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417949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1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20年(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20年(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20年(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20年(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年8月)2012年06月04日 浙江在线序言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陆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54公里。2008年末总人口196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86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6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在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这一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服务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能力,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

2、,特制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这一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092020年。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重大意义第一节发展条件独特的区位优势。江苏沿海地区是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部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北部连接环渤海地区,东与东北亚隔海相望,西连新亚欧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是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专栏1:新亚欧大陆桥简介新亚欧大陆桥又称第二亚欧大陆桥,从中国东海岸的连云港到欧洲西海岸的荷兰鹿特丹,全长10870公里,其中中国境内4131公里,沿线涉及江苏、山东、山西、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

3、0个省区,面积377.1万平方公里,人口4.55亿,经济规模9.3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9.3%、34.4%、37.3%;东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西经中亚、西亚、俄罗斯、东欧、中欧、西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经过国家和地区的面积397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6.6%;居住人口22亿,占世界人口的36%。与西伯利亚大陆桥相比,新亚欧大陆桥具有明显优势,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运输距离短,辐射面广,对亚太地区吸引力大。新亚欧大陆桥的发展,为沿线国家和亚欧两大洲经济贸易交流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大通道,对形成陆桥经济走廊、扩大亚太地区与欧洲的经贸合作、促进亚欧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4、。良好的资源条件。拥有约占全国1/4的海域滩涂湿地和百万亩低产盐田,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岸线资源优良,具备在淤泥性海岸建设深水海港的技术条件,连云港港可布局建设30万吨级航道和码头;海洋资源和风力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地势平坦,水系发达;区域开发适宜性较好,空间开发潜力较大。丰富的人力资源。拥有各类人才133.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6.8%;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较为发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超过32万人;拥有高等院校14所,在校大学生16.7万人;劳动力素质总体较高。较好的产业基础。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生产条件优越,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是黄淮海

5、平原和江淮地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纺织、机械、汽车、医药、化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现代物流等生产服务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生活服务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全国主要港口的连云港港和南通港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机场的运输能力快速增长,新长铁路、沿海高速公路、苏通大桥等相继建成通车,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供给充足;水利设施较为完善,水资源供给和防洪保安能力显著增强。第二节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产业转移和区域间

6、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为江苏沿海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赋予了新的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地区地理上连为一体,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多层次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把江苏沿海地区全部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该地区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与长三角核心区的对接和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

7、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与东部沿海地区深化合作的内在需求进一步增强,对江苏沿海地区出海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提出了新要求;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为江苏沿海地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际区域合作不断深化。随着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江苏沿海地区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以及东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为本区域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强化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地位和作用创造了新机遇。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调整。我国具有发展实体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广阔市场前景,随着国际金融资本加速向实体经济转移,江苏沿海地区面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同

8、时,随着我国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的推进,将有利于这一区域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强化以内需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江苏沿海地区加快发展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一是发展模式需要创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加快发展不能沿袭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港口功能和城市带动能力需要提升。中心城市实力不强,主要港口服务功能不够健全,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集聚科技、人才资源的能力较弱,对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提高。四是

9、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目前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在行政管理、城乡统筹、区域合作、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第三节重大意义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事关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将有效缓解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状况,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有利于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将进一步增强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两大区域在

10、更高平台上开展合作,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经济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对接融合,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形成全国沿海地区共同发展、互动并进的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充分发挥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将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交流,增强互动效应,为中西部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承接国际资本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强化我国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增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欧洲、中亚、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共

11、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第二章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江苏沿海地区区位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发展重点,统筹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加强区域合作,增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辐射带动

12、作用,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原则是:坚持科学布局,促进集聚发展。优化空间开发格局,选择发展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推进集中集聚开发,促进港口、产业、城镇互动发展。依托现有大中城市,注重提升功能,推进城镇集聚发展;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依托深水港口,实施节点开发,集中发展临港产业。坚持合理分工,促进一体化发展。根据资源条件和现有基础,加强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合理确定各地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间的分工协作;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

13、、互联互通水平;加强行政管理和政策对接,形成统一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理念上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明确保护范围,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在开发建设上提高环境准入标准,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在管理上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与周边地区、泛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创新区域与国际合作机制,在合作

14、共赢中谋求新的发展。第二节战略定位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连云港港为核心,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共同建设沿海港口群,综合发展陆路交通和航空业;大力发展国际航运和现代物流,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服务中西部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逐步形成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专栏2:新亚欧大陆桥沿线

15、合作情况近年来,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合作不断加强,连云港相继与甘肃、新疆、河南、陕西等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签订了跨区域合作协议,推动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物流合作。港口集团在山西侯马等多个地区合资建设集装箱场站,组织两地货物对流运输。口岸船、货代理单位在中西部多个城市设立办事处。港口每年进出的铁矿砂、氧化铝、铝锭、化肥、煤炭、化工原料、钢铁、粮食、农副产品等大宗货物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铁路系统合作。连云港相继开通了至郑州、西安、成都、西宁等地的集装箱“五定”班列,1997年开通了至阿拉山口过境集装箱“五定”班列,2007年延伸到莫斯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欧亚贯通。在货源组织方面,对外成功开发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大陆桥货源市场,对内开发了中西部重要城市的东西行上下桥货源,为中西部地区打通了重要的双向进出口通道。目前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开展过境运输的国家和地区有20多个,运输的主要品种有机械设备、汽车及配件、矿产品、农副产品等十多个大类。2008年,新亚欧大陆桥经由连云港口岸发送的过境集装箱运量6.4万标箱,同比增长8%,占新亚欧大陆桥总运量的比重达40%。口岸单位合作。连云港海关、连云港检验检疫局分别和内地10多个重要城市的对口单位开展了进口货物转关、转检业务,中西部地区进出口企业可在当地海关、检验检疫局办理出口货物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