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第二周(实验班)测试历史试卷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136028018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第二周(实验班)测试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第二周(实验班)测试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第二周(实验班)测试历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第二周(实验班)测试历史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在周代,卜、巫、史、祝等神职人员的工作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这一变化体现了()A神权政治日益完善B宗法体制已经确立C世俗王权得到加强 D政教合一得以实现2周代的诸侯,有王室家属、商之子孙、各部落酋长。(周代任卿制度)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了周代()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世卿世禄与官僚制度并存C对地方实行差别化的管理 D掌控了封国的官吏任免权3孔子在纵观西周、春秋政治发展的趋势之后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2、,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材料反映了()A孔子对当时时代发展特征的理解B诸侯有号令天下礼乐征伐的权力C春秋战国是一个霸权迭兴的时代D周王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和权力4下表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该历史现象表明了()君主姓氏姬姓姬姓姬姓非姬姓非姬姓非姬姓战争次数130331328A.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B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D方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5墨子非命(下)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

3、,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材料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农民()A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 B简要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C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 D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6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7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

4、)A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C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 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8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A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9晋书卷九八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山东琅琊人)与从弟导等同心翼德,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出()A六朝君主均

5、出身寒门 B北方统治集团达成共识C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 D东晋偏安政治局面建立10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将品评与选官权力收归中央,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中正官一般由皇帝信任的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员担任,但是后来中正官评级时往往背离“不计门第”的原则,偏袒士族,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人才,并彰显公平与公正。唐太宗曾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而自夸。材料表明()A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B地方官员选人失察,徇私枉法C选贤与能是人们对正义与公平的愿望与追求D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选人更科学更公平更客观11唐代

6、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 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C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12唐初实行中书、门下两省联合议政,即为政事堂的设置。在政事堂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肃宗时首席宰相每隔十天轮流执笔,德宗时改为每日一人轮流执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巩固君主专制 B广泛延揽人才C提高行政效率 D实行部门牵制13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晚期发现人工

7、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14下表反映的是唐代天宝乾元年间课役户口数的情况。年代不课户不课口课户课口天宝十三载(七五四)3 888 50445 218 4805 301 0407 662 800天宝十四载(七五五)3 565 50144 700 9885 349 2808 208 320乾元三年(七六)1 174

8、 52914 619 587758 5822 370 799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 B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C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D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加大15一生在吴地走动的李白,雄豪浪漫,他的金陵怀古诗却呈现出力疲神软的迹象,多叹惋,也多伤感,没有了盛唐时期一飞冲天的豪气,也可以用“气骨顿衰”来形容。由材料可知李白的怀古诗()A反映了诗人风格的变化无常 B折射了唐朝的历史变迁C仅与诗人特殊人生经历相关 D预言唐朝由盛而衰的命运16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

9、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17宋代外省官分“亲民”与“釐务”两种,“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 B官员相互配合提高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提高官员素养缓和矛盾18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730年吴郡(江苏苏州)户6万8千,洪州(江西南昌)户5万5千。到810年,两地分别增加到10万户与9万户。”据此,可推知()A南方人口总量超过了北方 B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C江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 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权力19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

10、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A主张改造理学 B重书本轻实践C注重道统权威 D强调学术创新20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这表明()A格致余论影响理学发展 B理学和中医学相互影响C理学和医学有其相通之处 D朱丹溪是理学集大成者21万历十四年(1586年),内阁首辅申时行首言立国本一事,之后言官们请求神宗册立庶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立储之事

11、,纷争不断,持续时间长。后明神宗终于让步,立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士大夫的胜利而告终结。明代国本之争表明()A众治政治已经形成 B立储法度一直传承C君臣关系彻底恶化 D皇权专制受到限制22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23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

12、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时期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24据史载:“至正嘉时,湛甘泉、王阳明诸先生出,而书院生徒乃遍天下。盖讲学于斯为灿漫矣。迄于隆万,此时天下几无日不讲学,无人不讲学。”明朝时江南地区讲学会的日益兴盛反映了()A科举文化的发达 B士大夫旨趣的转移C社会结构的变动 D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

13、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材料二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

14、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13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唐曲辕犁普遍推广;茶广泛种植;均田制逐渐瓦解;港口城市贸易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有所发展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谏官佛教进入全盛时代,刊印金刚经;诗歌步入鼎盛时期;书法“颜筋柳骨”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田制不立”,土地买卖频繁;坊市界限打破,出现纸币交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广泛设立中央设三司使,地方设知州和通判;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形成,实行“糊名法”;出现谏院理学兴起;词、话本逐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