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管理)大连农(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大连工业大学方案书

上传人:梧*** 文档编号:136494130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122 大小:79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品管理)大连农(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大连工业大学方案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产品管理)大连农(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大连工业大学方案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产品管理)大连农(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大连工业大学方案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产品管理)大连农(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大连工业大学方案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产品管理)大连农(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大连工业大学方案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品管理)大连农(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大连工业大学方案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品管理)大连农(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大连工业大学方案书(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与食品工程1. 海参肽胶囊食品项目简介:海参肽胶囊食品以大连盛产的海刺参为原料,以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肽科学理伦为基础,采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海参自溶酶技术和食品高新技术,将蛋白质水解成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并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的活性肽。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活性肽不仅消化吸收性好,还具有降血压、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低过敏、抗血栓、抗疲劳、延缓衰老、低抗辐射、抑制肿瘤及增强肾动力等生理功能,是二十一世纪人们最理想的保健功能食品。大连轻工业学院发明的“海参肽胶囊食品”专利技术产品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保健食品,发明专利号:ZL99113247.5(一种海参酶解液系列产品及其生产方法),

2、成果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02年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项目负责人:朱蓓薇合作方式:技术转让2. 一种海参酶解液系列产品加工方法项目简介:海参是一种自溶能力极强的海洋生物,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经过表皮破坏、吐肠、溶解等过程,可以将自身完全降解,长期以来,自溶严重制约和困扰海洋生物的深加工。该项目是充分利用海参本体酶系,采用生物技术,获得海参肽,提高海参蛋白的消化吸收率;采用微生物发酵及微胶囊技术去除和掩盖腥臭味;利用食品高新技术中的冻干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最终开发出具有生理功能和营养特性的海参功能性食品。

3、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本课题“将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完美结合,酶解方案合理可行,多肽得率高,超微细处理、微胶囊造粒、发酵脱腥及冷冻干燥等食品高新技术有效地保留了海参的营养成分,该项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产品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项目成果在大连、威海、烟台、盘锦等多家企业实现产业化,截至2006年12月,已累计创造产值近10亿元。研究成果荣获2002年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ZL 99113247.5)。项目负责人:朱蓓薇合作方式:技术转让3. 海参及其功能食品的开发项目简介:海参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素有“海

4、底人参”之美誉。全世界约有1100多种,可食用40种;我国120多种,可食用20种。主要分布于温带区和热带区,生长于我国山东、河北、辽宁的刺参被誉为参中之冠。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及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制备海参多肽和提取分离海参多糖,开发具有生理功能和营养特性的富含多肽和粘多糖的全海参功能性食品。研究成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项,授权6项,并在大连多家企业产业化。其中,“非得海参肽”2001年被批准为辽宁省特殊营养食品,2002年被卫生部批准为保健食品。其研究成果荣获2003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负责人:朱蓓薇合作方式:技术转让4. 即食海参及其加工项目简介:海参极强的自溶能力,使其保鲜、贮藏、运输和

5、加工等环节存在诸多的技术难题。由海中捕捞的活海参出水后若不采取措施会化成液体,为了便于保存,多把海参制成干品或盐渍产品。传统的干制或盐渍海参食用时需要进行脱盐、发制,处理过程繁琐,营养成分容易流失;特别是海参本身胶原蛋白含量高的特性,造成其较大的烹调难度。利用海参自溶酶技术,生产方便味美的即食海参产品,简化了食用海参的复杂过程,克服了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海参容易脱水、失去原有的形状、硬度和弹性的难题。该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ZL 02132777.7),2005年大连市发明专利金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项目负责人:朱蓓薇合作方式:技术转让5. 一种海参全粉食品及其制备方

