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商学院 彩陶复习笔记.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5668945 上传时间:2020-06-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商学院 彩陶复习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兰州商学院 彩陶复习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兰州商学院 彩陶复习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兰州商学院 彩陶复习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兰州商学院 彩陶复习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州商学院 彩陶复习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商学院 彩陶复习笔记.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彩陶的诞生及其历史背景第一节 彩陶的诞生及其历史背景一、 时间序列1、 相对年代 2、绝对年代 3、放射性碳素断代 4、甘肃彩陶的年代序列二、 陶器的诞生及其背景1、 陶器起源的推测 2、早期陶器的考古发现 3、陶器起源研究的新进展三、 彩陶的诞生及其背景1、彩陶生产的技术条件 2、彩陶的纹饰分类 3、甘肃彩陶渊源流长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世界典型的彩陶文化一、 耶莫文化耶莫文化地处古代西亚,(古代西亚是指亚洲西南部地区,包括现在的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再往南则为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最早陶器的出现在BC8000-6000年;而最早的彩陶出现于距今8080-7586年。陶

2、器特征:陶色为浅黄和橘黄色;夹草、绘动物长角状花纹。二、 哈逊纳文化地处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距今约7980-7281年。是西方彩陶文化的典型之一。陶器特征:以直线的网格花纹为主。三、 哈雷夫文化 也处于古代西亚地区,其结束的年代约为距今6300年。彩陶特征:(1)彩陶大多饰陶衣,以复彩绘制花纹; (2)纹样以几何形为主,其次为动物形纹(牛、人物全身); (3)典型器物有高足杯、侈口壶、和尊形器等。四、欧贝德文化 地处于苏美尔地区,这一文化由两河流域传入,约为距今7000年左右。 彩陶特征:(1)纹样以动物纹样为主,如大角羊纹、犬纹和鸟纹(鸟纹的形象是一种长颈、短尾,曲背的热带沙漠中特有的鸟)

3、(2)陶器以直线造型,常见器物有筒形杯、内外施彩的碗。五、苏萨文化位于伊朗高原,该文化明显受欧贝德文化的影响,年代也与欧贝德文化时代相当。彩陶特征:(1)动物纹样:公羊纹、鸵鸟纹、犬纹、蛇纹、人物全身(人身鸟首)。 (2)植物纹样:穗纹。六、特里波列文化 分布于乌克兰、罗马尼亚北部和摩尔达维亚地区,其碳测年代约为距今5000-3700年。其彩陶文化包括铜石并用和青铜时代两个时期。但其精美的彩陶出现于距今4000左右。 中国半山类型和特里波列文化晚期的彩陶器型和装饰纹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细加比较又不尽相同。 彩陶特征:(1)黑褐色彩绘,以旋纹为主,并在旋心中饰犬纹。 (2)典型器物有:壶(短颈、

4、小口、无器耳)、罐。七、安诺文化 位于图斯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地区通常称为大夏玛剑类型,约为距今4200-3400年,它是属于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相当于我国的夏代。安特生认为中国彩陶文化是由该文化传入,即中国文西来说。 彩陶特征:装饰以陶符为主,陶符由简单的直线构成,无任何象征意味,这一特征与中国常见的陶符相似。第三章 前仰韶文化一、磁山裴立岗文化1、分布范围:地处华北平原,遗址分别位于于南洺河(河北)和双洎河(河南)河边的阶地上,是华北地区首次被认识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2、文化属性:C-14所测数据为:距今约80007600年。3、文化特征:陶器均为手制,火候较低,测定烧成温度为700

5、-930,质地粗糙,以夹砂的红褐陶为主,次为泥制红陶,陶器多素面。器类:圏足碗、圆底钵、椭圆形盂、敞口深腹罐、小口双耳壶、靴形支架等。陶器 分类夹砂陶泥质陶炊器盛储器饮食器盛储器工具类等乐器等支架装饰:绳纹、浅细绳纹 划纹 剔刺纹(连续排列的折弧或平行的小窝篦纹) 附加堆纹(波折纹、乳丁纹等)红彩宽带纹(P18、P20、P21、P45)二、大地湾文化1、分布范围:位于关中地区及甘肃东南部的渭河、泾河、西汉水流域。该文化得名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这个遗址不仅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彩陶,而且还有最早的农作物标本、中国的文字雏形及一系列重大发现。大地湾遗址首次发现于1958年。正式发掘于1979年。2、文

