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论文 作文结构详解.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025500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语文论文 作文结构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高考语文论文 作文结构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高考语文论文 作文结构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高考语文论文 作文结构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高考语文论文 作文结构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考语文论文 作文结构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语文论文 作文结构详解.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结构技巧详解【普遍存在的问题】1、结构冗长繁杂,层次不清。“酷”文章必有“亮”形态。高考作文最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就是结构与语言。“结构”是“骨骼”,“材料”是血肉。只有根据材料主题需要,安排恰当结构才能光彩照人。文章结构使文章思路外现,主题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2、文章结构单一,八股化程式化文章呈现出“老三段”“八股模式”,臃肿虚胖,内容空洞;或段落颠倒,语序不当;或句意跳跃,突兀逼仄;或重复啰嗦,含义不明。3、文章“纵”“横”无序,杂乱无章文章结构应如左传?昭公四年所说:要“四季分明,互为承接”,即要“有机相连、逻辑推进”。而考生常犯的错误就是没有布局意识,没有“段与句”意识;就如同一

2、个人一样,应骨骼健全,匀称有序。【作文结构基本要求】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是:一要“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二要“层次分明”,从文章的章法上说,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的现象。即高考作文段层安排,应力求达到“进递有序、精致关联”环环相扣准则。没有布局观是无法展示思维逻辑层次的,无法展现文章的美感。【作文结构纠错技巧一】构筑“龙骨”,展现思想考场作文结构“龙骨”构造有两点:一是“通体透光”二是“中通外直”。所谓“通体透光”是指行文时要注意文章思维层次的排列和展现,层次清晰,结构条理。所谓“中通外直”,就

3、是指考场作文要多用短句,多设置自然段,多思维标志,使阅卷老师对自己的试卷一目了然,透彻见底。这样,我们在和阅卷老师的“对话”中就以真诚而又善解人意的态度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分数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铸造考场作文“龙骨”是指着眼于作文内部诸要素的自然搭配和组合。即如何在考场上营造一种紧扣题意,类似“龙脉”结构方法;如何针对考生作文缺少深度的分析和延展的现实,强化对具体事例的解读和运用;如何使文章从个人和自我的层面上上升为国家和民族的层次,使文章有一种大气和精神底蕴;如何打磨一种前后呼应、衔接自然、过渡通畅、文脉通达的内在脉络。【典题调研】(2008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目)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

4、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5、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运思过程】从命题意图来看,在话题作文式微,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渐盛的形势下,命题者继续采用命题作文,使广大考生有足够的应对心理。就题目“带着感动出发”本身来看,显然又契合了传统的“文以传道”的创作观。在具体的作文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解题。题目“带着感动出发”和2007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一样是带有诗意的表述,尽管文题已经说明“文体不限”,但这个题目显然不适合写议论文,而更适合写抒情性较强的散文,或者干脆写诗歌。本题来自教材。如苏版语文必修五

5、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及人教版第一单元“哲学论文和随笔”专题,分别对“怀想”与“天空”作了哲理性的阐述,“怀想天空”,不但指怀念、遐想自然的天空,更应该喻指人生的天空、文学的天空、教育的天空、环保的天空、体育的天空等范畴。因此,暗喻结构上应体现出文章思维的层次性。【思路模型】“带着感动出发”,首先将其分解为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带着什么出发?感动;带着感动去干吗?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目的,去干什么。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考场纠错】本题考生在结构上容易犯两种错误:一是“互不联属”“两张皮”现象,即割裂“感动

6、”与“出发”关系,人为地将文章结构简化为两段;二是散乱无序,杂乱无章;三是习惯用三段论及“八股”模式。这也限制了考生思想及思维的发展与开凿。【变式题目】(2009年上海建平中学高三调研试题)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运思分析】审读此题关键应抓住“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是“我们”要铭记“这一天”,不是“我”;“我们”要铭记的“这一天”是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的一天;就是要考生在写作时不能摆脱“一般意义

7、”的层面。因此,在结构上也应体现出文章是思想与思维的存在。“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的,考生必须对此有所体悟。【考场纠错】本题容易写成两类作文:一是篇幅不大,却面面俱到;与中心联系不密,甚至游离于主题思想;二是没有将文章在结构与层次上予以展示,文章只有具象没有抽象,只有一般没有特殊;三是流水账式结构,一二三四,平铺直叙。【作文结构纠错技巧二】优化内容,明晰结构“内容”优化,是指对文章所举事例或材料的整合和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归纳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用“由此可见”“从中可以看出”“不难发现”等词语摆明自己的观点,亮出自己的思想,对文章所列举事例进行延伸分

8、析,使文章有叙有析,有梯度,有层次。二是反面推理方式。即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这样”“假如不”等形式,对所列举事例作简要分析,这种分析是以逻辑上的“假设”和语法上的“让步从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因而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令人耸容动情。其次确立段落结构。即确立起始段、引入段、过渡段、重点段、小结段、总结段、收束段的布局,从而真正做到层次清晰,上下有序;精致衔接、有机关联。【典题调研】(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题)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运思过程】该题切合选拔考试实际,让学生有话可写,但也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解清“轻易”

