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332711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发展战略)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年(发展战略)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年(发展战略)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年(发展战略)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年(发展战略)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发展战略)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发展战略)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四化”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也是加快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战略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按照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西安是我国科技教育、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2002年西安被联合国工业

2、发展组织评为中国最具创新竞争力的六个城市之一。全市现有各类科技机构66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检测中心41个。普通高等院校37所,其中全国重点大学9所,进入国家“22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6所,军事院校13所。各类院校共有各级重点学科430多个,博士授权学科点33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6个。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40万人,“两院”院士43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580余人。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0.92%,位居全国前列。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中心,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产

3、业培育与平台建设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专利、标准化战略相结合,不断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整合科技资源、激活创新潜能的基础作用,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全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一)科技资源加速整合,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遵循政府调控、市场导向、体现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制定实施了“西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构筑“三大平台”、建设“四大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

4、,全市以创新研发为重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00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160多家。技术转移、风险投资、技术咨询、科技评估等科技中介机构400余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近50家。“十五”期间,我市加强了四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我市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相继获得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西安基地、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国家重大技术标

5、准专项试点城市、国家科技兴贸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重要品牌。 (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十五”期间,我市共有987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其中市级奖励358项、省级奖励603项、国家级奖励26项。全市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0638件,累计授权专利达5531件,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超过1265件,同比增长54%。“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奖项上的六年空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的“百名院士亿元创业工程”吸引了近30名院士

6、创新创业。“十五”以来,我市科技工作坚持以推进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和科技发展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激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业、加速科技产业化为抓手,形成了以西安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科技力量为依托,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支撑,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实施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0多项,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项目100多项,支持重点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项目50多个,培育、组建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200余家。 (三)自主创新充满活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的科技优势,加大市场配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

7、素的力度,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内生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领域四大支柱产业,集成电路、软件产业发展潜力和吸纳外部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161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阵。上市企业已达31家,其中13家高科技企业已在美国、新加坡和香港挂牌交易。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

8、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了结构合理、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作为全国5个重点建设高新区之一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具备了较强的企业、项目、资金和人才等资源聚集能力,引领着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园区的宏伟目标奋进。 (四)科技进步成效显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到“十五”末,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7%。县域科技工作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的科技辐射和成果推广体系。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富民工程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程,推动了

9、城市科技优势向郊县辐射、转移。社会事业科技进步获得较大进展,在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我市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莲湖、碑林、新城、雁塔、未央、灞桥、长安、阎良、户县9个区县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考核,碑林、雁塔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 二、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原则认真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四化”理念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着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

10、实需求,着眼西安科技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速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引领和支撑。全面提高西安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速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突出集成创新。以打造西安自主品牌为目标,加强技术资源和创新成果的融合,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应用原始创新,加强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参与、吸纳集成创新成果培育名牌产品的能力。推进重点跨越。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

11、主线,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重点领域,发挥人才优势,整合创新资源,瞄准高端技术,突破地域局限,积极吸纳和承接国内外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集中力量,分类推进,通过有力的市场开拓和政策引导,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支撑主导产业。以加快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瞄准产品开发和产业链培育的现实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解决重大关键技术和公共应用技术,探索有效的市场供给机制,建立有效的创新扩散制度和政策体系,加速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的扩散应用。引领科学发展。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速提升为根本,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解决建设节

12、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技术问题,创造科教实力雄厚、经济繁荣发达、人文精神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美好未来。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形成结构合理、组织完备、功能强大的西安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和拓展事业的基地、创新理念和创新体制机制聚集扩散的基地。初步建立创新型城市的组织构架、创新机能、投入机制和产业体系,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先进行列。 科技投入。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R&D)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全

13、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大中型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占5%以上。 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扶持或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30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10家以上。争取20项国家和省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基地,培育重大科技成果150项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40%以上。 产业发展。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优质

14、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50%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达到34552。 科技进步。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显著提高。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中水利用率达到30%左右。 (三)主要任务 1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创新研发体系,以企业孵化器、产业化基地和重点科技中介机构为骨干的创新服务体系,以重点军工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为依托的军民技术和产业创新融合体系。集中财力建设市级

15、软件、通信产品检测开发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为基础,加强优势产业的集成创新,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支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以高新区创业研发园为龙头的企业孵化器集群建设,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 2围绕支撑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创新成果和重大技术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集成电路、软件两个产业板块,形成通信设备与新型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三个产业集群,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两个产业生长

16、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优势专用设备、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四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品牌,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和集团化发展态势。加强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名牌产品,打造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聚集资源能力强的产业化基地。 3围绕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示范扩散。一是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围绕粮食、畜牧、蔬菜、果品四大产业,抓好关键技术攻关和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在新品种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实施“农村科技富民工程”,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精品农业为重点,实施技术成熟、有市场前景、运行机制好的重大项目。突出示范园示范效应,完善服务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