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的有效供给关系研究——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为例

上传人:寂**** 文档编号:135527470 上传时间:2020-06-1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7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的有效供给关系研究——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的有效供给关系研究——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的有效供给关系研究——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的有效供给关系研究——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的有效供给关系研究——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的有效供给关系研究——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的有效供给关系研究——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为例(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类号 密 级 UDC 保密期限 博士学位论文题 目 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的有效供给关系研究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为例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培养单位 专业名称 论文提交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授予单位 答辩委员会主席 目录目录1摘 要41 前言51.1研究背景51.2研究内容51.3研究方法51.4技术路线52 国内外产业创新体系和政策工具研究理论综述62.1创新体系相关理论研究62.1.1 国家创新体系相关理论研究62.1.2 产业创新体系相关理论研究192.1.3 总结和评述202.2 政策工具相关理论研究202.2.1 相关概念和定义202.2.2 研究进展和现状202.2.3 总结和评述

2、202.3 创新体系评价及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相关理论研究203 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研究模型的构建203.1 创新投入213.1.1 创新主体213.1.2 创新要素213.2 创新环境213.2.1 税收环境213.2.2 金融环境213.2.3 技术服务213.2.4 孵化环境213.3 创新协同213.3.1 产学研合作213.3.2 区域聚集度213.4 创新产出213.4.1 知识产出213.4.2 科技成果转化213.4.3 经济产出214 基于模型的产业创新体系评价研究214.1 产业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建立224.1.1 创新投入224.1.2 创新环境224.1.3

3、创新协同224.1.4 创新产出224.1.5 总指标构成及各指标权重224.2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评价(2009-2015)224.2.1 总体情况224.2.2 创新投入224.2.3 创新环境224.2.4 创新协同224.2.5 创新产出224.2.6 全国、北京、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评价情况比较224.3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SWOT分析224.3.1 优势224.3.2 劣势224.3.3 机遇224.3.4 挑战225 基于模型的政策工具研究北京生物医药产业225.1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梳理235.2 基于模型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工具分析235.2.1 总体

4、情况分析235.2.2 政策内部绩效定量分析235.3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工具SWOT分析235.3.1 优势235.3.2 劣势235.3.3 机遇235.3.4 挑战236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的供给关系分析236.1 总体相关性分析236.2 分指标相关性分析246.2.1 创新投入246.2.2 创新环境246.2.3 创新协同246.2.4 创新产出246.3 分析与结论247 案例分析247.1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247.2 北京生命科学与健康协同创新联合体248 讨论及建议249 总结249.1 创新之处249.2 主要成果24参考文献2

5、5摘 要1 前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内容1.3 研究方法1.4 技术路线2 国内外产业创新体系和政策工具研究理论综述2.1创新体系相关理论研究关于创新体系的研究最早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提出。自这一概念产生以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同时,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概念在国内外科技政策研究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应用到对各国科技政策的系统效率的研究中,一些国家的决策者也参考相关理论来制定国家政策。近几年,学术界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区域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等分支,甚至有学者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是一个更适合研究

6、的范畴。2.1.1 国家创新体系相关理论研究1. 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渊源(1) 马克思的技术进步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就认识到资本主义依赖于引进新工艺和新产品这个永恒的驱动力而得以生存。竞争过程本身驱动企业进行创新。可以说,马克思恐怕领先于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把技术创新看做推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尽管马克思并没有使用“创新”这个词,但他比任何古典经济学家更注重对创新的研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也将自己的许多研究归功于他1。因此,马克思的技术进步思想是创新理论的渊源。(2)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

7、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是第一个提出生产力理论的经济学家。在他看来:“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2对如何提高生产力,他提出了很多建议,诸如发展教育、投资技术、突出工业、加强贸易保护、重视政治和法律制度等等。他也强调:“任何发展或新发现、新发明,必然会使许许多多的工业操作获得改进或革新”。李斯特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为后来德国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促进“德国制造”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李斯特经济学特别强调转型升级过程中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即政府要加强对在国际竞争中并不占优势的

