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价值管理)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剖析与价值分享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042377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价值管理)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剖析与价值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年(价值管理)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剖析与价值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年(价值管理)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剖析与价值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年(价值管理)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剖析与价值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年(价值管理)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剖析与价值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价值管理)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剖析与价值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价值管理)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剖析与价值分享(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剖析与价值分享逄咏梅(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266071)摘要本文仅从有用性角度,将价值链的价值概念定义为交换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出,价值链价值受客户价值驱动,并将其定义为:价值链最终产出的交易价格减除价值链上所有被消耗资源的交易价格后的差额。价值链价值的分享原则是按贡献分配,本文在对价值链相关价值组织与利益相关者进行融合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价值链价值增值分享的三个层次。关键词 价值 交换价值 价值增值 利益相关者 企业内部价值增值 分享当代经济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是企业与市场的融合,价值链就是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战略联盟形式。它有助于发挥各企业的组合优势,并将

2、其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给相关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增值。随着人们的关注从利润转向价值增值,价值链上价值增值的形成及其在相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享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一、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剖析价值理论是用来研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理论,大致上可区别为劳动价值理论和效用价值理论两大类。在斯密提出不完全的劳动价值论(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是要素价值论)基础上,以李嘉图、马克思为代表的劳动价值论认为,物品既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其中,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是交换的尺度,是价格决定的基础;使用价值是交换的目的,它有满足人们需求和欲望的能力(即有用性);交换价值则仅是从量上讨论问题。以马歇尔、瓦尔拉、帕累托、

3、庞巴维克、萨伊,以及后来的凯恩斯为代表的效用价值论认为,物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有效用,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给人带来效用和满足;人的体验、感受和主观判断是价值形成的基础。效用价值论又进一步区分为客观效用价值理论和主观效用价值理论。边际革命之后,主观效用价值理论取代客观效用价值理论占据了主流地位(刘伟,2002)。价值被认为是以客观为载体的主观感受。客观价值基于产品的核心本质,主观价值基于产品的象征意义和其他相关价值。主观价值依附于产品上,可以增加产品的内涵,客户依据客观和主观价值判断产品的价格。可见,价值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计量。但若仅从有用性角度认识使用

4、价值和效用价值(即财富),二者则没有多大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由于交换价值是从量上讨论问题,所以,本文将价值(即财富)定义为使用价值和效用价值的量化反映,即交换价值概念。在竞争优势一书中,迈克尔波特(1985)曾给出价值链中价值的定义:“价值是客户对企业提供给它们的产品或服务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价值由总收入来度量。”显而易见,迈克尔波特所用的价值概念就是交换价值(即财富)概念。效用价值论者认为,财富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形成过程中都起了作用,离开谁财富的生产量都会下降,因而都有权参与财富的

5、分配。马克思也曾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可见,仅从有用性角度来看,价值(即财富)的源泉应该是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人类活动的本质是劳动,劳动的本质在于创造,劳动不单纯是人自身的行为,而是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过程,是人与生产要素共同对客观对象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而使其形态发生有利于人类的变化过程。罗福凯(2003)曾将财务学上的价值定义为: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生产力资源被社会接受的程度及其效果。在这里,生产力资源包括劳动、自然资源和资产条件。显然就是采用了上述观点。李松龄(2002)在区别价值(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由人

6、类活劳动创造)分配和财富分配的辨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够创造财富的理论依据。他指出,这是因为人类的具体劳动能够保存、积累和延续,资本等物化劳动是人类具体劳动得以保存、积累的载体,它虽然不能创造价值,但因为有保存人类具体劳动的作用和功能,所以能够成为创造财富的东西。二、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既然价值链的价值概念是交换价值,那么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满足客户价值需求。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以需求为拉动力的,客户的主导作用是其基本特征,交易的产生更依赖于客户的认可程度,只有满足了客户需求,交换才能实现。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客户价值理论应运而生,客户价值成为价值链价值创造的驱

7、动因素。客户价值理论是企业从客户的视角来看待产品的价值,企业价值来源的重心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外部。客户在感知价值时,除关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本身外,还关注相互间的整体关系,客户价值不仅来源于核心产品和附加服务,更应包括维持关系的努力,通过发展良好的客户关系来创造企业价值。如果将价值链看成一个整体,价值链增值显然应该被定义为:价值链最终产出的交易价格(受客户价值影响)减除价值链上所有被消耗资源的交易价格后的差额。而这恰恰与迈克尔波特(1985)给出的定义相吻合。他认为“价值链把总价值展开,它由价值活动和差额所组成。价值活动是一个企业所进行的,在物质形态上和技术上都界限分明的活动。这些是企业

8、赖以创造出对客户有价值的产品的砖砖瓦瓦,差额是总价值和进行价值活动的成本总和之间的差额。”所以,可以将波特给出的价值增值等式概括为:价值链增值价值链的最终价值价值活动成本。波特将价值链中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共两大类九项内容。实际上,价值活动还可以继续细分,因为各项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着交易行为。正如威廉姆森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的序言中所写:当一项物品或劳务在技术上可分的结合部分发生转移时,交易就发生了。技术上可分的接合部是指技术上不可分的实体之间发生联系的区域。即,活动从技术上可分为一系列独立的活动过程(技术上不可分的就是一个独立的活动过程),每个活动过程都可看作完成该项活动的一个阶

