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工艺技术)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历史沿革和图形特征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411550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工艺技术)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历史沿革和图形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工艺技术)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历史沿革和图形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工艺技术)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历史沿革和图形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工艺技术)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历史沿革和图形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工艺技术)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历史沿革和图形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工艺技术)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历史沿革和图形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工艺技术)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历史沿革和图形特征(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历史沿革和图形特征计红梅少数民族服饰是中国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成和识别民族这个人类文化共同体的诸多方面中,是最为直观、明显的要素之一,充分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少数民族服饰工艺正是构成这些特征的重要依托和决定性手段。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对少数民族的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历史性梳理,从中寻觅到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发展的渊源,同时又对图形艺术在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运用进行了初步探寻,借以阐述中国少数民族装饰风格和特征。一、少数民族纺织工艺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纺织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少数民族就在麻、毛

2、、棉纺织和织锦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少数民族纺织工艺的多元化发展,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工艺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纺织工艺经历了从手工到机织的发展过程。人们最早是用手搓捻植物纤维、编结织物的。但这种方法很费力,效率也极低,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纺轮、纺车以及多种纺机等纺织工具的应运而生,极大推动了纺织工艺的发展。在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纺织工艺的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和所属的经济文化类型等因素的深刻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对比较而言,北方气候寒冷干燥,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多从事狩猎游牧畜牧经济,主要以毛纺织居多,生产技术稍显简单,纺织品风格较为粗放。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利于各种作物生长,少数

3、民族多从事农耕经济,纺织工艺较为发展,主要以麻葛、棉纺织为主,纺织产品精致细腻。1、 麻纺织最先,在人们没有认识蚕桑以前,主要利用苎麻、葛藤、大麻和苘麻等野生植物的葛麻纤维作为纺织材料。苎麻主要产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及以南地区,尤以江南出产的苎麻最为著名。古代秦汉以前,这些地区主要是蛮、夷、百越及其先人的活动地区,是他们最先将苎麻纤维用作纺织材料。战国时期楚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大多数属蛮、夷、越等少数民族。楚地的苎麻织物在战国时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精织苎麻布。后汉书西南夷传载古代滇西少数民族先民哀牢夷地区以生产“阑干细布”闻名。 参见后汉书西南夷传卷116,中华书局缩印本,

4、1997。 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永昌郡哀牢夷“有阑干细布。阑干,獠言纻也,之成文章如绫锦。”华阳国志蜀志亦载“蜀有麻苎之饶”。后汉书中说蜀地“女工之业,覆天下衣”。用苎麻纤维织成的细布,叫作“黄润”,又称“蜀布”,远销印度,转至中亚和西亚各地。宋代广西壮族地区苎麻种植和织作盛行,当地用苎麻纤维织成的“柳布”和“象布”,采用“以稻穰心烧灰煮布缕,而以滑石粉膏之”的工艺,使织作时“行梭滑而布以紧”。织出的布经久耐用,凡“买以日用,乃复甚佳”,被“商人贸迁而闻于四方”。 参见岭外代答卷6,王云五丛书集成,商务印书馆。汗,虽“厥价不廉”,却畅销各地,为人贵重。 卢勋、李根蟠民族与物质文化史考略,第316

5、页,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台湾省土著居民很早就利用植物纤维织布。麻布是高山族的主要衣料。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记载,高山族先民“山夷能作细布,亦作斑纹布。”近代高山族还“以苎麻为线,染以茜草合鸟兽毛,织帛斑烂相间,名曰达戈纹。” (清)光绪续台湾府志番社风俗。高山族首领还用苎麻布缀珠贝制成“珠贝衣”,作为礼服。葛是一种多年生蔓生植物,因此又叫葛藤。葛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早在西周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已广泛利用葛藤织布。葛藤主要生长在中国的东南部一带,这里属古代百越族活动的区域,少数民族很早就懂得利用葛的韧皮纤维纺织成布制作衣服。禹贡有“岛夷卉服”的记载,孔颖达尚书正义注:“卉服,葛越也,南方布名,用葛