6、法项目简介:本发明主要是以天然全海参为原料,充分利用了在原始海参加工中被扔弃的肠、卵等废弃物,利用海参体壁特别是组织细胞中的细胞酶在特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自溶,是已开发“海参肽胶囊食品”技术的发展和提升,最大限度的保存了海参中原有的营养活性物质,减少了引用外源物质而产生的污染,同时也降低了成本。该项技术还采用了生物脱腥、超微细处理、微胶囊化、冷冻干燥等高新技术赋予产品滋味更鲜、营养更高、活性更强、绿色纯正的特征,该成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国家授权(ZL 02132845.5)。项目负责人:朱蓓薇合作方式:技术转让6海参粘多糖食品及其制备方法项目简介:海刺参是海参中的极品,海参粘多糖是海刺参

7、中的精华,海参属于氨基多糖重要来源之一的棘皮类动物,其多糖含量和硫酸化程度远高于其他传统补品。粘多糖的生物合成起始于核心蛋白,是蛋白多糖的糖链部分。海参粘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抗心血管形成、抑制栓塞形成、对抗某些组织培养细胞的特异性病变、抗炎等多种作用。本发明主要是以天然海参为原料,采用自溶酶技术脱去蛋白,用生物化学法进行提取,最后经过脱色、纯化、冷冻干燥 ,获得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粘多糖,该技术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专利号分别为:ZL 02132846.3,ZL 200410054772.X,和ZL 200410069576.X。项目负责人:朱蓓薇合作方式:技术转让7. 鲍鱼食品及其制

8、备方法项目简介:鲍鱼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列为海味“四珍”之首,素有“软黄金”之美誉,世界已命名的鲍鱼有216种,我国出产的鲍鱼主要有皱纹盘鲍、杂色鲍、耳鲍、羊鲍等8种品种。鲍鱼是海洋中氨基酸含量最全面,脂肪、胆固醇最低的生物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研究表明,鲍鱼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源自鲍鱼中所含的鲍鱼多糖鲍灵素,是药食俱佳之物。因此鲍鱼的医药保健价值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目前,随着鲍鱼养殖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养殖产量剧增。2004年全国的鲍鱼产量4000吨,2005年的产量已经超过1万吨。寻找有效的加工方法,将新鲜鲍鱼加工成高档的功能食品,已经成为鲍鱼精深加工的趋势。市场上鲍

9、鱼深加工的产品主要是干制产品和罐头产品,损失了大量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并且在深加工的过程中,占总重1/5左右的内脏被丢弃或加工成鱼粉,不仅是原材料资源的极大浪费,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在鲍鱼深加工的同时,能将鲍鱼脏器进行加工利用,不但可以提高鲍鱼的综合利用率,增加经济附加值,同时还可以拉动鲍鱼养殖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就是采用生物技术提取鲍鱼及鲍鱼脏器中的鲍灵素,并将其加工成鲍鱼多糖软胶囊、鲍鱼酒等高档功能性系列食品,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该成果已申报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均已授权(ZL 02132844.7;ZL 20

10、0410054771.5;ZL 200410054768.3; ZL 200410054770.0;ZL 200510047409.X),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项目负责人:朱蓓薇合作方式:技术转让8. 即食鲍鱼的加工项目简介:鲍鱼腹足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味道鲜美,营养十分丰富,在鲍鱼的干品中,蛋白质含量40.0%,肝糖33.7%,脂肪0.9%,并含多种维生素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鲍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被誉为海味之冠,其肉性昧成、温,具调经、润燥、利肠功能,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大便燥结等。目前鲍鱼多为鲜食,这样不仅大大影响了消费半径,而且,由于烹调复杂,满足不了人们现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和人们

11、的消费需求。该项目是利用阶段式升温和冷却的杀菌技术、低温真空渗透技术等高新技术生产营养丰富、色泽佳、弹性好、香气浓郁的即食鲍鱼,不仅保存了鲍鱼丰富的营养,而且食用方便,天然绿色。该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200710090935.3),技术处于国家领先水平。项目负责人:朱蓓薇合作方式:技术转让9. 牡蛎生理活性物质分离、制备技术项目简介:牡蛎属海生双壳类软体动物,被称为“海之奶”、“海之果”、“海蛎子”、“蚝”等。全世界已发现的牡蛎品种约有100余种,我国已发现20种左右,其中最有经济价值的有褶牡蛎、近江牡蛎、长牡蛎、密鳞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几种。牡蛎营养丰富,还含有牛磺酸、氨基酸、生物锌等功

