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调查试题(一)(含解析)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5468278 上传时间:2020-06-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河西区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调查试题(一)(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天津市河西区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调查试题(一)(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天津市河西区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调查试题(一)(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天津市河西区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调查试题(一)(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天津市河西区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调查试题(一)(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河西区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调查试题(一)(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河西区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调查试题(一)(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市河西区2.16届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一、1【题目】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喟叹(ku)烘焙(pi)一曝十寒(p)曲突徙薪(q)B莅临(l)抚恤(x)卷帙浩繁(zh)断壁颓垣(yun)C稽首(q)剽悍(bio)喁喁私语(y)追本溯源(s)D诤友(zhn)信笺(qin)拐弯抹角(m)用舍行藏(cn)【解析】A项“烘焙”的“焙”应读作“bi”;C项“剽悍”的“剽”应读作“pio”;D项“信笺”的“笺”应读作“jin”。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B项“莅临”C项“剽悍”的正确读音上。“莅临”属于习惯性误读,因为偏旁部首,学生往往将之误读作“wi”;“剽”

2、往往被人认为是多音字,实际上这个字不是多音字,只有一个读音,那就是“pio”。【答案】B【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题点】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难度】基础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第1题2【题目】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歉收 坐镇 余勇可贾 毁家纾难B雾霾 戡误 倚马可待 宵衣旰食C消弭 孝悌 真知卓见 胼手胝足D蓬蒿 惭怍 额首称庆 不修边副【解析】B项“戡误”应写作“勘误”;C项“真知卓见”应写作“真知灼见”;D项“额首称庆”应“额手称庆”;“不修边副”应写作“不修边幅”。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戡误”

3、“额首称庆”的判断上。学生判断字形要学会因义辨形。“戡”是平定之意,组词有“戡乱”;“勘”是校对之意,和“错误”组词是合适的。“副”是量词,组词有“一副手套”;“幅”是“边缘”;“边幅”即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形容人不注意衣着,自然应该是“不修边幅”。【答案】A【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题点】形近字熟语(成语)字形【难度】基础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第2题3【题目】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明眼人不难发现,近年来南海局势紧张,实际上是与美国推行的“重返亚洲”的政策是 的。(2)

4、任局长期间,他精心策划和设计了一整套“套现”方案,自认为 ,但最后还是被审计机关识破,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3)苏轼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生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但他面对厄运,始终能够 ,并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A. 休戚相关无懈可击泰然处之B. 息息相关无懈可击安之若素C. 休戚相关天衣无缝泰然处之D. 息息相关天衣无缝安之若素【解析】“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第一句显然南海局势和美国政策之间关系密切,应该用“息息相关”合适。“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天衣无

5、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第二句形容他自认为没有毛病,做得很完美,应该是“天衣无缝”。“泰然处之”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第三句形容苏轼面对厄运能够安然相处,用“安之若素”更合适。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点是对“无懈可击”“天衣无缝”形似义近词语的正确辨析上。从字面含义而言,这两个词语都表示了严密之意。但前者更多强调了思维逻辑方面,后者更多强调了配合完美。【答案】D【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题点】形似义近词语辨析【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第3题4.【

6、题目】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系列恐怖袭击发生后,巴黎官方发布声明称,11月14日市内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和各种公共设施将全部关闭。B微信方面称,对于微信的每一笔转账和提现交易,事实上不论金额大小,银行都要向“微信支付”收取交易手续费。C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称,改革的目的是建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升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D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中国房地产将呈现增长态势,政策和市场都将迎来根本性变化,人们期待2016年被看作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元年”。【解析】A项并列不当。“公共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等;C项“提

7、升体系”搭配不当;D项“人们期待2016年被看作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元年”句式杂糅。可以表述为“人们期待2016年会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元年”或“2016年将被看作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元年”。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D项“人们期待2016年被看作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元年”的判断上。对于句式杂糅的现象,学生还是掌握不足,对诸如“对于上”“本着为原则”等情况可以准确判断,但对于其他的杂糅类型,就不能判断准确了。【答案】B【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题点】并列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第4题5.【题目】下列诗句中

8、黄河“意象”的特点与语段中的不相同的一项是()光未然虽然走了,但黄河大合唱却一直在华夏的上空激扬回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我相信,气贯长虹的黄河大合唱,未来也将像千古黄河一样永远地流传下去!A.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B.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宋琬渡黄河)C.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D.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温庭筠公无渡河)【解析】C.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华山巍峨高峻,多么壮伟!黄河像一根游丝从玉际飘来。上句惊发感叹,突出华山高大峥嵘。下句以浪

9、漫的笔触,用黄河如丝的形象比喻,反衬华山的无比宏大。可见这句和黄河惊涛骇浪的“意象”特点不符。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少,学生可以通过意象的相似性进行排除。文本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选项中也有“浪淘风簸”“掀天浊浪”“怒浪连天”这些描写。只有C项“黄河如丝”的描写是独特的。【答案】C【考点】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题点】语言表达准确【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第5题二、【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

10、,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形”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

11、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

12、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

13、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厚风俗”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6.【

14、题目】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律疏议、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中律法的顺序,都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B. 管仲认为:“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C. 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力。D. 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规定为法律义务,比如唐律中规定,发现有人犯罪就要处以杖刑。【解析】A项不包括唐律疏议;参照原文“大明律和大清律例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

15、道德理想一致”可知。B项应是“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D“发现有人犯罪就要处以杖刑”理解错误。应是“有能力制止却不予制止的要处以杖刑”。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B项的理解上。该项的表述文本中都有,学生通过比对法比对之后会误认为其表述正确。“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确实是管仲的观点,“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却并不是他的观点。【答案】C【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题点】曲解文意【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第6题7.【题目】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法典中关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方面的条款,其主要目的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B.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制定法律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刑”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有敬畏意识。C. 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