9、一词的内涵以及“说不”的象征意义;“不要轻易说不”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永不放弃”,一个是“不要轻易的去否定别人”。因此,该题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说不”是个传统作文话题,“不要轻易说不”是在传统话题上的推陈出新,但较传统话题更具思辨色彩,故既非全然否定,也非全然肯定,要区别对待;该题具有浓烈的时代感。中国近期对待“”“”“汶川大地震外来援助”都不是轻易说“不”。【思路模型】本题没有限制文体,但诗歌除外。选择记叙文将比较容易扣题,但由于缺少生活体验,容易流于俗浅低幼化。写议论文则需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合适的“点”,不仅要写出自信,更重要是突出“自我”,写出对待世界的姿态与方式。【状元笔记】本题往

10、往易落入下列两种俗套:一、一件事情、一个人给我的启示,一次遭受磨难与挫折的经历;二是将话题转化为“谨慎”“理性”,然后大谈理性的好处;或者即使能设立分论点,但缺少议论层次,也会陷入:“第一分论点”“第二分论点”“中心总论点”的泥潭。【变式训练】阅读下面文章,按照要求作文印象中,诗、书、画、印四绝的吴昌硕大师笔下那些逶迤遒劲、意趣超古的藤,如峻石、似屈铁,秀致中寓有气骨,苍老中透发生机。明代酷爱青藤的画家、自号青藤老人的徐渭,他那首“吾年十岁植青藤,吾今稀年花甲藤,写图寿藤寿吾寿,他年吾古不朽藤”的诗作,犹如青藤一直缠绕在我眼眸周围,深感心田似绿海,故每每看见爬满青藤的园墙和老屋,我会觉得园林因

11、此鲜活起来,老屋因此生动起来。藤是自然界的爬行者,缠绕是它的本性,也是它活着的唯一理由。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藤”和自然界的藤一样都是不动声色的软“杀手”。它们总是瞄准着“树”(仁人志士贤才)轻轻地爬行着,紧紧地盘缠盘缠是他们的乐趣,是他们的心理需求,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内容。请以“藤的联想”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文体立意自定,不得抄袭。【运思过程】本题审题时应注意两个转换:一、“藤”的转换,由材料“藤草”转变为生活中的“藤”;二是富有含蕴,“藤”不仅为比喻,而且富有象征韵味。能够跳出来,就为文章的构思增加密度与质感。【作文结构纠错技巧三】设置主旨句,求结构浑然文章应设置段首句

12、或分论点。诗经结构有一个重要特点为“重章叠句”,即在考场作文文章主体部分的每一段开头都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开头;或用相同的语段开头,或用展示分论点的方法:将文章内容予以清晰、直观、有层次和富有条理地展现出来,使得文章条分缕析。设置主旨句。刘勰文心雕龙“总文理,统首尾,定予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行文具篇,起承转合,在行文过程中甚至在偏离题意时,用主旨或关键句在文中多次强调和凸显主旨的方法。即可解除考场上由于高限制条件而产生的紧张感从而导致偏离题意的后顾之忧。主旨或关键句子应放在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三个地方,以形成脉络清晰如骏马游龙之势;三处句子应独行设置,以增加对阅

13、卷教师视觉的冲击力。题目:动力来自*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运思过程】本题采用半命题作文形式,有利于拓展考生思维,有利于体现考试与评卷的公正性;从命题内容看,考题关注自我生活与个性成长,极具时代感,不管是个人追求还是集体的力量,不管是美好道德还是细腻情感,均可入题。【思路模型】要扣住“动力”行文。只要是能够触及自己的情感与灵魂,能够激发自己进取,促使自己提高的对象,均可成为写作内容。如,亲人、师生、好友,伟人与英雄、诗词与名著,荣誉与挫折等;值得注意的是,填入的这些写作对象并不是我

14、们写作的终极目标,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些写作对象,展示它们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动力。【考场纠错】文章布局谋篇应将“动力”巧妙体现。因为本题在结构上最容易犯以下错误:一是内容空洞导致结构呆板,单一,没有变化,缺少波澜;二是文章主要段落是对内容的叙述,有场面,没有细节,缺乏画面感。【变式训练】(2007年高考福建作文试题)题目:季节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运思过程】“季节”题目在2007年高考中略显稚嫩。但它给考生营造了“空白”,提供非常大的具有“私密”性的空间,便于个性化写作。审题时应注意三点:一、题目实虚兼备,应化虚为实,由实体“季节”虚化为抽象“季节”;由“观察”提升至“

15、感悟”;由“感受”提升到“哲理”;二,找寻合适载体,小中见大;三,体验应侧重精细,结构注重画面及细节。【作文结构纠错技巧四】梳理文脉理清层次“文脉”就是指文章行文时候的思路脉络,文脉的清晰和有致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思维标志即文章的“过渡”和“衔接”句以及“过渡语段”上。这种“标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思路的过渡与整合。语言标志是“不仅过去,现在也是如此”;“诚然”等方式;“既然如此,那么”;“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二是横向思路的衔接与整合。其语言标志有:“其实,不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物已如此,人何以堪?”“需要的不仅是,更是”。由此可见,文脉的整合绝非小“

16、瑕疵”而是关乎整篇文章成败的关键,更是做好“天字第一题”的不可或缺的“杀手锏”。我们不能将考场作文内部的优化的诸个因素看成是“雕虫小技”而加以轻视。【典题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