6、为之。”反映了古代东南少数民族主要用葛为原料制作衣服。古代东南一带的葛织品质地精美,由于出于越人之手,所产葛布称之为“越布”、“白越”,质地细腻轻薄,被视为上好的夏衣材料。2、毛纺织中国北方、西北和西南一些地区有着广袤的山地草原,少数民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毛织业比较发达。秦汉时期南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毛织工艺都相当发达。太平御览记载,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京带来的毛织品“积如丘山”。西南一带少数民族用各色毛纱织成色彩斑斓的斑罽,后汉书南蛮西南夷载,“其人能作旄毡、斑罽、青顿、纰毲之属”,毛织品种多样。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多使用毛纺织物品,原料多以羊毛为主,也有用骆驼毛、牦

7、牛毛、兔毛、马毛等牲畜绒毛。毛毡制作不需要纺纱织线,是凭借毛的纤维相互缩缠粘连而成。元代蒙古族多用毡罽,当时设有专门机构中尚监专掌制毡,供内府陈设以及帐房、帘幕、车舆、雨衣之用。据新疆图志载,新疆的少数民族制作毛毡是“以芨芨草为帘敷于地,洗净羊毛摊帘上,以柳条拍之使匀,漉以沸汤,卷之使紧。或用驴、马旋转之,如碌礌然,即结成毡片。”新疆民丰出土的毛织物上,织有当地民族风格的葡萄纹罽和体现汉族与风格结合的龟甲花瓣纹。毛毡在少数民族当中一直用处很广,披在身上可以御寒,铺在地上可以防潮,还用来制作帐篷,冬暖夏凉。至今新疆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藏族、裕固族等民族仍盛行织羊毛毡、花毡,此外,东北、

8、西北、西南许多民族例如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先民、彝族等也都用毛毡制作毡房、毡靴、毡帽,披肩、披毡等等,具有很好的保暖防水作用。氆氇,藏语音译,意为毛毯,是一种深受藏族喜爱的传统毛织品,相传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地区广泛使用。西藏记生育载:“纺毛线,织氆氇。”相传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将中原地区先进纺织工具和技术一起带到西藏,用当地羊毛织成氆氇,后发展成为藏族传统民族毛纺织品。宋代以后各代都将氆氇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氆氇一般约宽30左右厘米,用纺锤手捻成线,然后用木梭织机织成有各种颜色,多用来制作藏袍、靴子、帽子、卡垫等。3、棉纺织中国的棉织,

9、较麻织、丝织时间要晚。棉花原产地印度,棉花是经少数民族传播到中原,其传播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非洲棉的传入,东汉时传入中国的新疆地区,而后有新疆的少数民族传入内地。另一条是亚洲棉,原产于印度,最先传入中国南方的黎族和壮族,而后由黎族壮族传入内地。汉代,中国的种植棉花、纺棉织布主要在东南、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唐代新疆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棉产区,棉织业相当发达,直至宋元时期,棉花才逐渐传至“陕右”,即今甘肃、陕西一带。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的棉花属亚洲木棉,古代闽广地区称棉花、棉布为“吉贝”或“古贝”。海南黎族棉织有着悠久的历史。黎族先民很早就懂得从热带植物中提取植物纤维作为纺织品的原料,主要种植棉花作

10、物和麻类作物。黎族主要使用棉类纤维作为纺织的主要原料。诸蕃志记载“琼州在黎母山之东北”,“以纺贝为生”。“妇人不事蚕桑,惟织吉贝花被、缦布、黎幕”。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岛夷,是指是指包括海南黎族在内的东南沿海岛屿中的古代少数民族。织贝,即后人习称的吉贝,也就是棉花。黎族先民植棉织棉盛行,用棉花纺织“卉服”,说明当时棉织已具规模。黎族的棉纺织业发达,在中国棉纺织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汉代,黎族棉纺织技术已非常普及和先进,生产的棉布称作“广幅布”。后汉书南蛮传载:“汉武帝末(公元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性。” 后汉书南蛮传卷116。中华书局缩

11、印本,1997。当时官府征收“广幅布”为贡品,可见棉布质量之上乘。唐宋时期黎族棉纺织品由于品质精良受到当朝青睐。宋末元初,著名女纺织家黄道婆来到海南崖州水南村,即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水南村,向当地的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后回到松江府乌泥泾即今上海县华泾镇,将黎族先进的纺织工具技术带回家乡,又经过改革提高,使其家乡淞江在明朝成为全国著名的纺织业中心,享有“衣被天下”的盛名,推动了长江中下游汉族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中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精于纺织,擅长织布,显示出高超的纺织技艺。秦汉时期土家族先民织出的精工细布,史称“賨布”。以后又织出“峒锦”、“溪布”。由于质地上好,是当时向朝廷进奉的贡

