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化学》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416391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生物化学》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环境生物化学》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环境生物化学》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环境生物化学》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环境生物化学》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生物化学》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生物化学》考试试题.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生物化学考试试题专 业:环 境 工 程学 号:30383姓 名:甄 树 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2004年5月一、 名词解释1、碱基配对:在DNA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或TA)之间进行,这种碱基的配对规律称为碱基配对。它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是分析有关DNA题目的重要依据。两条链上的碱基以氢键相连。G:C和A:T配对的同时也使得碱基间形成氢键的数目达到最大;G:C之间有三个氢键,A:T之间有两个氢键。所以G:C和A:T配对无论从立体效应考虑还是从形成

2、最多的氢键考虑都是最稳固的构型。2、EMP途径:即糖酵解途径或葡萄糖酵解途径。由于这一图式的先驱者是EMbden,Meyerhof等人,所以也称EMP途径。这条途径几乎是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共有的主要代谢途径。它表明了,当微生物细胞吸收葡萄糖后,葡萄糖经己糖激酶、磷酸已糖异构酶、磷酸己糖激酶的作用,生成1,6二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再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降解生成丙酮酸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反应发生于细胞质中。3、乙醛酸循环:乙醛酸循环是一个有机酸代谢环,它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如醋酸杆菌、大肠杆菌、固氮菌)中,在动物组织中尚未发现。其图示如下:柠檬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草酰乙酸苹果

3、酸延胡索酸苹果酸乙醛酸 琥珀酸异柠檬酸葡萄糖乙酰CoA脂肪酸氧化草酰乙酸乙醛酸循环反应可分为如下五步:H2O(1)在柠檬酸合成酶作用下,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为柠檬酸。乙酰CoA草酰乙酸 柠檬酸(2)在顺乌头酸酶作用下,柠檬酸转变为异柠檬酸。 柠檬酸 异柠檬酸(3)在异柠檬酸裂解酶作用下,将异柠檬酸分裂为乙醛酸和琥珀酸。 异柠檬酸 乙醛酸琥珀酸(4)在苹果酸合成酶作用下,乙醛酸与乙酰CoA合成苹果酸。 乙醛酸乙酰CoA 苹果酸(5)在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将苹果酸转变为草酰乙酸。 苹果酸NAD+ 草酰乙酸NADH+H 综合以上五步反应,可将乙醛酸循环的总反应写成如下形式:COCOOHCH2CO

4、OH2CH3COCoA+2H2O+NAD +2CoASH+NADH+H+ 总反应说明,循环每转1圈需要消耗2分子2CH3COCoA,同时产生1分子琥珀酸。琥珀酸产生后,可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或者转变为葡萄糖(经糖异生途径进行)。由于乙醛酸循环与三羧酸循环代谢有一些共同的酶系和反应,因此人们将其看作是三羧酸循环的一个支路。乙醛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有如下几点:(1)乙酰CoA经乙醛酸循环可合成琥珀酸等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可作为三羧酸循环中的基质。(2)乙醛酸循环是微生物利用乙酸作为碳源建造自身机体的途径之一。(3)乙醛酸循环是油料植物将脂肪酸转变为糖的途径。4、脱氨作用:氨基酸在酶催化下脱掉和生成相应酮

5、酸的反应称为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简称脱氨作用。生物体内氨基酸脱氨作用的方式有如下四类:一是氨基转移作用(亦称转氨作用),二是氧化脱氨作用,三是联合脱氨作用,四是脱酰氨基作用。(1)氨基转移作用:即一种氨基酸的氨基经转氨酶催化转移给酮酸的反应,也叫氨基移换作用。例如:1)L谷氨酸的氨基经谷丙转氨酶(GPT)催化,可转给丙酮酸。2)L谷氨酸的氨基经谷草转氨酶(COT)催化,可将氨基转移给草酰乙酸。转氨作用在生物体内极为普遍,其酶活性强,但专一性也强。通过转氨作用,一个氨基酸(称给氨基体)失去氨基生成相应的酮酸,而一个酮酸(称为氨基受体)获得氨基,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脱掉氨基。这也是生

