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高中语文4.1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1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5767850 上传时间:2020-06-18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考高中语文4.1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学考高中语文4.1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学考高中语文4.1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学考高中语文4.1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学考高中语文4.1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考高中语文4.1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考高中语文4.1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1(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 7烛之武退秦师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一 作者简介关于 左传 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丘明 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 品德高尚 孔子言与其 同耻 汉代太史令司马迁称其为 鲁君子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 作品背景秦 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鲁僖公三十年 630 在这之前 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 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 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 晋 楚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时 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 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 马上派人出使晋国 与晋结好 但是 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然而 两年后晋国发动的这场战争 其真正原因是

2、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 可是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 当时的秦国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对外扩张势力 同时 秦 晋在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 因此 秦国 晋国双方联合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 相关常识1 左传 即 左氏春秋 又称 春秋左氏传 关于 左传 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约240年间各国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史实 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 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 左传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

3、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楚 叙述精确 详略合宜 委曲简洁 写人简而精 曲而达 婉而有致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 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因为 左传 和 公羊传 谷梁传 都是为解说 春秋 而作 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春秋三传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2 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 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孔子删修的 春秋 我国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北宋司马光编定的 资治通鉴 3 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 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 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 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 如 国语 战国策 等 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4、如 史记 汉书 等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一 读准字音 二 辨识通假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 一词多义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四 古今异义以为古义 把 作为 今义 认为 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 请客的主人 古义 出使的人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 箱子等 古义 缺乏的东西 今义 指疲劳 古义 那个人 今义 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古义 离开 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五 词类活用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六 特殊句式 1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2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省略句 3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4 若亡郑

5、而有益于君 介词结构后置 5 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 6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省略句 7 夫晋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七 名句积累 1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2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4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5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一 理理文章思路二 说说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述秦 晋联合围郑 郑国烛之武说退秦军的整个过程 表现了郑国君臣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一致对外的团结精神 尤其突出了烛之武的大智

6、大勇 能言善辩 深明大义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任务一 把握文章中心 理清结构思路1 文章为什么要提及 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 提示秦 晋围郑的两个原因 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 都直接关系到晋国 而与秦国无关 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 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 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 出场 的 提示在秦 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 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下 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去见秦伯 以退秦师 3 郑伯劝说烛之武见秦君 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提示先是烛之武对郑伯过去不重用自己流露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使故事有了波折 对烛之武的牢骚 郑伯用 是寡人之

7、过也 以自责 情真意切 再用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晓之以理 使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4 文章中写 夜缒而出 有什么作用 提示结构上 照应了前文 秦 晋围郑 国危矣 等内容 内容上 一是表明情况已经相当危急 二是表现人物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5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提示晋文公很理智 能隐忍不发 随机应变 如果这时进攻秦军 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由此 也证明了烛之武劝退秦师的成功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任务二 欣赏烛之武的论辩技巧 分析人物形象1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8、 完成下表 体会其论辩的技巧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2 文章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的 提示作者通过烛之武的语言 不管是牢骚 还是说辞 从正面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 而且深明大义 机智勇敢 尤其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 不卑不亢 委婉曲折 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出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 此外 佚之狐的推荐 郑伯的自责 通秦师的事实 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3 从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中 你可以得到哪些宝贵的启示 提示在郑伯坦诚道歉后 临危受命 深明大义的烛之武 慷慨前往敌营 这其中体现了烛之武强烈的爱国主

9、义情怀 自古以来 爱国主义就是时代的号角 激励着仁人志士舍生取义 前赴后继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 它是激励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是凝聚一个国家团结一致的向心力 它作为一种美德和传统 经过长时间的积聚 沉淀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中 烛之武这一人物刻画得非常丰满 历来人们对烛之武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有人说他是 志士 有人说他是 勇士 你认为呢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提示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

10、对译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初读 整体感知 再读 细节揣摩 三读 重难探究 四译 文白对译 一 二 一 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 4题 一 二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 D项 武 使用

11、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武德 答案 D 一 二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吾其还也B 因人之力 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吾其还也C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 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D 因人之力 而敝之 不仁失其 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吾其还也解析 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 可结合句子的结构特点加以断句 答案 A 一 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 晋兵临城下 郑国危在旦夕 在这种形势下 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 不计个人恩怨 夜缒而出 求见秦伯 表现了他深明大义

12、 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 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 侃侃而谈 既不刺激对方 又不失本国尊严 抓住秦伯的心理 层层深入 逐步渗透 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 晋曾是友好邻邦 秦对晋有割让焦 瑕二邑的恩惠 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 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 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 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 秦 晋联盟顷刻瓦解 晋国不得已而退兵 烛之武既退秦师 又退晋师 可谓一石二鸟 一 二 解析 C项 秦对晋有割让焦 瑕二邑的恩惠 不对 应是 晋曾经答应把焦 瑕二邑割让给秦 答案 C 一 二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13、成现代汉语 1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2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解析 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 是 这 过 过错 鄙 把 当作边境 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 远地 陪 增加 第 1 句是判断句 第 2 句是反问句 参考答案 1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 现在危急了才来求您 这是我的过错 2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 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一 二 二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完成第5 6题 野望杜甫西山 白雪三城 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 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14、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西山 在成都西 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 在成都西部 指当时的松 今四川松潘 维 今四川理县西 保 今四川理县新保关西北 三州 万里桥 在成都城南 涓埃 丝毫 微末 一 二 5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跨马出郊野望 眼见一派清旖景色 内心却潜藏无限伤感 兄弟离散 战乱不停 自己年老体弱 报国无望等伤感之情充斥内心 B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作者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 自伤流落的情思 诗人怀念家国 不禁 涕泪 横流 C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作者历数平生流离失所的生活 表达自己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无奈 D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15、 意思是说作者骑马出郊外 极目远望 发现世事日益萧条 令人悲伤怅惘 解析 C项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是作者认为 我 只有将暮年付诸给 多病 之身 但 未有 丝毫贡献 报答 圣朝 是深感惭愧的 答案 C 一 二 6 这首诗以 野望 为题 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 望 来写的 解析 本题实际是对诗歌内容的概括梳理 首联写景 是所望之景 颔联 颈联是抒情 由景生情 尾联是 望 的地点及方式 也是 望 参考答案 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 望 之景 中间两联因景生情 抒写 望 之感慨 尾联点明 望 的方式和地点 以及由 望 引发的忧虑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技法指导文言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句子

16、的结构一般是 定 主 状 谓 定 补 这是我们判断文言句式特征的参照物 从这一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状语是在谓语之前的 但在文言文中 由于某种需要 比如 为了突出主谓间的紧凑关系 而把状语 介词结构 放在谓语之后 即为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 要判断介词结构后置 可通过下面的方法 首先 找出句中的谓语动词 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修饰谓语动词的 谓语动词的位置是相对不变的 在文言文中状语的位置就在谓语动词后面了 如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句中的谓语动词是 重 轻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其次 根据介词结构后置的规律来判断 如果是介词结构后置情况 句子符合这种结构 谓 宾 介 名 代 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为后置的 状语 了 如 得双石于潭上 句中 得 是谓语动词 双石 是宾语 于 是介词 潭 是名词 由此推知 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在介词结构后置中 介词多为 于 以 乎 等来充当 这就意味着 我们可以根据这类词语来判断介词结构后置 只是这些介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是不同的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对点小练1 翻译下列句子 1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2 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 具告以事 4 生乎吾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