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导与练:植物的矿质营养旧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489311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导与练:植物的矿质营养旧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导与练:植物的矿质营养旧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导与练:植物的矿质营养旧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导与练:植物的矿质营养旧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导与练:植物的矿质营养旧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导与练:植物的矿质营养旧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导与练:植物的矿质营养旧人教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时 植物的矿质营养对应训练1.对绿色植物自身来说,制约其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因素是 ( )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弱 根细胞内细胞液浓度植物的蒸腾作用 物种自身的遗传性A. B. C. D.答案 D解析 呼吸作用的强弱决定了提供能量的多少,而遗传性决定了载体的种类和数量。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水稻呼吸强度与K+吸收量关系的是 ( )答案 C解析 植物吸收钾离子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呼吸作用为其提供的能量,所以植物对钾离子的吸收量随呼吸作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程度,根细胞膜上运载钾离子的载体达到饱和,植物对钾离子的吸收将保持一个平衡值。3.(2008年大连模拟)用完全营养液在两个相同

2、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苗,假设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营养液中各种离子与试验开始时各种离子浓度之比,结果如图所示:该试验结果不能说明 ( )A.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B.植物对离子的吸收有选择性C.植物对离子的吸收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D.水稻吸收Si的载体多答案 C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两植物吸水速率相等”和柱状图可知,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引起营养液中离子浓度发生了变化,说明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离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由柱状图可知,同一植物对不同矿质元素的吸收速率不同,说明植物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而离子吸收多少,与其根细胞膜上离子载体的数目有

3、关,水稻对Si的吸收明显多,说明水稻根细胞膜上吸收Si的载体多;植物对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过程,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没有直接关系。4.将等量的、微量的NH+4、PO3-4、K+、Ca2+共同置于100 mL蒸馏水中,再放入一些新鲜的水稻根尖,一段时间后,测定溶液中上述四种离子和水的含量变化(见下表)。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 )项目H2ONH+4K+Ca2+PO3-4减少量0%23%12%37%14%根对水的吸收和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不是等比例进行的 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根吸收矿质离子的过程不受温度的影响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都正确答案

4、A5.(2009年太原模拟)如图是某高等植物中矿质元素在绿叶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含量示意图。依图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Ca、Fe、S是植物体中只能利用一次的元素B.N、P、Mg是植物体中可以再次利用的元素C.N、P、Mg是大量元素,Ca、Fe是微量元素D.叶片对N、P、Mg比对Ca、Fe、S的需求量大答案 C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Ca、Fe、S的含量在成叶和老叶中含量不变,可推知它们是不可重复利用的矿质元素;而N、P、Mg在老叶中含量下降,可知它们是可重复利用的矿质元素;图中N、P、Mg的含量均高于Ca、Fe、S,因此可推知叶片对N、P、Mg的需求量大于Ca、Fe、S;而依图不能

5、判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6. (2008年石家庄模拟)对植物嫩叶所必需的矿质元素Fe和Mg的来源叙述中,正确的是 ( )A.Fe和Mg既来源于土壤又来源于老叶B.Fe和Mg来源于土壤,Mg又可来源于老叶C.Fe和Mg只来源于土壤,不能来源于老叶D.Fe和Mg来源于老叶,Mg又可来源于土壤答案 B解析 N、P、K、Mg等在植物体内以离子或不稳定化合物形式存在,属于可重复利用的矿质元素,一旦缺乏,老叶将贡献出来给新叶利用,因此缺乏症首先表现在老叶上,而Fe、Ca在植物体内形成难溶解的稳定化合物,只利用一次,当缺乏后,嫩叶先表现出症状。矿质元素的应用【例1】把菜豆幼苗放在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一小

6、时后测定表明,幼苗各部分都含32P。然后将该幼苗转移到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数天后32P ( )A.不在新的茎叶中 B.主要在新的茎叶中C.主要在老的茎叶中 D.主要在老的根中答案 B解析 各种矿质元素吸收进入植物体以后,随着水分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分,往往以不同的方式被利用。其中N、P、K、Mg等在植物体内以离子或形成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是可再利用的元素。植物体一旦缺乏,可以由老的器官、组织向新生的、幼嫩的部位转移被再利用。Ca、Fe等元素在植物体内形成了稳定的、难溶解的化合物,不能被再度利用。变式训练(2008年襄樊调研)番茄种子萌发后,置于完全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并对叶片进行观察,发现叶

