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18春离线《中国当代文学》作业考核试题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136410783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师范18春离线《中国当代文学》作业考核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师范18春离线《中国当代文学》作业考核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师范18春离线《中国当代文学》作业考核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一、简答题(40分,每小题10分,共计6题,选作其中的4道题。)1、简论“三突出”创作原则对“文革”文学的影响;答:在文化大革命之中,江青之流为了实现其反革命的政治目的,在俄赛盛会主义(?)的同时,抛出了他们唯一主义的创作理论,其中三突出原则是危害最终影响最坏的也颇具迷惑的一个。江青之流把三突出原则作为文艺创作的基本的规律,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强令理论能够文艺作者必须遵循,此后,由三突出为主心,衍生出了所谓散配成以及多侧面等突出英雄人物的文学游戏般的荒诞论谈。这种脱离实际,主观杜撰的标准,对文学创作危害极大。一方面扼杀了真正的文学创作的生机,一方面深受三突出影响的作品,不

2、同程度的宣传了错误观点,背离了生活规律,或深浅不同的落入了概念化,公式化的空白,没有什么艺术感染力,更有甚者,则图解概念,精制滥造,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唯心主义创作是思想的流布和泛滥。文革之后,有些其他事物借用这一词汇,如某某菜肴的“三突出”特色,等等。2、为什么林海雪原被称作“革命英雄传奇”?3、简述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主要贡献;答:“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主要贡献。他既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又融进民歌的优点,赋比兴相结合,创造了他所独有的相当格律化的诗体“新辞赋体”,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4、简析马原小说“元叙述”手法的运用;5、简析高行健的戏剧观;答:高行健的戏剧观分为前

3、后两个阶段,前期是“剧场性的”戏剧观,后期是禅意戏剧观。其中,前者对中国戏剧产生更大的影响,这是20世纪80年代“戏剧观”论争中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观论争是由突如其来的话剧危机引发的。高行健是这场论争的积极参与者,为寻找中国话剧的“突围”之路,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首先提出了剧场性观念和一系列对于戏剧创作的主张,形成了他的戏剧观,在整个论争中“最著名而且最具有影响”6、试析“大散文”的主要写作特点。答:“大散文“是贾平凹由于不满意散文的现状而提出的寄寓了他的散文理想的一个概念。他用行动力矫狭小、苍白的散文倾向,于1992年自创美文杂志,张扬“大散文”旗帜。以此“鼓呼大散文的概念,鼓呼扫除

4、浮艳之风,鼓呼弃除陈言旧套,鼓呼散文的现实感,史诗感,真情感,鼓呼真正的散文大家,鼓呼真正属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散文。”“大散文”疏离狭隘的私人化写作倾向,作者基于普遍的人类精神,有人文情怀,在一个较有高度的文化基点上,以散文的方式观照、体悟、思考现实社会、历史演化以及人类生命存在的图式。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许多篇什,周涛的游牧长城,汪应果的灵魂之门,可谓文化大散文类的代表性作品。二、论述题(60分,每题30分,共计3道题,选作其中的2道题。)1、试从知识分子的成长和改造的角度谈谈你对青春之歌认识。答:真正的优秀小说能够穿越时空仍能熠熠发光,而杨沫的青春之歌无疑是其中一部。它在特殊时候诞生,历

5、经数十年却没有褪色,书中塑造的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等角色至今栩栩如生。同时,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我对这些人物也有了一些不同的认识。首先,对于余永泽,他是以一个救人英雄形象出现的,身在高等学府,才华横溢,对待林道静温柔体贴,甜言蜜语不断,可以说完全可以用林道静口中的“骑士兼诗人”来描述。但在后来的生活中,余永泽渐渐展现出了真实的自己,他有大男子主义,注重琐碎生活,同时逃避革命,驱赶老佃户,一心想找学术界领导聚希望以此铺平自己以后的道路。这一切都让林道静感到自己渐渐走上远离自己初衷寻求自由的道路,这也是林道静最后离开余永泽的原因之一。所以我认为,余永泽是小资思想和传统思想的结合体,一方面他有着追求