6、化属性:C-14所测数据为:距今约80007000年。3、文化特征:以夹砂的红褐陶为主,次为泥制红陶,陶器多素面。陶片分层。器物类别不多,形制简单而特殊,与其他文化判然有别。大量使用的纹饰是交错绳纹或细密的斜绳纹,其陶器制法独特,在陶模上分层敷泥而成,简称为模具敷泥法,它不同于大多数彩陶文化使用的泥条盘筑法。器类:圜底钵、三足钵、深腹罐、三足罐、圈足碗、小口壶等装饰:绳纹、浅细绳纹 划纹 剔刺纹 附加堆纹 彩绘纹样彩陶是大地湾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之一。饰彩的陶器主要为钵形器,还有少量的圈足器。彩绘颜色均为红色偏暗,多呈紫红,色调较浓,一般绘在钵形器的口沿内外,形成一周连续的彩带。沿外彩带较宽,大多

7、在2厘米3厘米之间,个别器物可宽达4厘米左右;内彩带较窄,一般在0.4厘米0.6厘米之间。红色陶器上绘制一圈紫红色彩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尤其是同一器物同时使用彩绘和绳纹,是该文化独有的现象。陶器内壁的彩绘简称为内彩在大地湾文化中除了前述的沿内窄带外,还有多达10余种的内彩图案。图案绘于钵形器内腹,连续性不强,均为单独纹样,色彩同样为紫红色。纹样大体可分两类:动物纹和植物纹样。陶符(彩绘和刻划)如“” “十” “山” “M” “D”形等。彩绘陶三、北辛文化1、分布范围:位于黄河下游的鲁中南及东南丘陵地区、胶东半岛、鲁西平原东侧、皖北等地。2、文化属性:C-14测定年代为:距今约7300

8、6400年3、文化特征:陶器均为手制,火候较低。以夹砂的红褐陶为主,次为泥制红陶,少量黑陶,陶器多素面。器类:圆底钵、三足盘、盆、侈口深腹圆底三足釜(短足)、大口深腹三足鼎(圆柱尖足)、小口高领三足腹罐、双耳小口罐、小口双耳壶、支架等。装饰:划纹 指甲纹 附加堆纹(波折形、菱形、乳丁纹等) 红彩宽带纹(P18、P20、P21、P45)第四章 仰韶文化一、 分布范围及分期1、 分布范围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大致是:陕西关中地区、河南大部分地区、山西南部、河北南部、远及甘青交界、河套地区、河北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C-14年代约为距今70005000年。通

9、过对山西半坡和河南陕县庙底沟,以及对甘肃秦安大地湾的考古研究,明确了仰韶文化的基本面貌:经营原始农业,以种植粟为主,并饲养家畜(猪、狗等)。2、仰韶文化诸类型分析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洛阳、郑州王湾、大河村文化类型豫北、冀南地区地区的后岗、大司空类型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3、仰韶文化分期的标准仰韶文化经历了长达两千年的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其彩陶纹饰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为了准确把握这种阶段性的发展变化,学术界通常将仰韶文化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早、中、晚期。这种分期的标准主要依据于尖底瓶的变化。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自始至终使用的一种盛贮水的器物,在各个遗址中多有发现,是一种

10、常见器物,或可称为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它的变化较为敏感,各阶段的形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学术界最终选择以不同的尖底瓶划分为不同的文化期(图14)。仰韶早期的尖底瓶在甘肃有两类,庆阳宁县董庄与正宁宫家川的尖底瓶形制为杯形口;大地湾、师赵村二期出土的尖底瓶则为葫芦形口,器体较长。这两类尖底瓶中腹部或偏下部均有一对环形耳前者的形制更接近于陕西关中一带,后者独具特色。我们将出土杯形口、葫芦形口尖底瓶的遗存定为早期;中期尖底瓶均为双唇口,一般不见腹耳,我们将出土这类尖底瓶的遗存确定为中期;晚期尖底瓶主要形制为平唇口(或称平沿口),腹部无耳(彩图8),但在偏晚阶段出现了喇叭形口、腹部有一对桥形耳的小型

