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2月课程考试《现代公共关系学》期末试卷A.doc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136346438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2月课程考试《现代公共关系学》期末试卷A.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2月课程考试《现代公共关系学》期末试卷A.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2月课程考试《现代公共关系学》期末试卷A.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公共关系学期末考试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建设型公共关系模式建设性公共关系是指组织为开创新局面在公共关系上做出的努力。通过这种努力,使公众对该组织、及其产品、服务有一种新的感觉,产生新的兴趣,从而直接推动组织事业的发展。2、 公共关系传播公共关系传播,是指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提高自身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借助传播的方式,所开展的传播活动及其传播管理。公共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公共关系的过程是组织主体与公众客体之间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和信息交流的过程。3、 公共关系策划是对组织公共关系形象和公共关系活动方案的构思和设计,它包含了一系列的公共关

2、系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4、公众公众,即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45分)1、简述公共关系的特征。1.情感性2.双向性3.广泛性4.整体性5.长期性2、简述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的意义。答:员工是形成组织力量的主体,是组织创一流产品或服务的主力军,是塑造和推销组织形象的积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以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组织需要通过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加内聚力。组织需要通过全员公共关系增强外张力。2、 简述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答

3、: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时代,随着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公众的需求多样化,选择性越来越强。在其背景下,能否争取市场,争取顾客,争取公众支持成了组织生死攸关的关键,这直接促成了公共关系的兴起。3、 简述网络公关信息传播的方式。答:可供公关人员利用的传播媒介有两种: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一种是人际传播手段。具体来说,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有语言 媒介,像演讲与报告、会议与会谈、谈判与对话、电话等;有文字媒介,像报纸与杂志、书籍与纪念刊、海报与传单、组织名片与函件等;有电子媒介、像广播、电视、录音、录相、幻灯和电影等;有图象标识,像摄影与图

4、片、商标与徽记、门面与包装、代表色等;此外还有非语言传播媒介,如表情、体态、目光等。我们也可以把公共关系媒介分为基本媒介和综合媒介两种。所谓基本媒介,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广播、电视、印刷品、摄影作品、电影等;综合媒介则包括与新闻界的联络、特别节目、展览、会议等。显然,所谓综合媒介是各种基本媒介的集大成。4、 简述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一)预测原则。预测原则是指通过分析研究确认某些引发危机的潜在可能性,从而判定多种可供选择的应急措施。为了使预测结果真实准确,在预测过程中要建立“四个制度”。即信访制度、自查制度、调研制度和预测制度。(二)实事求是原则。组织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无论是对

5、组织内部职工,还是对新闻记者、受害者、上级领导等,都要实事求是,不能隐瞒事实真相。(三)及时原则。及时原则是指危机一旦发生能及时给予控制。危机突发时,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并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紧张、恐惧,各种谣言也最易流传。如何引导舆论,稳定人心,便成为处理危机问题的首要任务。一、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原则(一)快速反应的原则(二)真实坦率的原则(三)人道主义的原则(四)维护信誉的原则(五)冷静统一原则信息发布的口径要统一,避免出现多种不同声音,造成外界更大的猜疑和混乱。组织的行动目标及反应协调活动都要统一,甚至包括组织的人类、物力、财力和各机构部门都应统一在最高危机处理小组的领导下,以组织的全

6、部力量尽快平息危机给组织带来的不良影响。(六)承担责任原则公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应该是组织危机处理的一条重要原则。组织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危机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作为组织都应该用于承担责任,做到不推诿、不埋怨,不为自己寻找客观理由,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和公众的谅解和好感。5、 简述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的特征。社会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群体性。社会组织是多数人的集合体,是一个团体、群体,而不是哪一个人。(2)导向性。社会组织这个多数人的集合体是靠共同目标来维系的,所有的组织成员、组织的所有活动都必须指向这一共同目标,其行为有较强的目标导向。(3)系统性。社会组织成员不是杂乱无章的“乌合

