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中国现代化进程》-精选课件(公开PPT)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136014303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中国现代化进程》-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101、中国现代化进程》-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101、中国现代化进程》-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101、中国现代化进程》-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101、中国现代化进程》-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1、中国现代化进程》-精选课件(公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中国现代化进程》-精选课件(公开PPT)(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浪潮的一部分,它开始于19世纪中叶,这在时间上比欧洲大约晚了100多年。众所周知,19世纪以后,欧美国家经过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而中国却在封建主义的老路上徘徊。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及以后的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了深深的生存危机之中。当辛亥革命推翻了王权之后,“政治的权威与权力危机、社会的认同与整合危机、文化道德的失范与脱序危机数症并发,使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乱局之中”。中国的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艰难起步的。,詹姆斯汤森在中国政治中写道: “中国文明的丰饶和力量长期以来特别令局外人着迷。如今,在此之外又添上了这样

2、一种看法,即人类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于现代中国,并且仍在演示着。” 任何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学者,最终都会发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独特的发展类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用武力在世界上占领了大片领土,建立了许多殖民地。这是中国现代化起步所面对的国际环境。面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处在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各阶级各阶层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着自强救国之策,自觉或不自髓地走上了现代化的探索之路。可以说,帝国主义侵略的大炮声惊醒了沉睡于自然经济美梦中的中国人,从而开辟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新阶段。,一、痛苦的转型,中国为了适应现代世界生活

3、,不得不进行适应性的变迁: 兴办现代工业、 建立民主共和制、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等等, 城乡关系、阶层关系都显现出了复杂的过渡社会的特征,中国社会缓慢地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一)现代化初期的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演进的基本脉络是现代化的低度发展与民族运动的日趋高涨,这两个方面是同步展开的。这一时期的特点, 罗荣渠归结为: 1、衰败化。2、半边缘化。3、革命化。4、现代化。,政治统治的危机,促使统治集团发生了分化,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改革运动。 1、自强运动 为此,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这 一思想最早是由冯桂芬在1861年提出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

4、以诸国富强之术。”,(二)早期现代化的努力,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肯定了西学所指向的世俗价值,肯定其具有传统伦理价值所不能替代的实际功用,从而动摇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惟一的权威地位。 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从实践上看,这一思想不再像经世派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那样,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而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有效的影响,它具有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的积极作用。 自强运动就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起点。,总之,自强运动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但是,洋务运动是一场没有成

5、功的现代化运动,其不敢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的雷池半步,使得现代化的努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2、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1895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转折点。甲 午战争的失败,推动了中国转而学习日本,企图引 进日本明治维新君主立宪的模式来推动现代化。资 产阶级维新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懂得:发展 经济和文化,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条 件。于是,他们首先致力于政治上的革新,从变革 技术到要求变法。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主持下, 匆忙推出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对现行皇朝行政体制的 大幅度改革方案,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 本主义性质的改良。,1905年开始的立宪运动,可以说是君主立宪维新的继

6、续,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 在经济方面,以“保护开通”, 在军事方面,重建新式军队, 在教育方面,废科举,办学校、派留学,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在政治方面,进行宪政改革。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第一,出现了现代工业, 第二,出现了现代教育体系, 第三,改变了封闭状态,派出了留学生到国外学习,派出了官员到国外考察,改变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扩大了视野。 第四,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第五,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一,防御性的现代化。 第二,政府起主导作用。 第三,二元结构明显。 第四,冲突过多。,(三)早期现代化的特征,

7、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中国后发型现代化一开始是在殖民浪潮的外因压迫下被动进入现代化轨道的,而在国家赢得独立自主权的基础上,逐步进入自觉建设期,并以主动的姿态加入世界体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模式的转换。,一、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的转换,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中国内忧外患同时加深、半边缘化与革命化同步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被挤压在一条窄缝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的。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被挤压在一条窄缝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的。,(二)以1949年革命为标志的转换,从1949一1979年,由资本主义模式转变

8、为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在1950年的时候,还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未进入第一次现代化的起步期。,(三)以1979年改革为标志的转换,如果说1949年革命完成了国家重建任务,从根本上抑制了衰败化和半边缘化的危机,使现代化有可能成为中国变革的主流趋势,那么,1979年开始的改革,最终使中国走上了创造性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发展模式的现代化道路。,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与前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展开的。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如果不了解世界现代化进程,就不能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化现状。如果不分析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就不可能展望中国现

