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pdf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6419456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6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pdf(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必修 2 复习材料 第 1 页 共 15 页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口基数; 自然增长 =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死亡率 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 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特点增长很快增长缓慢 影响 加大经济、 就业、 资源和环境压力; 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 青壮年负担重。 原因 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 医

2、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 人口老龄化严重。 措施控制人口增长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 变化趋势人口增长趋缓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 4.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特点: 原始型(“高高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低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现阶段,判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 (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 人口金字塔图 的类型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主要特点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 老年人口比重小 各年龄组人

3、口比重 大致均衡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 老年人口比重大 金字塔形状 人口增长趋势迅速增长缓慢增长呈负增长 , 人口缩减 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现代型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多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较多。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地理必修 2 复习材料 第 2 页 共 15 页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 (2)发达国家:到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

4、型的转变。 6. 人口老龄化问题 (1)衡量指标: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 以上 或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 以上。 (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 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 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单,青壮年负担过重。 (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机械增长率 =迁入率迁出率 2.人口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

5、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 年)的迁移活动。 () 19 世纪以前: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流向:旧大陆(欧、亚、非)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战以后: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流向:从发展中国家(亚、非、拉)流向发达国家(西欧、北美、大 洋洲)和西亚、北非等石油输出国 影响因素: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等石油资源的开发 (3)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二战前大洲二战后 亚洲 非洲 欧洲 大洋洲 北美洲 拉美

6、地理必修 2 复习材料 第 3 页 共 15 页 4.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人口迁移 (1)建国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迁移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迁移方向:东部西北、东北地区、海南(支援边疆建设) 迁移特点:有计划、有组织。 (2)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现在: 迁移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 迁移方向:中、西部东部;农村城市。 迁移特点:自发性的。流量发生明显变化,频率加快。 5.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1)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

7、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人才流失;劳动力不足;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城市环境恶化)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为了寻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更多的经济待遇, 改善

8、个人及家庭生活。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4)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 (1)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主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地区的开放程度 经济发达程度 人口的生活及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关系 3.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合

9、理值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地理必修 2 复习材料 第 4 页 共 15 页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 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城市功能分区 (1)特点: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土地。 (2)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3)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收入阶层建筑面积位置公共设施环境质量 中高级住 宅区 高收入阶层 面积大,有些有 独立的庭院 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 坡、文化区相联系 完

10、善,生活方便优美 低级 住宅区 低收入阶层 面积小,拥挤密 集 多在内城,多与低地、 工业区相联系 缺乏,生活不方便较差 (4)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中心商务区(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 CBD )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5)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概念: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

11、模式。 (3)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 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 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历史文化(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社会因素:如收入状况、知名度、种族宗教和人种等; 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的划分 (1)划分指标:城市人口规模 (2)类型:从小到大一般可划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按市区和郊区非农人口的规模大小。 2.城市的服务

12、范围: (1)概念:把到该市来购买商品或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点画在图上,就构成该城市的服务 范围。 (2)服务范围:城市本身,以及该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3)特点: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地理必修 2 复习材料 第 5 页 共 15 页 3、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 城市级别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相互距离 小城市低少低小多近 大城市 高 多高大少远 城市的等级、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相对应的。 4.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 5.城市等级体系: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相同等级

13、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人口城市化: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聚; 地区城市化:乡村地区变为城镇,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2.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1)推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 (2)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 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

14、变化: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 城市化发 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 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30以下, 低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 展较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 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发展中 国家 中期阶段 30 70 较高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 速聚集,城市化推进 很快。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 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70以上, 高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趋缓甚至停滞。 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 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 空洞化等 逆城市化 发达 国家 (3)不同

15、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 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 5.关于逆城市化: 表现:人口向乡村或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 增加。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已逐步完善。 地理必修 2 复习材料 第 6 页 共 15 页 6.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3)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4)社会问题突出; 7.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图

16、形 表 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 乡 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 城镇 成 因 城市的拉动和乡村的推动 市区人口激增, 地价上涨, 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8.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9.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1)有利影响 分析角度答题模板 人口转化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各方面的发展,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科技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思想观念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不利影响 分析角度答题模板 资源问题 导致大量土地占用,耕地面积减少 造成城市及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 生态问题 过量开采地下水,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