6、安逸和平生活,满足于琐碎生活的小资理想,一方面又想将林道静塑造成一个相夫教子,恪守妇道的女人,而自己专心学术,袭承传统的生活模式。可这一切在当时这个国家危亡,革命四起的时代却是不被允许的,同时自由思想的渗入让林道静也不甘做丈夫身后的小女人被禁于闺房之中,她渴望自由,渴望个性的解放,所以她注定与余永泽无法共同走下去。林道静和余永泽关系的恶化是在很多因素的催化下发生的。从根本上来说,林道静虽然也是出身于大户人家,但过着却是丫鬟的生活,受尽摆布,受尽折磨。她能更深地体会贫苦大众的艰辛生活和苦难处境,这使她的追求个性自由的欲望以及后来革命的热情都远远超过了余永泽。而余永泽出身于地主家庭,又受过高等教育

7、,是胡适考据思想的追随者。这让他一方面无法体会老佃户之类的贫苦处境,一方面更想沉浸在学术世界中而不是在革命道路上披荆斩棘。所以林道静与余永泽的生活经历和阶级差异是导致他们最后决裂的根本原因。另一个重要人物卢嘉川的出现是将林道静引向另一条道路,也是让林与余愈行愈远的关键。卢嘉川是全书中革命人物的代表,也是当时革命人物的代表,他的原型是三个革命志士的结合体。可以说他就像西方故事里的一个天神突然降临到林道静的生活中,改变了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与其说林道静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不如说林道静将他当成了一位可望不可即的革命英雄。卢嘉川不是一个自然人,而是一个“符号式的英雄”。如果说余永泽在海边拯救的是林道静的肉

8、体,那么卢嘉川对林道静的是精神的救赎。所以林道静将卢嘉川当做一个指导革命的“神”来崇敬的思想大于了爱情。而从余永泽的角度看,卢嘉川只是一个时不时来找自己妻子的男人,这让他不快,而这种次数的增多让他和林道静产生了隔阂,最终在他赶走卢嘉川导致卢嘉川被捕之后这种矛盾终于爆发,让林道静下定决心与余永泽决裂。林道静身边形形色色的朋友正反映了革命时期不同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闺蜜王晓燕,原本是对革命有所犹豫的教授千金,后来为林道静等革命志士所感染和父亲一起加入到革命事业中,由一个革命后觉者转变成一个革命先行者。作者在最后让她与革命背叛者戴愉成为男女朋友,也算是对她当初对革命并不热心的惩罚,让她在最后一刻出丑

9、。但她总体来说仍是一个正面形象。而选择了电影事业,在权贵身边穿梭,出卖身心,最终抛弃了革命事业的白莉萍以及丧失脊梁,背叛革命的戴愉则是故事中的反面形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白莉萍选择了自己想选择的人生道路本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中,置革命事业不顾本身就是落后的行为,更何况是电影明星这种带着资产阶级烙印的职业,更是腐朽落后的代表。相比白莉萍,我认为戴愉更应该受到批判,虽然他曾经也是一个革命者,也曾在台上激昂发言,但是他最终选择了背叛革命,以众多革命志士的牺牲换一己私利,这不论在当今还是在当时都是要遭受唾弃的。从整体上来看,小说以一个女性林道静的视角来看待革命。在内容上,描绘了林道静经历了

10、由追求个性解放的五四精神到追求革命事业的革命精神的转变;在文学形式上,作者用带有自叙传色彩的形式从女性的心理体验出发体验了各个人的心灵与情感。而林道静最初与余永泽的个人结合到最后和江华的政治结合体现的是林道静从追求人性的五四精神变成了追求革命的革命精神。这种演变体现的是当时的政治主流思想,即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通过改造自己最终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揭示了政治创作主题: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参加革命、经受锻炼、向工农学习。虽然整体上体现的是否认五四精神宣扬革命精神的主题,如从林与余决裂表现五四个性解放的失败,否认个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最终林道静弃余投卢表现舍自由主义投马克思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在创作

