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人民版.ppt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009101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人民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人民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人民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人民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人民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人民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人民版.ppt(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 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工业化方针的提出,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背景和原因:,时间:,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一五计划:19281932 二五计划:19331937,2、工业化的进程,落后的农业国,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1928年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材料: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

2、成情况,根据材料,分析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发展有何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斯大林: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3、工业化的巨大成果及存在问题,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形成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农业的落后,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1、原因:,2、时间:,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3、过程:,1929年,开始,整顿、发展

3、,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农业集体化完成,4、特点:,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一些过火行为,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注意:十五大提出的方针是什么?后来为什么是农业全盘集体化了?),1930年,1932年,1937年,有关集体农庄的一组宣传画,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材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材料3: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材料2:实现农业集体化以

4、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教科书,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苏联农村消灭了私

5、有制和剥削现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原料,促进了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其实施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违反了自愿原则,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评价农业集体化:,问题:,成就:,三、斯大林模式,1、定义:,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3、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4、表现:,经济上:,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为了实现赶超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苏联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了首位。,影响:,积极:,消极:,在资本主义世界

6、被经济危机的阴云所笼罩时,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样样管、统统包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政治上:,高度集权制;大清洗运动,基洛夫被暗杀 苏联“大清洗”的导火索,在1934年初召开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期间,酝酿选举基洛夫取代斯大林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在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斯大林是当选委员中得票最少的一个,缺票270张,而基洛夫只缺3张。斯大林对此感到十分震惊。但是,基洛夫这位在党内外深孚众望的领导人在19

7、34年12月1日被暗杀。斯大林得悉基洛夫被害的消息后,当天赶到列宁格勒,亲自审讯凶手。他还提议对苏联刑法作了如下修改:侦察恐怖活动案件不得超过十天;被告结论于开庭前一天交给被告;判决一经作出,不得上诉,不得赦免;极刑立即执行。从此,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受到迫害,遭枪杀。,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1934年1月联共(布)“十七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1108名被逮捕或镇压。当时,列宁格勒省的154名代表中,只有2名继续当选为“十八大”的代表。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

8、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影响:,积极:,消极:,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采取干预手段管理思想和学术问题;个人崇拜,思想文化上:,斯大林在战胜一个个反对派后,他的最高领袖地位牢固确立起来,威望也空前提高。1929年12月21日,举国上下庆祝斯大林50寿辰。真理报用8个版面刊载党和国家领导

9、人的祝寿文章,称颂斯大林是列宁的惟一主要助手,是列宁事业的继承人,是活着的列宁。各地党政组织和个人也纷纷向斯大林发出致敬信。许多城市、工厂、农庄和街道,甚至山峰都用斯大林的名字来命名。此后,过分颂扬之风愈演愈烈,进而成为一种政治思潮。一切成绩胜利都归功于斯大林。斯大林就是党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他的讲话成为人们工作、发言的唯一依据,判断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斯大林被奉为神明,当作偶像顶礼膜拜。加上30年代,斯大林主持开展了一系列批判运动。这些批判把斯大林的绝对领导和唯一正确地位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文化学术领域。,思想文化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影响:,消极:,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

10、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完整评价斯大林模式,积极: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当时有利于保证党的领导,维系政局的稳定; 消极: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内 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

11、币关系),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集体化、农业 税很重,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工资制 (平均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 易,允许商 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项目,排斥市场调节 国家统一调拨、计划供应,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历史反思,模式的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12、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化农庄,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背景和原因(略),过程,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工业化方针,“五年计划”,结果:,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工业化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的落后,原因:,时间:,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1937年完成,结果:,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积极: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当时有利于保证党的领导,维系政局的稳定; 消极: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