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学案 鲁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025572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学案 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学案 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学案 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学案 鲁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学案 鲁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学案 鲁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学案 鲁教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学案第一框 感受大自然之美教师寄语: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习目标:【知识】感受大自然之美,了解鉴赏自然美的方法。【能力】培养鉴赏自然,关爱自然的能力。【情感】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学习重点、难点: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学习过程:(课前准备:学生以“美在大自然”为主题,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包括图片、诗歌、散文、歌曲等资料。)一、导入新课:阅读导言意娜的案例,认真听老师讲述意娜的故事。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是否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家乡的美?二、合作探究:欣赏大自然1、欣赏教材四幅反映自然美景的图片,说一说有哪

2、些自然风光?从而感受大自然之美。2、同学们把收集的关于大自然的资料向全班展示,和大家分享。3、谈一谈:你眼中的大自然美在哪里?4、阅读教材第33页正文部分,思考、归纳大自然美在哪里?宇宙的美在其“神秘”,有美丽的银河,也有美丽的星群:_、 _ 、_ 、_ 、_。生物世界的美在其“奇妙”,教材从_、 _ 、_ 、_ 四个角度写生物世界的美,又从_、 _ 、_ 、_四季写生物世界的美。自然风光的美在其“秀丽”,教材又是如何进行描述的?5、欣赏名篇海上日出,想一想:海上日出美在哪里?三、自主感悟请同学们思考:美丽的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 四、合作交流1、阅读书本3436页。思考:什么是自然美?美的自

3、然对象分为哪两种? 怎样鉴赏自然风景?要注意观赏的_、_、_,发挥_,还要领悟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伟大力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对我们欣赏自然美有什么指导意义?2、合作交流辩一辩:下面属于那种自然美?神秘的宇宙;丰收硕果;蓬莱仙境;澎湃大海;北京天坛;日落黄昏;云中山峦;草原羊群;苏州园林学生看几组图片,应怎样来鉴赏这些美景?(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片)黄山飞来石,老僧采药,仙人背包,仙人下棋,丞相观棋 庐山美景 雷锋夕照 三潭印月 万里长城 九曲黄河六、课堂小结:一、感受大自然之美1、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2、奇妙的生物世界精彩纷呈3、大

4、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二、鉴赏大自然之美1、鉴赏对象: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2、鉴赏方法:注意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发挥想象力;领悟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伟大力量。七、基本训练: 1、神秘的_使大自然魅力无穷。一、网络知识填空 2、奇妙的_世界精彩纷呈。一、美丽的大自然 3、大自然_ ,美景如画。 总结: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无穷的_ 带给我们_,陶冶我们的_,丰富我们的_。 感受大自然之美 1、美得自然对象分为两种:一种 是_,另一种是_。 二、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 2、鉴赏自然风景的方法:要注意观赏的_、_、_,发挥_,还要领悟人类在_中的伟大力量。二、单项选

5、择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种景象属于( )A、宇宙之美 B、生物世界之美 C、自然风光之美 D、劳动之美2、美的自然对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下列属于后者的是( )设计精巧的园林美丽的西湖 浩瀚的星空起伏的山川 A. B. C. D.3、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们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并把所思所悟付之于诗词文章。历代不少的名篇佳作就是人们对山水的赞美歌颂。下面诗句不属于表达人们赞叹自然之美的有(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萍雨打萍4、同样是面

6、对梅花,失意的陆游写出的诗句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而意气风发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写出的却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说明( )对自然美的欣赏与人的思想观点密切相关 陆游不会欣赏自然美 自然美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面对同样的自然景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A B C D5、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爱鹅,成年后喜欢饲养鹅,每当他写字劳累时,就到鹅池边观赏鹅在水中嬉戏、畅游的情形。渐渐的,他还从鹅从容自然的神态中受到启迪,融入到自己的书法艺术当中。这告诉我们( )提高艺术修养,主要欣赏自然美 学会欣赏自然美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

7、修养欣赏自然美能陶冶人的情操生物世界也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A B C D三、非选择题1、你认为大自然美在哪里?你曾领略过大自然的无数美丽风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说出来与我们分享。2、大自然是美丽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懂的鉴赏的方法,就得不到美的享受,那请你说一说应该怎样鉴赏自然风景呢?学习感悟:通过学习,我的感受是_我明白了_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选择题1、C 2、C 3、D 4、B 5、D非选择题1、(1)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2)奇妙的生物世界精彩纷呈(3)大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 第二问答案略。2、鉴赏自然风景,要注意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还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领悟人类在改造自然

8、中的伟大力量,我们对自然美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第二框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教师寄语: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资源和环境意识,在生活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2、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能力。3、知识:了解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知道这些不和谐之音带来的危害。学习重点:理解自然物种在减少和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及其原因.学习难点:懂得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学习过程:一、 导入新课:观察课本37页四幅图片,说一说:上面的图片说明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什么问题?谈一谈:看了上面的图片自己有什么感想?探究思索:你对目前

9、大自然面临的威胁还知道多少?二、根据提纲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一:浏览课本,回答下面的问题,并快速记忆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表现在哪些方面?(1)_(2)_(3)_自学指导二:仔细阅读三个层次,理解说明 阅读课本38页,找出自然物种在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物种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你应该如何与动植物相处? 结合张家界的现实教训,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到破坏这一现象?你的周围还有哪些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结合我们身边的具体事例,探讨: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带来了哪些危害?三、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1、小组交流讨论、查缺补漏、达成共识。2、小组选代表在班内展示交流成果。3、教师点拨:(1)自然历史是指

10、生老病死、优胜劣汰等;自然灾害是指火灾、水灾、旱灾、地震等。(2) 人为因素:乱砍滥伐,破坏草原,捕杀,食用野生动植物。(3)我国波濒危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华南虎、朱鹮、褐马.、杨子鳄、黑劲鹤、藏羚羊、;四不像(麋鹿)(4)世界动物保护日:10月4日。(5)世界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纪念日:4月22日。四、合作探究1、(引例)中国是生物物种特别丰富的国家,以高等植物为例,中国约有3万种,美国及加拿大共约1.8万种,整个欧洲共1.2万种。那么现在的状况如何呢?讨论:捕杀、食用野生动物有什么危害?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能为生物物种保护做些什么呢?2、警钟思考 如何认识泰山索道的修建和风景区内旅

11、游设施的扩建?请你为保护这些自然景观提几条合理化建议。3、探讨问题:大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满意吗?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经历,交流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五、知识链接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六、拓展探究 学生分组对当地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将调查资料图片进行展示交流。 调查反映出来的环境问题是: 原因是: 我的建议: 七 课堂小结:我们通过这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八、基本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