12、能活性成分,具有很高的价值,素有“海底牛奶”之美称。该项目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并运用多项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确定了酶解牡蛎蛋白为牡蛎多肽、分离提取牡蛎牛磺酸以及制备牡蛎抗氧化、抗衰老提取液的工艺条件,生产出富含牡蛎多肽的功能性食品和富含抗氧化成分的牡蛎抗衰老功能性食品,填补了海洋功能食品开发的空白。该项目2004年通过了辽宁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鉴定结果为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该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项目成果荣获2006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中国专利银奖,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负责人:朱蓓薇合作方式:技术转让10. 虾夷扇贝的综合加工项目简介:虾夷扇贝

13、属软体动物门扇贝科,原产于日本北海道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经济海产贝类之一,是非常名贵的海珍品。随着底播养殖技术的成功,虾夷扇贝的产量剧增,扇贝柱出口量也急剧增加,产生大量的扇贝裙边和废弃物等,将其进行综合加工势在必行。该项目是利用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将扇贝裙边加工成即食产品;超临界萃取技术从扇贝内脏中提取不饱和脂肪酸;采用生物技术提取虾夷扇贝脏器多糖,开辟了综合利用虾夷扇贝的新思路,提高了综合利用率,开发出多种高附加值的虾夷扇贝深加工产品。扇贝裙边产品方便、营养,不饱和脂肪酸、多糖等功能性产品功能性强,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该项目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PCT/CN/200600264

14、9),中国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ZL 200510047410.2),其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项目负责人:朱蓓薇合作方式:技术转让11. 杂色蛤的综合加工杂色蛤是一种很有营养价值的海产品,是海洋中高蛋白、低脂肪、高钙的海洋生物之一,并且含有的蛋白质为完全蛋白,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还有出色的药用价值。现代研究表明,杂色蛤含有的多糖具有抗癌作用和免疫调节功能, 是药食俱佳之物。因此杂色蛤的医药保健价值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目前,随着杂色蛤养殖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养殖产量剧增,全国的杂色蛤产量可达10000吨。寻找有效的加工方法,将新鲜杂色蛤加工成方便食品、调味品和功能性食品,已经成为杂

15、色蛤加工的趋势。市场上杂色蛤是以冻干和鲜食为主,产品的种类单一。 此项目将杂色蛤加工成方便产品,最大限度的保持杂色蛤外形的完整性及杂色蛤的营养成分;采用食品高新技术生产绿色食品添加剂;采用自溶酶技术与双菌种协同发酵技术、生香技术结合生产海洋功能型调味汁;并利用食品技术将杂色蛤的壳加工成活性离子钙高档功能食品。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项目负责人:朱蓓薇合作方式:技术转让12. 贝类的综合加工项目简介:贝类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品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已经形成规模养殖的经济贝类有近20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铁、铜、碘、钾、钠、钙、磷等矿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贝类中含有丰富的多糖、

16、多肽、甾醇、皂苷、萜类、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将贝类肉体部分加工成口味各异的即食产品,同时,从下脚料中提取多糖等生理活性物质,提纯精制,加工成高档的功能系列产品,实现贝类的综合加工,具有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已经从贻贝、肚脐螺等多种贝中提取了多糖,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510047411.7;200510047412.1),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项目负责人:朱蓓薇合作方式:技术转让13. 河蟹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项目简介: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动物学上属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淡水蟹类中,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最高的种类是河蟹。河蟹含有人类所需的六大营养素,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中的EPA和DHA,有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