6、物体内一种主要的脱氨方式。(2)氧化脱氨作用:即氨基酸经L氨基酸氧化酶(或称脱氢酶)催化产生氨和酮酸的反应。此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脱氢,第二步加水和脱氨。氧化脱氨方式在动物、植物体内分布不广,活性低,所以不占重要地位。微生物体内还有非氧化脱氨作用,例如:还原脱氨和水解脱氨。(3)联合脱氨作用:即通过转氨与脱氨偶联反应来进行脱氨的方式。这是一种有效的脱氨方式。实验发现这个反应的关键酶谷氨酸脱氨酶在体内分布广,活性也高。联合脱氨的逆反应也是合成非必须氨基酸的重要途径。(4)脱酰氨基作用:天冬酰氨和谷酰氨在酰胺酶的催化下,脱掉酰胺基的反应也可看作为一种脱氨类型。5、酮体:酮体是由乙酰CoA形成的乙

7、酰乙酸,D羟丁酸及丙酮等三种物质的总称。医学上常称为酮体。它是肝脏内脂肪代谢的正常产物。肝脏线粒体是酮体合成的主要场所。正常情况下,肝内生成的酮体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酮体生成途径如下:(1)乙酰CoA在硫解酶作用下,生成乙酰乙酰CoA。(2)乙酰CoA与乙酰乙酰CoA在羟基甲基戊二酰CoA合成酶作用下,生成羟基甲基戊二酰CoA。(3)羟基甲基戊二酰CoA在羟基甲基戊二酰CoA裂解酶催化下,裂解为乙酰乙酸和乙酰CoA。(4)乙酰乙酸在D羟丁酸脱氢酶催化下加氢产生D()羟丁酸。(5)丙酮可由乙酰乙酸缓慢自发脱羧,或由乙酰乙酸脱羧酶催化脱羧形成。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乙酰CoA顺利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

8、,肝脏中乙酰CoA浓度不会增加,形成酮体很少。只有在糖代谢与脂代谢紊乱时(如糖尿病人)肝脏中的酮体会显著上升,尿和血中酮体的含量也会显著增加,形成酮尿症和酮血症,机体有发生酸中毒的危险。6、胆结石:胆固醇不溶于水而易溶于胆汁酸盐水溶液中,在某种情况下(如胆石囊),胆粘膜对胆中的水和胆汁酸盐进行强烈地重吸收,使胆固醇自胆汁中结晶析出,而胆道中形成胆固醇结石。一般认为是胆囊或胆管系统感染发生病变,在胆囊或胆管内形成一种坚硬如石的物质,即胆结石。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与生活习惯有关。如爱静不爱动、肥胖等。据有关资料统计,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者,患胆结石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增加五倍。(

9、2)与胆囊的慢性炎症有关。胆囊黏膜因受浓缩的胆汁或返流的胰液刺激而发生炎症,其坏死脱落的黏膜和细菌、病毒等构成一个核心,促使胆固醇、胆红素沉积,久之形成结石。(3)盲目节食减肥。英国医学研究发现,90以上的胆结石患者都有吃甜食的习惯。(4)与某些物理因素有关。作胃手术易损伤支配胆囊运动的神经,使胆囊功能降低,胆汁淤积,久之形成结石。(5)胆固醇的代谢失调。(6)有不良卫生习惯,感染肠道寄生虫者。日本学者对手术取出的胆红素钙结石进行分析,发现55的结石是以蛔虫卵为核心的。我国胆结石的成分中虫卵占2084不等,高发地区占70以上。另外,居住地区、营养条件及工作环境、情绪性格都与结石形成有关。因此,

10、要预防胆结石的产生,日常生活中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偏食,不盲目节食,平时应多吃新鲜蔬菜及姜葱类食物,少食高脂肪及油腻类食物,以促使胆汁流畅,促进胆固醇代谢,减少胆结石的形成。7、同工酶:是指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而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都有所不同的一组酶。例如,大肠杆菌的天冬氨酸激酶有三种同工酶AK1、AK2、AK3。这类酶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基聚合而成,它们虽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它们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同工酶存在于同一个体的同一组织或不同组织中。它们对细胞的发育及代谢的调节都很重要。在同工酶的研究中,乳酸脱氢酶研究得最清楚。同工酶不仅存在于动物中,还存在于植