9、代化前景。,一、时代背景,(1)世界现代化方向发生重大转折。 (2)世界现代化内涵发生本质变化。 (3)经典现代化理论发生范式危机。,二、发展的总体评价,新中国成立50多年,现代化的路子并不平坦,大起大落,这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艰难和痛苦的历程,但是,纵观中国现代化的全部历程,这50多年的成效仍然是最显著的,进程是最快的。,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2002年中国仍然处于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点的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属于处等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9%,比2001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2001年中国综合现代化水平在108个国家中排名第60位,比2000年上升l位,比1990年上升2

10、6位,比1980年上升33位。其中,医疗服务、平均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3个指标达标,人均GNP,大学普及率、农业劳动力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城市人口比例表现一般。,从地区现代化的角度看,全国有10个地区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澳门和台湾等6个地区已经达到第一次现代化的过渡期,2002年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香港和澳门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北京、天津和上海有9个指标达到第一次现代化标准,浙江、辽宁、江苏、广东、福建和山西等4个地区已经进入成熟期,湖北和山东等20个地区处于发展期,西藏和海南等2个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起步期。辽宁有7个指标达

11、标,江苏、广东和黑龙江有6个指标达标。,根据综合现代化水平,2001年有14个地区现代化相对水平提高,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小。这14个地区分别是:北京、浙江、辽宁、江苏、广东、吉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陕西、新疆、湖北、海南和上海。,2001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地区第一次现代化水平与完成经典现代化的国家的最大差距约为40个百分点,最小差距是3个百分点,平均差距为22个百分点;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是78点,最小差距是24点,平均差距是69点;地区综合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是76点,最小差距33点,平均差距67点。,达标指数不平衡。从整个国家来说,中

12、国尚未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但一些二次现代化的要素已经传人中国。2001年衡量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4类指标发展不均衡,生活质量指数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知识创新水平与高收入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又如第一次现代化的10个评价指标中,中国有一些指标与标准值相差较大,如人均GNP、大学普及率、非农业劳动力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市人口比例指标等;,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地理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化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002年,华东沿海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平均值为92,华北沿海地区平均为87,东北地区平均为86,是中国大陆内地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西南地区现代化程度是全国最低的地区。,3、

1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环境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内条件 (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4)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世界社会现代化:2001年 世界社会现代化:2050年 世界社会现代化:转移概率,(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环境,22国家,90国家,10国家,188部落,(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环境:2001年,2 个 国 家,40 个 国 家,8 个 国 家,12 个 国 家,21 个 国 家,40 个 国 家,(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环境:2050年,2050年:社会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世界中等水平:高于世界平均值,低于先进水平的80%,(1)中

14、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环境:20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经验 中国社会现代化:国际差距 中国社会现代化:前景挑战,(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内条件,(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内条件:历史经验,(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内条件:历史经验,中国社会现代化:8个历史经验,(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内条件:国际差距,人均公共教育费的相对差距,挪威、美国等是中国的50多倍; 人均公共卫生费的相对差距,高收入国家平均是中国的81倍; 电脑、因特网、大学普及和能源效率差距,美国等是中国的320倍,(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内条件:国际差距,城市化的年代差: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差100多年 汽车普及率的年代差:美

15、国、瑞典、英国、法国等,差80多年 人类发展指数的年代差:美国、英国、瑞典、挪威等,差50多年,(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内条件:国际差距,(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内条件:国际差距,(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内条件:前景分析,2050年: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118-124,中等发达水平,(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内条件:10挑战,(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内条件:10挑战,2001年:国际高度贫困人口:2.1亿,16.6%,占世界19.3% 国际中等贫困人口:5.9亿,46.7%,占世界21.6%,(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内条件:10挑战,中国社会现代化:战略目标 中国社会现代化:运河路径 中国社会现

16、代化:路径图,(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理论目标:三个目标 第一目标: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城市化、福利化等) 第二目标:完成第二次社会现代化(郊区化、知识化等) 第三目标: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相对现代化的国家 政策目标:分阶段目标(中等发达、发达国家),(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战略目标,(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战略目标,目标实现概率,(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战略目标,(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运河路径,(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路径图,(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路径图,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监测指标,提升生活质量是重中之重 实现社会转型任重而道远 提升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4)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结合社会现代化路径图,十个政策建议,“后发效应”原理: 借鉴和利用先行国家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加快发展 “木桶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