉的喉音唱出的诗,感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语文抒写你的心灵,便是你自己的呢喃情话,同时也感动了你、我、他。10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2分)_11第段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第段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均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从全文看,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分)(1)_(2)_12第段是个过渡段。从内容上看,它在上文第_段和下文的第_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1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第、段中任选一段加以分析。(4分)_

8、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一) 阅读链接(2005宜昌市中考题)诗中有科学(节选)叶永烈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 (1) ,“白云生处有人家”是 (2)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 (3) ,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 (4) 。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

9、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我以为王之焕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

10、广,即所谓“ A ”(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焕的诗句属于“同理”!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是符

11、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种一次,割多次。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 B ”,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14.请根据你对杜牧山行一诗的理解,将“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分别正确填入第段中的、处。(分) 15.作者遣词用句非常准确。比较第、段首句中加点的词语,你认为这两个词语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2分) 16.请在第段横线A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一个名句。(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