11、手法上把林道静当做一个真实女性而非政治概念来描写,刻画了一代女性为实现自我不断地探求与挣扎的形象,这些又体现了五四精神。在描写余、卢、江对林道静的救、教、引中运用了传统的革命恋爱模式,充满抒情性,体现了两种观念的融合是五四与革命精神的结合。虽然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由于时代限制,在情节处理上还是有一点不足的。比如将卢嘉川塑造得过于完美,使其失去了一个自然人该有的特性;为了突出正反人物的对比,将正面人物的进步和反面人物的落后腐朽夸大化,容易造成不真实感。虽然增加了领导农民运动的部分,但是有头无尾略显仓促。作品题为青春之歌,它引发了许多人对青春的思考。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告诉我们青春应当为自己的理想

12、而努力奋斗;在我们追求小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要着眼于大我,即社会和国家。2、试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野人的复调主题。答:戏中有四条平行的线:生态问题,寻找野人,现代人的悲剧,黑暗传的发现,这些含有同内容的线索交织一起,构成一种复调。统摄野人纷繁头绪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学家和梁队长为人类对自然的盲目掠夺,为自然生态的被破坏而痛苦。两人的痛苦相交织、映照,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所犯错失的认识与对其社会根源的思考。老歌师曾伯是一种古朴文化的代表,其核心是先民对大自然的祈求膜拜和神化,对人类史前史的追忆和想象。曾伯对人的失望,既蕴含了作者对特定社会灾难的严峻批判,也体现了人类的自我反省,同

13、时伴随了曾伯特有的宿命观、生命将尽时的恐惧感。芳和幺妹子是剧中两个美丽而痛苦的女性。两个女性既原始而又现代的痛苦显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的偏颇。贯串全剧的寻找野人事件,是人类迷惘和痛苦的象征。寻找野人这一对人类自身、对自然认识的严肃课题,在它的展开过程中世俗化、异化了。在卷入野人考察事件的形形色色的人中,只有孩子细毛表现出健康的人性。作者把象征人类明天的旖旎的梦给了这个可爱的孩子,使深浸人类迷惘和痛苦的全剧得到希望之光的照耀,表现了作者以及人类对未来的乐观信念。3、复述你所阅读的三部当代小说的主要内容或精彩段落,并谈谈你自己对这些作品或精彩之处的认识。以下内容可以删除:(一)非标准劳动关系

14、产生的原因非标准劳动关系是从标准劳动关系发展而来。标准劳动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契约关系,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并一直延续至今。自20世纪60年代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要求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强,灵活就业、弹性就业需求增大。因为,在工业、机械制造业占主导的产业结构模式下,固定用工制度、长期就业合同是主流的用工和就业形式,但随着商业、服务业的不断扩大,简单、统一的传统就业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自身需求,取而代之的应是形式灵活、富于弹性的就业形式,非标准劳动关系也就应运而生。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通过灵活

15、多样的用工形式来雇佣非核心员工,弹性用工能够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追逐利益最大化。“企业想要更好的迎接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的挑战,人力资源的运用必须要有弹性,也就是劳动弹性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多的人认为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们不再愿意从事那种传统的束缚于单位的就业形式,而更愿意寻找一种适合自己意愿的、满足自己爱好的、更加自由的就业方式,从而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实现个人的价值,近年来兴起的SOHO一族就是典型例证。SOHO是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小办公室

16、、居家办公室)的缩写,它是指个人以自己的家或小型场所为办公室而从事工作的小型事业体(个体户)。SOHO代表了一种自由的新型就业方式,其工作场所不固定,工作时间自由,收入高低也不确定,特别适合与高新科技、信息技术相关工作的劳动者,如软件程序员、网络工程师、记者、编辑、自由撰稿人、音乐制作人、广告工作者、咨询师等。 (二)非标准劳动关系面对的挑战我国的非标准劳动关系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更多的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产物。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我国的城镇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传统的僵化的固定就业模式刚性太大,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非标准劳动关系对于降低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方便劳动者自由选择劳动时间、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就业机会等作用越来越突出,正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