7、片甲中的K、P等矿质元素不断被运到叶片乙中。下列关于叶片甲和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矿质元素储备多,可将多余部分供给乙 B.甲的细胞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C.乙的细胞比甲更趋于衰老 D.叶片乙的生长速度小于叶片甲的生长速度答案 B解析 K、P是可重复利用的矿质元素,它们由叶片甲向叶片乙中转移,说明叶片甲逐渐衰老,其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例2】水和无机盐是由植物木质部的导管输送的。用32P标记的矿质营养液培养某植物幼苗一段时间后,在根细胞中检测32P的累积量和运输量,结果如下图。(1)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主要方式是 。(2)在与a、b、c、d四点相对应的细胞中:32P累积量最高的是 点处的

8、细胞,这是因为根尖在该部位没有 结构。吸收量大小依次为 。c点处的细胞主要靠 作用吸收水分。该处细胞的形态是下图中 。最适合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点处的细胞。(3)制约该植物吸收矿质离子的直接因素有 ( )植物的呼吸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细胞膜上的多糖 细胞膜上蛋白质A. B. C. D.(4)由磷构成的细胞化合物有 (写出两种)。答案 (1)主动运输 (2)a 导管 cdab渗透 D b (3)D (4)核酸、ATP解析 根的前端叫根尖,根尖可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根冠由薄壁细胞组成,像个帽子套在根的顶端,可保护幼根在伸入土壤时不致被坚硬的土粒所伤害。分生区全长约12毫米,大部

9、分被包围在根冠内,是产生新细胞的主要地方。伸长区长度约几毫米,靠近分生区的细胞有分裂能力,距分生区越远的细胞,分裂活动越弱,细胞开始伸长、生长和分化。根毛区在伸长区以上,这一区的细胞不再伸长,已经分化成各种成熟组织,因此根毛区也叫成熟区。这一区的特点是表皮细胞的外壁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根毛区的名称由此而来。由于根毛的大量形成,大大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植物吸收水分主要是靠根毛区来完成的。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其呼吸作用密切相关,尤其是有氧呼吸,因为呼吸作用为根细胞进行离子交换吸附提供了可供交换的离子,即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同时根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合成的ATP又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矿质离子进入根

10、细胞的主动运输过程提供了能量。1.(2008年全国理综,1)为了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B.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C.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D.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答案 D解析 判断某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其证明思路就是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中,除去或加入某一种矿质元素,然后观察植物在不同营养液中生长发育的状况,根据前后的生长发育状况作出判定。2.(2007年天津,6)某植株成叶正常,部分幼叶出现病态,用Ca(NO3)2根部施肥后幼叶恢复正常。下面是施肥后根尖

11、成熟区细胞吸收Ca2+、NO-3和H2O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答案 C解析 成叶正常,幼叶病态,缺乏不可移动元素。刚施肥后,土壤溶液浓度升高,植物吸水减少,随着Ca2+的吸收,吸水会逐渐增多,幼叶部分也会恢复正常。3.(2007年江苏生物,27)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主要是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而来。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包括(多选) ( )A.土壤通气状况 B.土壤温度 C.土壤含水量 D.土壤微生物答案 ABCD解析 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土壤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温度过高,使酶钝化,影响根系代谢活动,从而影响主动运输的能量供应,减少矿质离子吸收;温度过低,代谢减弱,主动吸收慢,细胞质黏性增大,离子进入困难。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通气不良,会抑制有氧呼吸作用,导致产能减少,从而影响矿质元素的吸收。土壤溶液浓度:当土壤溶液浓度较低时,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速率随土壤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土壤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浓度再增加,根系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甚至失水。土壤pH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如在酸性条件下,根瘤菌会死亡,固氮菌失去固氮能力;在碱性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