8、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经济活动及高技术产业的保护与扶持,为本国企业创造一个稳定的国内市场3。虽然他没有提出与创新有关的概念,但他却指出国家在经济、科技及教育等领域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英国著名技术经济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 Freeman)教授甚至认为,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也可以称为“国家创新体系”,因为他实际上已经预见到了后来文献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历史的说,李斯特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45:一是率先提出“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这一概念,成为后来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第一块基石。李斯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后进国家应该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战略以赶上先进国家。在他看来,自由贸易只能

9、维持和扩大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在完全自由贸易比较法则下,先进国家将能够始终保持其比较优势,而后进国家也将始终处于不发达状态。因此,相对落后的国家只有在与所交易的商品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够自由交易的情况下才能够采用自由贸易政策。然而,由于技术领先国往往采取措施限制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自由交换以及战略技术的国际转移,后进国家采取自由贸易政策是不合算的。李斯特认为,“保护制度是使落后国家在文化上取得与那个优势国家同等地位的惟一方法。”从这一点看起来,保护贸易制度可以认为是促进各国实现最后联合,也就是促进真正自由贸易的最有效方法。二是明确地指出并且深入地分析了国家专有因素(national-specif

10、ic factors)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选择的巨大影响,而这正是“国家创新体系”学派诸位学者所极力强调的。与亚当斯密极力强调经济原理的普遍性和世界主义的经济学相反,李斯特极力强调国家专有因素的独特性,强调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国际背景等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影响。从根本上说,他并不否认普遍经济学原理的存在,但是,他认为这些经济学原理的应用是有条件的,因各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三是李斯特明确地提出了后进国家在面对先进国家的技术限制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所应该采取的国家技术战略,强调了一国内生性科学技术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在工业国家,要获得

11、财富和地位,最便捷的一条却莫过于发明和发现。因此在工业国家受到重视、获得厚酬的,首先是天才,其次是技巧,再次是体力。”不仅如此,李斯特还意识到这种内生科学技术能力的培育必须在经济活动国际化的框架内予以考虑,因为正是这种经济活动的国际化为技术后进国家提供了获得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机会。为此,他提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包括投资于教育以培育受过适当培训的劳动力;创造一种基础设施网络以分配技术知识这种最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国家建立诸如关税联盟之类的经济联系,并倡导建立国家的制度体系以加强这种关税同盟的有效性;保护幼稚工业以允许它们养成应付国际竞争所必须的技术技能。(3) 熊彼特的创新推动经济

12、发展理论作为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正式将创新的概念引入经济学。他在经济发展理论6中反复强调“持续的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他提出创新才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熊彼特的独到见解奠定了其在经济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其主要成就。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不只是由外部要素推动的,并建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经济不均衡增长问题。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熊彼特还区分了发明与创造,

13、他强调发明要在实际中得到具体应用,否则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将发明引入生产体系才是创新行为。熊彼特强调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且这种增长呈现周期性。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为创新者带来利润,由此其他企业为了获取利润,也会对其进行模仿,这种模仿会引起经济的普遍高涨。但当大部分企业都模仿统一创新之后,经济就开始出现停滞。这时,必须进行新一轮的创新。这也就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周期性。之后,熊彼特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创新理论,强调大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创新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今天看来,经济发展理论仍有四点值得细品7:其一,发展不是积累而是创新(对发展内涵的拓展)。在熊彼特看来,经济

14、发展不能仅仅从经济方面来解释,而必须在经济理论所描述的一类事实之外去寻找。发展,不是人口、财富的简单积累,而是经济生活内部蕴含的质上的自发性突破,也就是“创新”。他认为,现代经济生活是在“破中求立,边破边立”中成长起来的。其二,重点在生产而非需求(对需求要素的淡化)。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没有考虑消费者需要中的任何自发性,假定嗜好是“给定的”。他不否定“新需求产生,继而带动生产”的联系方式存在,但他认为,一般是生产者发动经济的变化,而消费者只是在必要时受到生产者的启发,需要是一切生产的终点。这一设定使其对经济的理解偏重于“供给”,也使其与关注“需求”、倡导政府救市的“凯恩斯主义”相悖。其三,运用信用的企业家是关键(对创新理论的构建)。熊彼特强调创新(生产技术的革新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