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解读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36320173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学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学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学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学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解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解读中国传媒大学 张玲摘要:为了应对信息社会带给人类的挑战,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探讨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世界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兴起,给传统教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媒介环境下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素养,是摆在中国教育界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媒介素养教育基本概念、推进方法等的阐述,探讨了当前我国媒介教育界在该领域所关注的前沿性话题。关键词:教育、媒介教育、媒介素养教育The Understanding of Media Literacy from the View of Pedagogy Communication Universi

2、ty of China Zhang Ling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challenge brought to human by information society, nowadays, many countries probe into the way of developing media education. The rise of media education movement worldwide brings new chances for traditional pedagogy. The new task before us is to

3、 develop media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nd to improve new cultural literacy under the media context.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advancing methods etc., discussing the preceding topic among the media education circles in China at present.Keywords: education media educat

4、ion media literacy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场全球性的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开始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向全世界蔓延。世界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兴起,给传统教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媒介环境下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素质,无疑是这场运动赋予中国教育界的重大使命。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自1997年发端以来,至今已经历了8年时间。当我们回首这段发展历程时,不能不感谢这一领域的先驱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卜卫和宋小尉研究员。2003年以后,研究这一领域的国内学者逐渐增多。中国传媒大学也正是在此时开始了国内第一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生的招生。2004年中国

5、国内掀起了一个不小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热潮:一月,中国传媒大学申请设置的传媒教育硕士点得到批准。六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研究媒介素养教育专辑出版。七月,光明日报公布了国家教育部的重点招标课题“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中标。十月,全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同时,全国首个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网站在复旦大学开通。十二月,由国家七部委联合召开的“2004媒体与青少年论坛”在上海召开。我国第一本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著作新闻传媒传媒素养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上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开始从最初的酝酿时期进入启动和发展时期。当前,媒介素养教

6、育的本土化问题已经提上日程。世界媒介素养教育专家英国伦敦大学教授David Buckingham认为:各国应该发展自已的媒介素养教育,而不应该照搬别国模式。英国电影学院专家Cary Bazlgette也指出:虽然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带有不同目的的人,会把它引向不同的方向。如媒介产品销售商会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使用新媒介的能力,如果你没有掌握那些技能,就意味着你的媒介素养不高。电影发行商会说,不看我的电影,不会欣赏我的电影,你的媒介素养也不高,来看我的电影吧,等等。毫无疑问,在发展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中国学术界需要有自已的理解和把握。本文正是想从中国教育学界的角

7、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 教育学对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解读由于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件舶来之品,因此对其基本概念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解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当前,我国学术界亟需理清的主要概念有:(一) 对于“media education”的理解目前国内对于“media education”的理解尚不统一,由此导致了大致这么几种译法:媒介教育;媒介素养:如全国首届媒介素养研讨会主题“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其英文原文为“media education in information age”;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质教育:如光明日报公布的国家教育部的重点招标课题“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传媒教育;媒体素

8、养教育等。笔者认为,对“media education”含义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国内学者对于这一研究领域概念的理解、规范和统一,而且有利于国际的交流。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内学者把“media education”译成媒介素养教育者为数较多。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这种译法是否合理?如果合理,那么对“media literacy”、“media literacy education”等又如何理解和解释?显然问题需要从概念的界定开始:有关对“media ”的界定,2003年英国著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David Buckingham教授在其新著Media EducationLiteracy、Learning

9、and contemporary culture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当我在本书中使用“媒介”这个术语时,“媒介”包括了现代传播媒介的所有范围:电视机、电影、录像、广播、摄影、广告、报纸和杂志、音乐唱片、电脑游戏和互联网。媒介文本有节目、电影、图像、网站等,由传播的不同形式传递。我无法理解既然书籍也向我们提供经过转述的关于世界的看法和再现,为何这种更加传统的传播形态书籍,却不能被看作是“媒介”。(参见原书p.4-6)对于“media education”该书是这样解释的:媒介教育是关于媒介的教授和学习。媒介教育是教授和学习媒介的过程,媒介素养是结果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参见原书p.4-6)

10、同时,该书强调了媒介教育与教育技术或教育媒介的区别。对以上论述笔者有以下的理解:1)该书的“media ”不包括书籍,这与大众传播学的界定是一致的。2)该书的界定已清楚地表明,“media education”(媒介教育)与“media literacy”(媒介素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media education”仅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它与该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无关。而“media literacy”是一种结果,它是一种可评价的能力。当我们把“media education”的教育目标定位为“media literacy”时,“media education”便是达到“media litera

11、cy”目标的一个教育过程,此时“media education”的教育目标应当与“media literacy”的目标一致,即可表述为“media literacy education”(媒介素养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若把“media education”解释(或翻译)为媒介素养教育也是可以的。而当“media education”的教育目标是非“media literacy”时,“media education”就有可能成为其它的教育,如以培养媒介从业人员技能为目标的教育,即美国称之为的新闻教育、传播教育、英国称之为的职业媒介教育(vocational media education)等。此

12、时对“media education”的理解需要有特殊的把握。一般来说,判断一种教育究竟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或是专业教育,仅凭教育过程是不易区分的,关键看其教育目标的定位,而教育目标对于教育过程具有必然的引导作用。笔者根据对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探索认为,英国的“media education”是一种以提高媒介素养为目标的养成教育,而非专业教育。这就给我们进一步正确理解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教育、传播教育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对于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教育、传播教育关系的理解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教育、传播教育的认识也是一个尚需理清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国情,人们往往把培养媒体从业人

13、员的教育称之为新闻教育或传播教育。而它们与“media education”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它们至少存在着下述区别:1、发展的路径不同:从历史上看,“media education”与新闻教育、传播教育的发展路径是完全不同的。“media education”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它的发展路径是沿着:甄别模式文化研究与大众艺术屏幕教育与解密意识形态超越保护主义(走向新范式)的途径。新闻教育则于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它的发展路径是沿着:报业新闻教育报业、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教育大众传播教育的路径发展的。2、教育的理念不同:目前,世界各国新闻、传播教育大致分为三种模式:1)

14、以美国为首的“学院制”,其核心理念为强调新闻的专业性。由此导致美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新闻、传播等专业院校。2)以英国为首的 “学徒制”,其核心理念为强调新闻、传播人才的综合文化基础和通识性。由此导致英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重点在各媒体内部,学校主要是打基础。因为英国学界认为,任何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经过媒体内部的培训都可以胜任该项工作。3)二者结合模式,如日本。由英、美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看出:英国媒介教育即“media education”是以综合文化知识为基础,以“media literacy”为目标的素养教育。他们把对媒介从业人员的培养称之为“vocational medi

15、a education”即职业媒介教育,并认为这种教育会把“media education”降格成为一种技术培训,且会导致媒介理论的批判性的缺失。因此,他们认为“vocational media education”是比“media education”低一层次的教育。而美国历来强调新闻传播类人才的专业培养,对这类教育早有本土的界定和称谓,即新闻教育、传播教育。故当“media education”被引入美国后,它自然会沿着“media literacy”的方向发展,以示区别。由此,“media education”在美国多被表述为“media literacy education”,即媒介素

16、养教育也是有其道理的。透过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更为接近美国的“学院制”,或者说,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更多地参照了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因此,笔者推测,参照美国的发展规律,当“media education”进入中国以后,它也很可能会单独沿着“media literacy”的方向发展,并表述为“media literacy education”。但与美国所不同的是,在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即专业媒介教育(或称新闻教育、传播教育)的发展也将会有新的变化,即向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素养的方向发展。二、 教育学对开展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方法的解读当我们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如何推进和发展本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