11、尖底瓶,甚至在陇西还采集到一件全身饰彩的尖底瓶,我们将这类遗存统称为仰韶晚期。二、 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70006000年)陶质:陶器以细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以圜底、平底为多,少量尖底。典型器物:圜底钵、叠唇或卷唇盆、杯形口尖底瓶、葫芦形口尖底瓶、葫芦瓶、细颈壶、侈口鼓腹罐、弦纹浅腹罐、敛口瓮、尖底缸等,制陶方法:沿用大地湾一期的模具敷泥法,同时大量使用泥条盘筑法,慢轮已开始使用。装饰特征:纹饰以绳纹居多,还有线纹、弦纹等;仰韶文化彩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仰韶早期的彩陶告别了幼稚的童年期,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先民艺术创造力较之大地湾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构思出了种类繁多的图案,而且在数量和质量

12、上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大地湾二期的陶片统计中,彩陶比例约占18.6;西山坪二期的彩陶比例约占13.3,并有从早期到晚期彩陶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以黑彩为主。由于烧陶技术所限,仰韶陶器以红陶居多,施以醒目的黑彩,两者搭配产生的视觉效果更为强烈。所以多数纹饰以黑彩绘成,少量的陶器使用红彩,白彩极为少见。彩绘主要用于盆、钵、碗、盂、瓶、壶等类器物,有的器盖、器座、尖底缸、罐形器上亦偶见彩纹,盆形器施彩最多,其次为钵形器。绘彩部位主要集中在外壁中上腹部以及盆钵的口沿部,瓶、壶大多使用在口部和腹部。 常见花纹为几何形纹饰。纹饰以几何形花纹为大宗,绘制构图元素有圆点、直线和少量的弧线。线条简洁明快,图案规

13、整有序,是早期彩陶的艺术风格。不过,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艺术风格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到了偏晚阶段,弧形线条使用增多,图案渐显活泼,一些略显呆板的图案日益减少。几何形纹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三角纹和圆点纹,。从早期到晚期,主体图案大多以圆点、直线、弧线、圆圈、三角纹构成,其中三角纹的使用贯穿始终,早期多直边,中期多弧边,晚期变化多样,每一时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动物形纹饰主要在早期使用,如系列鱼纹成为早期的标志性纹饰。 纹饰多饰在陶器腹部外壁一周。最初仅限于上腹部,逐渐扩大到中腹部,通体饰彩的较少。到了晚期,出现少量的内彩,器物口沿彩绘也渐趋增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图案在陶器上的覆盖面越来越大,装

14、饰功能越来越突出。 绝大多数的图案为连续图案。因为陶器多为圆形,因而,几组连续的图案艺术效果更佳。单独纹样极为少见。 纹饰母题一脉相承,不断分化。由少变多,由简单发展为多样化,艺术表现力越来越强。早期仅有10余种,晚期则演化到数十种之多。动物形纹饰中以极具特点的鱼纹最为常见,早期鱼纹的使用范围跨甘、陕、内蒙三省区,中期回旋勾连纹的影响遍及长江以北,晚期纹饰的许多文化因素被马家窑文化吸收和继承,在一定程度上仰韶彩陶造就了甘肃彩陶的繁荣。鱼纹仰韶文化阶段,彩陶艺术逐步走向繁荣,于是,诞生了古朴而精美的各类图案。其中时代最早、频繁使用的图案就是鱼纹。我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有关中华文明史的电视专题片中

15、,经常可以欣赏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在红色陶盆的内壁或腹外,黑色线条勾勒出的形态各异的鱼儿栩栩如生。最为称奇的是,神秘的人面纹与鱼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图67)。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仰先民对鱼的崇拜,鱼是他们的图腾;另有学者以为,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则认为,图案中鱼的人面是史前巫师的形象。无论如何,仰韶文化的鱼纹不仅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而且蕴含着深邃的研究价值。鱼纹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物之一。 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为常见的彩陶图案,一直延续使用到仰韶中期,时间长达千年之久。在仰韶中期之后的各支彩陶文化中,鱼纹就只是零星或偶尔出现了,不再作为主题图案。它大多绘制在盆形器外的中上腹部,个别使用在圜底钵、瓶形器及器盖上。盆形器上的鱼纹图案均规整有序,颇为固定。器物一周一般绘有两条鱼,头尾相接,头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