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企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训达标测试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114686 上传时间:2020-06-24 格式:DOC 页数:106 大小:57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企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训达标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2020年企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训达标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2020年企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训达标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2020年企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训达标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2020年企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训达标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企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训达标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企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训达标测试(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庆阳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训达标测试自 学 辅 导 资 料目 录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2第一章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2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 6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5第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21第五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 33第六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辅导 42第七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54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实施 61第九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 66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档案建立 71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 79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83第二部分心理咨询与辅导(一) 89第一章 导论 89第二章

2、心理咨询的理论体系 96第三章 心理咨询目标110第四章 心理咨询关系115第五章 咨询会谈技术125第六章 心理咨询过程134第七章 团体心理咨询142第八章 不同发展阶段对象的心理咨询150第九章 特殊媒介心理咨询161第十章 心理咨询师166第三部分 附录172一、培训科目 172二、考试大纲 172三、培训教材 172四、考试方式 172五、考试题型举例 172六、学习方式方法 174七、资料编写使用说明 174八、致谢 174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第一篇 基本原理第一章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一、 健康的涵义【识记】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旺

3、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健康不仅是人们最珍惜的生活需要,而且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基础。个体乃至大众的健康状况,标志着民族的良好素质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种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由此,健康的观念也逐渐由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根据此模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个体健康的10项具体标

4、准: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二、 心理健康的涵义【识记】(一)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于生理卫生而言的。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指一门学科或理论体系;第二指一项专

5、业服务工作;第三专指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从第三层面上说,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意义相同。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探讨如何维护、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措施及各种活动。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心理卫生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二)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综合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所谓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个体心理在自

6、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心理功能状态,而不是绝对完美的心理功能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1、 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2、 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3、 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标准制订的难处与制订依据(一) 心理健康标准制订的困难心理健康标准制订困难的原因:1、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制订绝对的心理健康标准很难;2、对心理健康与否的判别还受社会环境、文化风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民族特点等的影响,因此很难制订一套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永久适用的心理健康标准;3、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和法学等

7、许多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各相关学科研究所依据的基础和范围; 4、心理健康标准的制订和确定,必须通过大规模人群的调查;5、心理健康标准确定的基础是对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的分类,而这些规律和分类尚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之中。、 (二)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五个视角)【识记】1、统计常模 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可认为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2、社会规范 以社会规范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以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正常。一般而言,有心理障碍者必然偏离社会规范,但偏离社会规范者未必都有心理问题。3、生活适应 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人

8、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为依据的。4、临床诊断 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5、主观经验 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二、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领会】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美国心理健康协会提出的标准:有26条,1、经常感到快慰、舒适;2、不为恐惧、愤怒、爱、妒忌、罪恶或者忧愁等情绪所捆绑;3、坦然接受

9、不如意的事;4、以容忍、开放的心胸,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必要时,还能自我解嘲;5、不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6、能接受自己的缺失;7、保持高度的自尊心;8、善于处理所面临的各种情境;9、能从每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汲取生活乐趣;10、经常感受人际关系的乐趣;11、经常关怀他人,热爱他人;12、拥有永久的、非常良好的友谊;13、相信别人,由衷地喜欢别人,也渴望人家爱自己、信任自己;14、尊重别人的思想与意念,尽管这些思想与意念与自己有些分歧;15、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也不随便接受别人的看法;16、乐于参与各种团体的活动;17、对左邻右舍,甚至所接触的任何人,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18、胜任并愉快地

10、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需求;19、能自行处理所有的问题;20、勇于负责;21、尽可能谋求与环境的良好相处;22、乐于接受新经验与新观念;23、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天赋;24、能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25、能自我思索、自我抉择;26、能全力投入工作,从而寻求乐趣。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曼、心理学家斯柯特、美国心理学家杰霍塔、科恩、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分别提出了各自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三、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领会】 (一)中国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 1、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 3、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 4、正确认识周围环境; 5、保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11、 6、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 (二)我国现代学者的心理健康观黄坚厚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1976):乐于工作;乐于交往;接纳自己;适应社会。张春兴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199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独立谋生意愿和能力;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 此外,王极盛,郑日昌,王登峰、张伯源,刘华山,陈家麟,黄希庭等学者也分别提出了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四、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应用】参照现实社会生活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我们认为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作如下表述:智力正常是基础,关系协调是关键,情绪状态是表现,人格完善是结果。也就是

12、说,心理健康有一个内在的层次结构。其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要素的的关系协调可以具体细分为四种关系:人己关系,即主体我和客体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识、接纳、完善自我等;人人关系,主要包括与长辈、同伴、异性、家庭关系等的处理;人事关系,包括如何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休闲等活动;人物关系,即协调与物质(金钱)、科技(工具)、环境(自然)、社会(政治)等的关系。而在这四种关系中,人己关系即自我意识是最为核心的要素。 根据对心理健康的结构关系和核心要素的认识,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将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为:(一) 智力水平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二) 自我意识正确自我意识正确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它提倡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包括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和完善自我。(三) 人际关系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应具备以下具体特点:其一,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其二,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接受。由于心理健康的人喜欢别人、接受别人,所以他在别人中间也总是受欢迎的。(四) 生活平衡积极心理健康的人能享受学习、工作和休闲给自己带来的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