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7谈中国诗(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519234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7谈中国诗(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7谈中国诗(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7谈中国诗(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7谈中国诗(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7谈中国诗(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7谈中国诗(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7谈中国诗(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 说“木叶”说 课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

2、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并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教学重点通过对“木”和“树”两个意象反复琢磨和比较,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难点利用刚学过的知识结合已掌握的古诗词,概括出诗歌中的意象相对稳定的意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导评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学习导航说“木叶”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学论文,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我们学过许多篇

3、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习本课时要注意用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特质,并依据自己刚学过的知识结合已掌握的古诗词,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教师提供两组词语请同学们为词语“速配”,并用一句诗来

4、概括)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我们读诗的时候,看到一些意象会马上捕捉到一种情感,而且这种情感(也就是意象背后的意韵)不光光出现在一首诗中,而是会反复出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学习说“木叶”这一课来寻找答案吧。二、整体初读1.自由朗读全文,勾画重要字词句子。2.制定“学案”。本课学习要掌握哪几个目标,通过什么方法来达成?延伸学习和探究的方向是什么? 能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能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能说清全文的结构特点。能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特质。课外延伸能依据自己刚学过的知识结合已掌握的古诗词,概括出共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三、归纳提

5、要1.默读全文,理清结构(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有两个。(7)总结2.筛选信息课文的中心段是哪几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第4、5、6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四、重点解读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

6、、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繁茂的枝叶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征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意树饱满味木疏朗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木秋风叶落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

7、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五、探究质疑看来,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

8、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课文中的“木叶”),但是不是所有的意象都只表现一种感情呢?其实,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举例说明)唐诗中的“柳”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有柔美、依恋之感。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

9、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

10、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

11、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六、拓展延伸1.除了上面讲到的“柳”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意象例句特征和内涵雨鸟烛(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己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参考例句:鸟: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

12、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干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枫叶:江枫渔火对愁眠枫叶荻花秋瑟瑟停车坐爱枫林晚晓来谁染霜林醉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情最是台城柳,依然烟笼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须怨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

13、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雪:飞雪连天射白鹿独钓寒江雪楼船夜雪瓜洲渡花:花非花,雾非雾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径不曾缘客扫花落知多少日: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杜鹃:杜鹃夜半犹啼血杜鹃枝上杜鹃啼望帝春心托杜鹃风:山雨欲来风满楼松:静听松风寒根据学生的板书,简要评说这些意象的特征和内涵。鸟:有空远感觉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烛:相思情、愁别意柳:留恋、离别含义月:美丽、忧愁、冷清日:多为夕阳2.作业:研究性学习(任选一题)(1)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14、2)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方法:(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2)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参读作品: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下面文章与说“木叶”相近,可作比较阅读。青与绿林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

15、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