11、物及微生物中,所以研究同工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与生物的生长发育、代谢调控、细胞分化、形态遗传等都有密切关系。8、高能化合物:在标准条件下(PH7,25,1mol/L)分子发生水解时,释放的自由能达到20.92kJ/mol以上的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该化合物中高能的键称为高能键,常用“”符合表示。在生物化学反应中,由于高能键的水解或基团的转移,高能键可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生物体内常见的高能化合物有以下几种类型:(1)磷氧键型(OP)1)酰基磷酸化合物:属于这类的有1,3二磷酸甘油酸、乙酰磷酸、氨甲酰磷酸、酰基腺苷酸、氨酰腺苷酸等。2)焦磷酸化合物:有无机焦磷酸、ATP、ADP及其它各

12、种二磷酸、三磷酸核苷酸。3)烯醇式磷酸化合物: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氮磷键型(NHP):如胍基磷酸化合物、磷酸肌酸核磷酸精氨酸。(3)硫脂键型:如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核酰基辅酶A。(4)甲硫键型:有S腺苷蛋氨酸。9、三联体密码:实验证明,在mRNA链上相邻的三个碱基为一组,称为密码子或三联体密码。每个密码子代表一个特定氨基酸或肽链合成的起始、终止信息。密码子的阅读方向和mRNA编码方向一致,都是53。密码子具有通用性、简并性、变偶性、无标点性、无重叠性等特点。10、转录: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即根据DNA核苷酸顺序决定RNA的核苷酸顺序的过程。二

13、、联系糖、脂肪、蛋白质和核酸四种物资代谢的是哪些产物?用图说明。答:联系糖、脂肪、蛋白质和核酸四种物资代谢的是TCA循环中的产物,如草酰乙酸、柠檬酸、酮戊酸。四大物质代谢如下图所示:丙酮酸脱氨柠檬酸5-核酮糖草酰乙酸-酮戊酸脱羧酶酶-氧化无O2肝外组织脂肪酸NH3HMP有O2氨基酸水解乙酰CoA丙糖6-葡萄糖糖脂肪蛋白质外源性蛋白内源性蛋白TCA-酮酸鸟氨酸循环尿素酮体乙醛酸循环发酵产物胺CO2合成氨基酸生糖脂肪三、什么叫操纵子,用图说明酶量生成的分子学机理。答:1961年,FJacob和JMonod根据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现象,提出了操纵子学说,用来说明酶合成的调节。所谓操纵子是指染色体上控制

14、蛋白质(酶)合成的功能单位,它是由一个或多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和控制基因组成的。这些基因串连排列在染色体上参与转录过程。结构基因是作为转录成mRNA的模板,以后由mRNA翻译成相应的酶蛋白;控制基因是由操纵基因和启动基因组成的,操纵基因在结构基因旁边,是被激活阻遏物的结合位点,由它来开动和关闭合成相应酶的结构基因,启动基因在操纵基因旁边,是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在操纵子的前边是产生阻遏蛋白的调节基因。当操纵基因“开动”时,它管辖的结构基因能通过转录和翻译而合成某种酶蛋白;当操纵基因“关闭”时,结构基因不能合成这种酶蛋白。而操纵基因的“开”与“关”受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的控制,阻遏蛋白可以感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即受一些小分子诱导物或辅阻遏物的控制。通常酶合成的诱导物就是酶作用的底物,而辅阻遏物是酶作用的最终产物。这些小分子能以某种方式与阻遏蛋白分子结合,使阻遏蛋白产生构象变化,从而决定它是否处于活性状态。其原理图如下:操纵子关上操纵子打开操纵子与其调节基因组分控制酶的合成可用下边两组图解说明:(教材P81图)阻遏物结构基因控制基因启动基因调节基因聚合酶R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