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015298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阅读课“四环节”教学环节一、模式概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将阅读篇目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两大类。精读课应以深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为语文素养为特征。其教学任务通常包括阅读理解、情感陶冶、知识习得、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略读课的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其教学要求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主要思想和深刻含义。初中语文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为本,用问题引路,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人物情感的体验、重要词句的理解以及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有

2、机结合起来,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提高。该模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情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二、适用范围该模式适用于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三、操作流程1.模式框图预习导学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总结评价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积累总结应用即通过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读,达到对课文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当然,对于内容浅显的课文,就不必采取这一教学步骤了。这一步的教学要求是,在学生熟读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初步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学习

3、这篇课文的体会,其用意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奠定基础。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提案的引导下,学生从预习课文开始,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自己(或和同学合作)查字典解决、鼓励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补充材料,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并依靠工具书和课文上的注释,初步了解课文所谓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所谓精读,就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而关键问题的解决则是深读效果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适时恰当的点拨。 2.操作

4、要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积累,总结运用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教学步骤有两个操作要领:其一,在教师指导或精读问题的引领下,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课文、提问题;其二,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感知具有整体的特征,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感知时不要急于肢解课文,而是要感知文章的整体。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师生在这一教学步骤中要掌握三个操作要领:1.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首先,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要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深读课文,要学会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其次,教师要善于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而抓住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态度同课

5、文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从而提出精读课文环节要解决关键问题。2.让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问题的解决必须以读为基础,学生的读书时间少,是很难真切感悟课文的。读的方式要多样。可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和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巧妙地安排默读与朗读(包括有感情地朗读)、精读与略读以及分小组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阅读方式,必要时有的放矢地穿插教师的导读和范读。要特别注重朗读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读与思紧密地结合起来。多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而应当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效果,读中讨论,读中体验。如果讨论难以深入下去,可以在教师的精巧点拨下,再读书,再

6、思考,然后继续讨论;其次,要围绕关键问题,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关键词汇,通过反复阅读来体会其意义;第三,要认真引导学生克服朗读中的缺点,提出有感情朗读的要求。3.教师恰当的指导。总的要求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具体要求是:积极引导,及时疏导,恰当辅导,巧妙评导。第三步:研读品读,深层体悟。这一教学步骤的学法和教法,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识、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要求教师掌握两个操作要领:1.准确提出反映“深层意蕴”的探究性问题。学生要善于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既要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更要善于让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归纳、提

7、炼出需要探究的问题。2.让学生自己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诀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所谓“研读”,包括探索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要根据探究问题的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探究性阅读是为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而对有关段落进行阅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把个人的分析、比较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紧密结合起来,要突出重点段落,要进口关键词、句。第四步:熟读积累,总结运用。这一教学环节有三个操作要领:1.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以便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活动。2.要注意学生差异,提出不同要求。3.熟读所学课文,紧抓语言积累。学生学完一篇精读课文后,必须达到读熟的程度,这是衡量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在熟读的基础上,可酌情要求学生背诵,同时要考虑安排好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注意事项应当强调的是,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探讨阅读教学新模式,是阅读教学永恒的追求。从单一模式到多样的模式,最后从多样的模式走向无模式,这是阅读教学应达到的创新高度。我们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实践、研究、再实践来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