7、之众”,必须是以系统的方式组织和构建起来,以一定的规章制度、责任分工相互约束的整体.(4)协作性。社会组织都有与实现其特定目标相适应的结构形式,通过这种结构纽带,把分散的、没有联系的人、财、物、时间、信息与环境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联系起来。它要求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5)变动性。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无论组织的形式还是目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6)稳定性。尽管社会组织的成员及其领导者都是可变的,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不断扩展的趋势,但作为一种活动结构,即将组织成员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总是稳定的,不会轻易发生变化。三、论述题(15分)试析影响

8、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答:在传播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同时作用于受者,并对受者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了解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应用,会使传播效果得到改善、提高。研究证明,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当某种传播媒介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选择或然率=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人员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如果选择

9、不当就有可能使公众接收不到信息或者对公众没有影响力。(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

10、,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传播媒介,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不及它,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

11、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四、应用题;(20分)公共关系传播应怎样选择合适的媒介?请举例说明。在公共关系实施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恰当的媒介,使公关传播更有效和更经济。可根据以下原则来进行:联系目标原则。根据公共关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来选择和使用传播沟通媒介。即选择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必须符合公关工作的性质和要求,以便充分发挥媒介的功能。适应对象原则。根据公共关系对象的特

12、征来选择和使用传播沟通媒介。即根据不同的公众对象选用不同的传播手段,才可能使信息有效地到达目标公众,并被公众所接受。区别内容原则。即根据传播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来选择和使用传播沟通媒介。只有根据传播的内容来决定传播的形式,才可能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优势。合乎经济原则。即根据组织具体的经济能力和最经济的条件选择和使用传播沟通煤介。根据公关预算和传播投资能力,量力而行;并精打细算,争取在最经济的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大的传播效益。发生在1900年代之后,管理科学,从产品端开始,直至社会关系的一切关系的全新社会组成的全范例、全案例、全定义阐释、全陈述完成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的最新的、与时俱进的管理科学,与社会科学

13、有最大交集和并集的所有关系的一门管理科学的分支。在结合和联系了传播学之后;在新闻学院的教学维度里。三者,结合市场和销售,就是产品终端。;结合集团和公司,就是公司联络文员工作的公司文及言的全文案。所以,依据具体的需要,选择媒体和媒介,展开公司亦或产品的传播,是世界最先进实现,与我党最先进思想工作实现的,美满嫁接和结合。以下内容可以删除:(一)非标准劳动关系产生的原因非标准劳动关系是从标准劳动关系发展而来。标准劳动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契约关系,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并一直延续至今。自20世纪60年代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要求劳动力作为

14、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强,灵活就业、弹性就业需求增大。因为,在工业、机械制造业占主导的产业结构模式下,固定用工制度、长期就业合同是主流的用工和就业形式,但随着商业、服务业的不断扩大,简单、统一的传统就业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自身需求,取而代之的应是形式灵活、富于弹性的就业形式,非标准劳动关系也就应运而生。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通过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来雇佣非核心员工,弹性用工能够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追逐利益最大化。“企业想要更好的迎接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的挑战,人力资源的运用必须要有弹性,也就是劳动弹性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15、更多的人认为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们不再愿意从事那种传统的束缚于单位的就业形式,而更愿意寻找一种适合自己意愿的、满足自己爱好的、更加自由的就业方式,从而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实现个人的价值,近年来兴起的SOHO一族就是典型例证。SOHO是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小办公室、居家办公室)的缩写,它是指个人以自己的家或小型场所为办公室而从事工作的小型事业体(个体户)。SOHO代表了一种自由的新型就业方式,其工作场所不固定,工作时间自由,收入高低也不确定,特别适合与高新科技、信息技术相关工作的劳动者,如软件程序员、网络工程师、记者、编辑、自由撰稿人、音乐制作人、广告工作者、咨询师等。 (二)非标准劳动关系面对的挑战我国的非标准劳动关系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更多的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产物。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我国的城镇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传统的僵化的固定就业模式刚性太大,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非标准劳动关系对于降低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方便劳动者自由选择劳动时间、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就业机会等作用越来越突出,正成为就业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