12、品。朱辅溪蛮丛笑载,溪布“绩五色线为之,文彩斑斓可观,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为峒布”。明清时又有“土锦”之称。清乾隆永顺府志物产志有“土妇颇善纺织,布用麻。工与汉人等。土锦或丝经棉纬,一手织纬,一手挑花,逐成五色。”同治来凤县志载,溪布“染各色棉纱为经纬,斑然可爱。”土家族纺织,相当普及。土家族妇女从小就学习织布,据思南府志载:“闺中妇女,向织土布。”成年以后,织布技艺已十分娴熟,擅长织土布及各种用品例如床单、帐帘、帕子、带子等等。在蓝靛传入前,土家族就创造了土法染织油灯布、紫花布、太阳布等技术。仡佬族也擅长纺织,仡佬族将毛线绷织成的“白蜡布”,犹如毛呢,不仅美观,且厚实耐用。除此以外

13、,还有布依族的色织布,苗族的斗纹布,侗族的侗布,水族的水布,毛南族的花椒布,土家族的土布等,图案花纹各异,技法娴熟,工艺十分精细。4、织锦织锦本指彩色经纬线织出各种图案的丝织物,后亦包括丝棉交织“通经断纬”的织锦。织锦彩色经纬纱有序交织,且有较多经纱或纬纱浮于织物表面的缎纹组织提花,表面平整,图案花纹错落,手感柔软,富有光泽。织锦图案丰富精美,工艺复杂。少数民族织锦多用木架式织机或腰织机织成。木架织机用于织大幅织锦,腰织机织小幅锦。用腰织机编织时用纱线的一头套在脚上,另一端拴在腰间,将腿伸开,拉直经线,经线排列数量根据所织宽度而定,按照图案在上面别多根竹签,编织时一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制作

14、,以丝线数纱梭子穿梭挑织而成。少数民族织锦流行广泛,工艺精湛。其中以壮族的壮锦、瑶族的瑶锦、黎族的黎锦、壮族的侗锦、傣族的傣锦、土家族的土家锦“西兰卡普”等都有着久远的历史,饮誉中外。二、少数民族印染工艺的历史贡献印染是服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印染工艺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为中国服饰工艺做出了宝贵的历史贡献。中国古代对手工印染工艺及其制品总称为染缬。据记载,古代的布帛印染工艺主要有绞缬、蜡缬、夹缬三种方法。绞缬是将帛或白布用线按照一定格式缝扎成各式花纹染色,晾干后拆开缝线即成。蜡缬,是用黄或白蜡在布帛上画上图案,染色后煮去蜡纹即成。夹缬,是用两片镂花木板夹住布帛,将染料注入缝隙之中,

15、形成花纹。古代少数民族创造了独特的印染技艺,南方少数民族染色工艺起源较早。后汉书中载有“盘瓠诸子织绩木衣,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裳”。 后汉书南蛮传卷116,中华书局缩印本,1997。后汉书中亦载苗瑶先人自汉代起,便知道用蓝靛和黄蜡在白布上染织斑布。蜡染和扎染印花,能够产生皱褶效果,参差错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享受。传统印染大致有靛染、扎染、蜡染等多种工艺。1、 靛染西南的苗族、彝族,很早就掌握了利用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蓼蓝作为提取靛蓝染料原料的方法,并推广种植。靛染是利用蓼科植物中提取的染料对织物染的一种方法。蓼蓝,简称靛、大靛,民间俗称蓝草。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造靛的方法,“凡造靛,叶与茎多者入窖,

16、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靛信即结。水性定时,靛澄于底。”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第3卷,116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靛染织物,以蓝色为主,颜色由于染的次数逐渐加深,直至呈深蓝色。靛染原料获取容易,工艺提纯简单,又方便易行,南方彝族、苗族、瑶族、壮族、哈尼族、阿昌族、傣族、景颇族、布依族、水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靛染的习俗,许多民族都种植蓝草,靛蓝技术非常普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瑶族几乎家家种植蓝草,靛染织物,已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因而有了蓝靛瑶之称。2、 扎染扎染又称绞缬、扎缬、撮缬,俗称扎染。是采用缝缠、打结、捆扎等防染技术对织物染色的一种印染工艺。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布帛印染工艺还有蜡缬、夹缬等方法。扎染是中国传统染色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