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之从“垃圾桶”理论谈安全管理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5362645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之从“垃圾桶”理论谈安全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安全管理》之从“垃圾桶”理论谈安全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之从“垃圾桶”理论谈安全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之从“垃圾桶”理论谈安全管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垃圾桶”理论谈安全管理 据报载,荷兰有一个城市为解决垃圾问题而购置了垃圾桶,但由于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乱扔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该市卫生机关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第一个方法是:把对乱扔垃圾的人的罚金从元提高到元。实施后,收效甚微。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人员的人数,成效亦不显著。 后来,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还每两周换一次。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因而变得清洁起来。 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

2、远比那些惩罚手段好得多,既省钱,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化管理取得的良好效果。同样,在安全管理中,如果只是硬性地规定员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否则受怎样的处罚,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这是因为,一方面容易诱发员工形成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抑制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比如,让我们头痛的习惯性违章问题,喊了几十年“杜绝习惯性违章”的口号,监管的手段不断在增多、处罚的力度不断在加大,然而习惯性违章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是为什么?除了完善的制度和严厉的处罚力度,难道我们还缺少什么?是的,我们还缺少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管理中强调硬性的太多,而人性化的太少。 我们常说,严格的管

3、理是必要的,但处罚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既然是一种手段,我们就可以让其人性化一点,更易让受处罚者接受,比如,有企业就将“违章处罚单”改成“友情告知单”,在处罚的同时还告知违章的危害及发生事故的后果,既维护了制度的权威又起到了教育的效果。 没有人原意受到伤害,除了自杀者和精神病人。对于习惯性违章,我们应分析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会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者就要从物和人这两方面入手来考虑对策措施。一方面,分析出现违章现象的背后是否存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如员工不愿戴安全帽,我们要分析安全帽舒适性、透气性是否存在问题。通过不断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有助于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另一方面,意识决定行动,人的不安全行为源自人的不安全意识形态。必须消除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引导员工自觉遵章守纪,而不单靠在违章要被处罚的大棒威慑之下维持的安全秩序。 这就要求我们以安全生产的问题为中心,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强调人的价值观念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通过文化的微妙渗透与暗示,使员工对安全价值观念、目标、行为准则认同,并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有形的、无形的、强制的、非强制的规范作用。把注意力集中到员工行为上,通过对人这能动主体的研究,以更完美、更充分地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手段,实现安全生产的最高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