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35782060 上传时间:2020-06-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8课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8课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8课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8课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时间:45分钟总分:30分)一、语言文字积累(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创作经典不可能_,绝佳题材与深刻思考的背后,往往是搜肠刮肚的劳苦与探赜索隐的辛酸:无论是深入到荆棘载途之境,获得璞金浑玉,还是沉潜于生活,以时间磨砺精品。对于前者而言,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最后,还要承担难出佳作或者佳作不为人所识的风险成本。正如传世名著红楼梦,乃是曹雪芹以前半生_为墨,(),凭坚苦卓绝的_换来的鸿篇巨制,却又只能以抄本流传,虽名动一时,亦毁誉参半。直到程、高二人_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才渐得享誉世界之地位而

2、对作者而言,这又只是无从得知的身后事了。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帆风顺呕心沥血心志苦心孤诣B得心应手冥思苦想心智筚路蓝缕C一帆风顺冥思苦想心志筚路蓝缕D得心应手呕心沥血心智苦心孤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此处形容创作经典的历程,应选“一帆风顺”。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冥思苦想”不能作定语,所以选“呕心沥血”。心智:一指头脑聪明;二指才智,智慧;三指脑力,神志。是人们的心理与智能的表现,同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3、心志:意思是意志、志气。前文“艰苦卓绝”应该搭配“心志”。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苦。根据语境“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分析可知,应选“苦心孤诣”。故选A项。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后半生于惨淡经营中执笔B惨淡经营中执笔于后半生C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D后半生执笔于惨淡经营中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根据括号前面的内容“以前半生_为墨”分析,为陈述句式结构,根据“以”分析,排除A项、D项。B项,

4、句式和前句不一致。故选C项。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之苦;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冷清孤寂B对于前者而言,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C对于前者而言,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D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之苦;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项,不合逻辑,将“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和“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位置颠倒。C项,成分残缺,在“需要”后加“备尝”。D项,成分残缺,

5、在“要”和“长时间”之间加“面对”。故选A项。二、语言文字运用(15分)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2个字。(6分)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_。答:_答案

6、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转变风气解析解答本题,可根据语段内容及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第一处,从前面“文化传承的需要”可以知道,第一空应填“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第二处,前面说“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后面又说“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第二空应填“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第三处,根据前面“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第三空应填“可以转变风气”。5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协调完整的话。(4分)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_

7、。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友谊,_。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答案(1)放远了观望才觉得秀美(2)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解析该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最后“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是由前面“海潮”“山峰”“忠告”“友谊”得出的结论,可见前面四个句子都应该体现“距离”与“美”之间的关系。仿写示例是“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和“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由此可知,句式应为“放远了才觉得”,“放远了”后面应该是动词,而且该动词应该与前面的话题一致,如“海潮”是“谛听”,那么“山峰”应是“观望”“遥望”,而“友谊”应是“回忆”,“才觉得”是“距离”产生的效果。考生可以按照这种方

8、式进行拟写。6下面是钱钟书宋诗选注中对陈师道的评价,请以平实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不超过30字。(5分)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想做到“每下一俗间言语”也“无一字无来处”,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雄厚,学问没有他那样博杂。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惜表达得很勉强,往往格格不吐,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语简而益工”的理论害了他。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么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答:_答案陈师道的诗模仿痕迹重,情感和心思深刻,因学问不够,表达不畅快。解析这段文

9、字共分为两层,第一层谈陈师道模仿杜甫“本钱不雄厚”;第二层谈陈师道的情感和心思,用了两个形象具体的比喻像听异乡人讲方言,像听口吃的人或病人说话,不畅快。把这两层中运用的比喻手法转换成不用修辞格的晓畅语言即可。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_”写到自己刻苦求学并自得其乐,所以无视物质生活的贫乏,以“_”一句总结自己求学的经历,发人深省。(2)屈原离骚一诗中表现诗人虽遭不幸但决不同流合污、宁可随水流去也不改变节操的诗句是“_,_”,从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绝不动摇的决心。(3)赤壁赋中苏轼化用楚辞少司命诗句之意,以

10、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即美好理想不能实现但依然执着追求的句子是:“_,_。”答案(1)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励志小语: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美爱因斯坦一、古典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1)、(2)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

11、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B“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然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C“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D本诗构思精巧,曲折有致,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句中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答案D解析“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不对,诗中一、三联写景。(2)说说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_答案诗人的心情由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和对朋友即将相见的期盼喜悦,变成到达后却不遇道士

12、的失望和焦虑。前两联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的耳闻目睹,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写出来,表现出诗人穿行在山间的愉快惬意的心情;第三联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写野竹、飞泉,形成一种宁静优美而壮观的奇境,表现出诗人兴奋激动的心情。最后一联写诗人访道士未遇的失望,在等待中,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用得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

13、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