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2010--尚永丰--973项目标书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519863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2010--尚永丰--973项目标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2010--尚永丰--973项目标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2010--尚永丰--973项目标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2010--尚永丰--973项目标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2010--尚永丰--973项目标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2010--尚永丰--973项目标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2010--尚永丰--973项目标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名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首席科学家:尚永丰 北京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教育部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本项目瞄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整合国内优秀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如下:阐明表观遗传关键机制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EMT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细胞重编程机制;阐明细胞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数据,描绘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

2、立和完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为恶性肿瘤预警、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靶标,发现几个潜在的可以用于乳腺癌、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五年预期目标:1、 发现一批新的组蛋白修饰因子,探明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筛选一批肿瘤相关ncRNA,鉴定一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的ncRNA分子靶标;鉴定一批新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发现针对转移型乳腺癌、肺癌的新的有效治疗靶点。2、 建立一整套适应于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

3、平台和技术体系。3、 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含硕、博)50名以上、博士后12名以上。4、 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8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发表论文25篇以上。三、研究方案本项目分为六个课题,将全面系统地研究乳腺癌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机制,为乳腺癌和肺癌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分子标志及药物靶标。前三课题分别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三个不同角度,分析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表观遗传学改变,研究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分子调控机理;第四课题将对肿瘤转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现象即上皮间质转换的细胞重编程机制进行探讨;第五课题从肿

4、瘤微环境的角度,探讨肿瘤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尤其是侵袭转移的影响;第六课题整合所有的信息,描绘乳腺癌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六个部分各有侧重,又紧密衔接,团结合作,互相促进。课题一:DNA甲基化变化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本研究将筛选肿瘤细胞中高甲基化并失活的基因并分析其启动子区域组蛋白的修饰状况,探讨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的先后关系。筛选出影响DNA甲基化酶和DNA结合的关键性因子或蛋白;明确相关关键性因子或蛋白与DNA甲基化酶及DNA结合蛋白作用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明确特定基因发生DNA甲基化的分子机制,进而揭示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

5、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另外在肿瘤组织,CBX7等PcG蛋白的正常组合关系被破坏,并且这种PcG蛋白组合紊乱与肿瘤相关基因失活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本研究还将以多种器官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为对象,了解正常组织细胞中PcG蛋白的正常组合关系,研究这种正常组合关系破坏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与肿瘤相关基因组蛋白修饰、核小体定位和DNA甲基化发生的关系。表观遗传重编程不仅在体细胞去分化和获得多能“干性”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也是细胞癌变过程中获得无限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的物质基础。本研究将在开展肿瘤转移相关DNA甲基化组学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并鉴定出影响肿瘤细胞转移能力的关键性DNA甲基化变化位点及其网络,了解

6、其在癌细胞获得转移能力重编程过程中作用,建立预测恶性肿瘤转移能力的表观遗传分子分型体系。总体研究方案如下:肿瘤DNA甲基化组和应用研究DNA甲基化形成机制研究代表性肿瘤及非瘤组织标本收集500例肿瘤DNA甲基化组测定启动子芯片基因功能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肿瘤发生/转移/侵袭相关的甲基化网络验证研究:大样本患者随访、模式动物建立肿瘤转移能力的DNA甲基化分型体系RLGS/MeDIP/Promoter array等方法分析肿瘤基因组甲基化谱式分析肿瘤细胞中异常甲基化的启动子区域组蛋白修饰的状况ProfileProfile筛选影响DNMT和DNA结合及组蛋白修饰的关键蛋白探讨关键蛋白活性和自身修饰

7、的变化明晰特异基因发生DNA甲基化的分子机制和组蛋白修饰调控DNA甲基化的分子机制探明关键蛋白与DNMT和D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课题负责人:朱卫国,北京大学学术骨干:邓大君,北京大学伍会健,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课题二:组蛋白修饰异常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本课题将常规方法和高通量技术相结合,从筛选乳腺癌和肺癌中新的组蛋白修饰调控因子及其复合物出发,逐步揭示所获得的候选基因对于组蛋白修饰的作用和调控机理,并进一步阐明这些基因在调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将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筛选乳腺癌和肺癌中发生突变或者表达异常的组蛋白修饰酶以及转录因

8、子,同时针对MLL1等相关的甲基化酶复合物组分,LSD1等去甲基化酶、EYA去磷酸化酶和磷酸化激酶、转录因子Smad4和ER及其转录辅助因子等,筛选新的组蛋白修饰基因或miRNA,利用各种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方法验证筛选获得的组蛋白修饰复合物中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基因过量表达和敲低/敲除技术、基因突变技术、组蛋白甲基化、磷酸化和乙酰化分析、ChIP-seq等技术检测分离的组蛋白修饰因子对组蛋白修饰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动物模型和临床标本对组蛋白修饰候选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做深入分析。总体研究方案如下:组蛋白修饰异常机制与肿瘤发生发展筛选

