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人和》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35970452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人和》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5课 人和》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5课 人和》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5课 人和》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课 人和》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 人和》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人和》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人和课文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环绕B与禽兽奚择哉 择:选择C舜为法于天下 法:榜样D礼人不答 答:答应答案C解析A项,“环”,包围;B项,“择”,区分、区别;D项,“答”,回应。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答案B解析B项,“终身”指一辈子。古今意义相同。A项,“亲戚”古代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亲属。今义指和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所以”古义为“的原因”。今义是一个连词,用在

2、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分句前面,引出结果。D项,“于是”古代是两个词语。“于”,引出宾语,不译;“是”,代词,这个道理。今天是一个词语,表承接或因果。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B我由未免为乡人也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案C解析A项,“亡”通“无”,B项,“由”通“犹”,D项,“畔”通“叛”。C项,很可能误以为“罔”通“网”,其实“罔”本身就有“陷害”的意思。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B.C. D.答案D解析A项,假设连词,如果/第三人称代词,他;B项,表修饰的连词/表因果的连词;C项,介词,被/介词,在;D项,

3、均为介词,拿、用。5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C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D其待我以横逆答案C解析A、B、D三项均为介宾短语后置;C项,为省略句,省略了“委而去之”的主语:守城之人。6补充下列文句的上句或下句。(1)_,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_。(3)_,_,天下可运于掌。(4)仰不足以事父母,_。答案(1)天时不如地利(2)失道者寡助(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俯不足以畜妻子二、阅读与鉴赏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

4、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5、。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数,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王发政施仁 今:现在B今也制民之产 制:规定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D然而不王者 然:这样答案A解析今:假如。8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请 以A相同,不同 B相同,相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答案A解析“请”,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以”,连词,用来/介词,把。9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6、:_则盍反其本矣:_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_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答案“涂”通“途”,道路。“反”通“返”,返回。“刑”通“型”,楷模,用作动词。“畔”通“叛”,背叛。1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着解释。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_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_然后从而刑之: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答案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名词活用为动词,穿。11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莫之能御:_何以异:_树之以桑:_臣未之闻也:_答案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代词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

7、置。12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 B/C/ D/答案B解析分句间关系依次为:假设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这是孟子政治思想及其社会理想的核心。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C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

8、道仁政模式图。D孟子在说理中充分运用了对比,展现了他善于论辩、言辞富有气势的特点。答案B解析B项“教”与“养”的关系颠倒了。14翻译下列各句。(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译文:_ _(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译文:_ _答案(1)因此英明的君主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向上足以赡养父母,向下足以养活妻子儿女。(2)没有稳定的财产而有稳定的心,只有士才能做到。像一般百姓,那么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就没有稳定的心。三、文化经典专栏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15、16题。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9、。” (论语公冶长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注】溱洧:河名。徒杠:走人的桥。舆梁:走车的桥。行辟人: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15材料和材料都体现了子产是个_的执政者。答案仁爱百姓解析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有四个字,即“恭”“敬”“惠”“义”,而孟子对子产的评价却只有一个字“惠”,因此,两人对子产的共同评价是“惠”,即“爱民仁惠”。16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

10、由。答:_ _答案孟子认为,子产用车子渡人过河,是仁政的表现,但这样做不如建好桥梁,只有建好桥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见,执政者的仁爱不在于对老百姓施以小恩小惠,而要着眼于大的方面(管理好政事)。解析“惠而不知为政”这一观点中,包含着两个角度的答题要点,一是要解释为什么说子产是“惠”,二是要解释为什么说子产“不知为政”,第一个理由只要筛选原文“以其乘舆济人”即可回答,第二个理由需要对原文进行一定的分析概括,由原文的”焉得人人而济之”可分析概括出,“济”不能解决百姓的出行问题,应建设桥梁。由“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可分析概括出为政者不能为“取悦”百姓而行事,而应管理好大事。【参考译文】孔子评论

11、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于道义。”子产主特郑国的政治,用所乘的车辆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议论这事道:“这只是小恩小惠,他并不懂得政治。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再为渡河发愁了。君子只要把政治搞好,他一出外,鸣锣开道都可以,哪里能够一个一个地帮助别人渡河呢?如果搞政治的人,一个一个地去讨人欢心,时间也就会不够用了。”四、表达与交流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5个字。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与判断。首先

12、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得出的,_。如果认知对象被贴上正面的标签,_,并被赋予一切优良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贴上反面标签,那么他就会被“消极”的光圈笼罩着,_。答:_ _ _ 答案然后从该判断推论并认知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那么他就会被“优秀”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恶劣的18下面是两张关于实体书店的调查表,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张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不出现具体数据,不超过75个字。表一是否去实体书店购买书籍实体书店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经常购买偶尔购买不购买有必要没有必要说不好29.1%62.7%8.2%78.6%9.3%12.1表二实体书店如何更好发展(可以多选)与咖啡店等结合61.4%吸引顾客消费与出版方、作者等合作60.1%多举办书友会、讲座等活动与网上书店合作54.0%提供多种选择、适当降低售书价格35.2%答:_ _答案表一:接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或: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