9、段,一个活动完成后就进入下一个活动过程。一项活动在一个活动过程向下一个活动过程的转移,也就是由上一阶段向下一阶段移交,这一过程就是交易。按照这样一种理解,可以说,企业之间、车间之间以及同一车间的操作工之间,都普遍存在交易关系,有交易就有交易价格,原则上都可以计算财富增加量。但是,企业内部的交易由于缺乏自由交易的市场,未必就能得到一个客观的交易价格来计算财富的具体增加量,所以有时企业采用内部转移价格来近似的替代。王竹泉等(2004)则从业务流程管理的角度,将价值链分解为流程及流程中的一系列作业,并指出流程的协调和作业的控制管理可以创造价值,实现价值链价值增值。综上,价值链价值增值可以用下述公式表

10、示: 三、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分享李松龄(2002)认为,财富分配所指的分配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在内),被分配的对象是财富,实质上就是价格,分配的原则是以边际生产力作为分配依据的按要素分配的制度安排,通过市场交换决定生产要素的价格。既然本文仅从有用性角度出发,将价值链中的价值定义为交换价值(即财富)概念,那么能够分享财富的主体就应该是价值链上提供各类生产要素的主体,即各类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分享价值链增值的原则是按其对价值链增值的贡献大小,即按贡献分配的理论。何传启(2001)认为,所谓按贡献分配,就是要使生产要素的收益与生产要素的贡献成正比。知识社会收益分配的基本原理就是按贡献分配。(一)

11、价值链相关价值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融合分类波特对价值链的分析主要是站在企业角度,侧重于企业内部,是从业务层面上进行价值活动的具体分析。如果我们从组织层面上,站在企业立场,价值链就跨越了企业边界,涉及到多个相关组织,价值成为整合它们的纽带,使它们成为利益相关者集团。李东光(2006)将价值链中的组织分为核心价值组织和辅助价值组织。其中,核心价值组织与企业直接密切相关,直接参与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过程,主要包括物流组织、供应商、协作商、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顾客群等。辅助价值组织是企业的价值支持组织,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与实现,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社区、金融等中介机构、竞争对手等。笔者认为,这种

12、站在企业立场,划分的各类相关价值组织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不谋而合。“利益相关者”概念同样是站在企业的立场。20世纪60年代由斯坦福研究院首先提出,来表示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所有人。他们认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此后,Freeman(1984)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在此基础上Starick(1993)提出,自然环境、人以外的生命物种以及将来的几代人都应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从而将利益相关者的范围拓展到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查克汉姆、

13、克拉克逊、威勒和西兰琶等学者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说,西方学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经历了一个“窄定义宽认识多维细分属性评分”的过程。我国学者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不同分类。王竹泉(2006)按照利益相关者是否能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这类利益相关者实际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他们是企业这一集体的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制定者,并力图通过他们的合作实现这一共同利益和目标。另一类是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该类利益相关者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但他们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活动会对他们的利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这一分类方法的启发下

14、,笔者结合价值链的价值组织体系,按是否参与企业价值(即财富)的创造和实现过程,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三大类别:一是能参与企业目标选择的内部利益相关者,通常由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等构成;二是价值链上直接参与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通常由物流组织、供应商、协作商、代理商、客户等构成。三是支持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所在社区、自然环境等。(二)价值链价值增值分享的层次很显然,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中就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或者说,他们都提供了价值创造过程所需要的各项生产要素,所以也就都具有了参与价值增值分享的权利。但是,因为他们

15、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他们参与价值增值的分享层次不同。笔者认为,价值链价值增值的分享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支持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所在社区、自然环境等,它们以税费的形式,首先强制性地参与价值链价值增值的分配。从所提供的财产性质来看,这一层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提供了共享品、共同品等不具备排他性的财产。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为人类、人类后代以及非人类物种所共享;政府所提供的保护性及社会管理服务,诸如国家的国防等,由该国人民所共享;社区所提供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组织服务等,由该社区居民所共享。由于这些资源具有共享的性质,所以

16、不可避免地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强制性收费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而能依据强制力收费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公民定期选举政治家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政府因此成为公民的受托人。根据管辖的范围和权限不同,政府又有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之分,地方政府管理所在特定区域的事务。因为政府只是现有公民的委托人,不是人类后代及非人类物种的委托人,所以这一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经常被忽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依存和平衡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在各国政府的政策法规中得到体现。可见,政府实际上是这一层次利益相关者的代表。价值链(包括各节点企业)是嵌入在这些综合性环境与资源内部的,由于这些非排他性财产在被特定主体使用时往往并不付费,也就是说,在取得时并没有支付交易价格,那么这些资源的消耗价值必然被包括在各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中,也就拥有了参与价值链价值增值分享的法定权利。通常,由政府以税收和专项费用的方式,对所有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强制性收取,以便顺利实现对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