9、新的组蛋白修饰复合物/因子甲基化酶、磷酸酶、Smad4和ER转录因子等相互作用分析组蛋白修饰分析靶基因表达分析建立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相关的组蛋白修饰网络高通量芯片、酵母双杂交、免疫沉淀-质谱课题负责人:叶棋浓,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学术骨干:杨晓,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课题三:非编码RNA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研究ncRNA作用机制的一个关键就是鉴定与之相互作用的靶分子,特别是蛋白分子。本课题将以乳腺癌细胞系、肿瘤组织、肿瘤启动细胞为模型,利用自主建立的RNA-SELEX-seq技术平台系统地发现和鉴定与肿瘤相关蛋白(特别是其中的转录因子和表观修饰酶)发生相互作用的

10、ncRNA;还将采用不同大小的ncRNA的cDNA文库(size-fractioned RNA library)鉴定肿瘤启动细胞特异的ncRNA。采用球囊形成实验、二维平皿及三维Matrigel培养以及免疫缺陷鼠体内种植和肿瘤组织等研究体系,系统深入地研究ncRNA和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它们所构成的结构网络、调控网络、以及这些相互作用的生理功能,剖析ncRNA调控网络在肿瘤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与意义。与此同时,选择其中一些有重要功能的ncRNA,结合大量的肿瘤患者的标本及临床资料,研究将其作为药靶或生物标记物的可能性。非编码RNA与肿瘤发生发展研究肿瘤相关蛋白结合的ncRNA的研究阐明ncRNA

11、-蛋白调控网络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RNA-SELEX-seq技术平台鉴定与肿瘤相关蛋白结合的ncRNASize-fractioned RNA library鉴定肿瘤启动细胞特异ncRNA探讨ncRNA-蛋白相互作用及对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利用体外培养、免疫缺陷小鼠肿瘤移植、肿瘤病理组织检测等进行功能研究课题负责人:宋旭,四川大学学术骨干:宋尔卫,中山大学李沁桐,四川大学课题四:上皮间质转换的机理及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细胞重编程机制以乳腺癌细胞系、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为模型,探讨EMT的细胞重编程作用机理及其在乳腺癌转移及化疗药物耐受中的作用。选取永生化的正常乳腺细胞系(如MCF-10A),ER阳

12、性低转移性细胞系(如MCF-7,T47-D等),ER阴性高转移细胞系(如MDA-MB-231,SUM1315等),以及ER阳性但对三苯氧胺耐药的BT-474细胞等为主要细胞模型,并通过lentivirus介导的shRNA抑制或过表达E-cadherin在这些细胞系中分别诱导或抑制EMT表型。比较不同细胞系在EMT前后其基因表达谱变化,用MeDIP-seq法比较基因组范围内DNA甲基化变化情况,并用ChIP-seq法比较与转录相关的主要的组蛋白修饰标志如激活性的组蛋白乙酰化、H3K4甲基化,抑制性的H3K9,H3K27,H4K20甲基化等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分布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差异表达的新

13、基因及特异性组蛋白修饰酶在EMT以及在乳腺癌转移及药物耐受中的作用做深入分析。同时,选取两种以上高转移性细胞系,以TGFb或TNFa刺激细胞或稳定转染b-catenin分别激活TGFb、NFkB以及Wnt信号通路诱导EMT。用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及全蛋白磷酸化谱分析在三种条件下共同变化的靶基因及蛋白分子。这些共同通路分子是各信号通路间的交互作用节点及潜在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对它们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分析。建立可诱导表达荧光标记的E-cadherin或其它EMT诱导因子的稳定转染细胞系,以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实时观察细胞内外环境的改变对EMT及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总体研究方案如

14、下:上皮间质转换的机理及表观遗传机制建立低转移性、高转移性乳腺癌细胞系及人工改变E-cadherin水平诱导或抑制EMT后的细胞系以TGFb或TNFa刺激细胞或稳定转染b-catenin分别诱导癌细胞发生EMTMeDIP-seq检测DNA甲基化变化ChIP-seq检测主要转录相关组蛋白修饰基因表达谱差异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差异蛋白质谱差异差异表达基因总体特征分析病毒介导的稳定过表达及shRNA抑制候选基因后,细胞表型及小鼠乳腺癌转移模型的行为变化功能域分析;质谱检测并验证相互作用蛋白;靶基因检测;与已知EMT基因关系新基因功能分析及特异性组蛋白修饰酶在EMT中的作用寻找高转移性乳腺癌及对现有化

15、疗药物不敏感性的乳腺癌的治疗靶点课题负责人:尚永丰,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骨干:梁静,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课题五:细胞微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以乳腺癌为模型,分别从肿瘤细胞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浸润的免疫细胞(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和基质分子(细胞因子TGF)入手,研究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尤其是侵袭转移的影响。分离乳腺良性增生患者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分期的乳腺癌患者组织微环境中的成纤维细胞及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分析miRNA及mRNA的表达谱;研究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或miRNA对成纤维细胞及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建立三维细胞培养模型,将肿瘤细胞与基质细胞共培养,尽量模拟体内环境,并应用免疫分子及免疫细胞缺陷小鼠构建小鼠骨髓嵌合体动物模型,研究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或miRNA对共培养后肿瘤细胞侵袭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