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含答案.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5296081 上传时间:2020-06-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含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卷。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五四运动早已载(zi)入史册,后人对其进行纪念,从中汲取能量,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梦而奋斗。B.倡导整本书阅读,是因为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趋势,阅读容易走向浅尝辄(z)止、断章取意的误区。C.缂(g)丝这种中国传统技艺采用“通经断

2、纬”的织法,能自由变幻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D.黄家庄藏有美酒的消息不胫而走,据那些喝过的人说,那酒澄( (chng)清透亮,醇厚绵长,入口生香,实乃琼浆玉液,令人回味无穷。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我们的英雄未必是无所不为的超级英雄,每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和行动都有可能使之成为英雄。B.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用别开生面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C.元旦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

3、本店将热忱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D.左传并不简单描写流亡者的不幸,而是通过血腥与动荡的非凡经历,让流亡者与众不同,产生了与一般士大夫迥然有别的思想锋芒和精神性格。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海藻的大小相差悬殊:小的成体只有几厘米长,如小石花菜、小杉藻等;大的可长到数米,如海带、羊栖菜等;而巨藻竟可长到两三百米。B.“中国智慧”丛书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于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联合出版了。C.为什么有的学生背诵能力很强,有的则完全不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的大脑所喜欢的?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科学家热衷探讨的话题。D.苏东坡(10

4、37-1101)在题西林壁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的视野太受局限,就不能真正领悟自然的美。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中国消协近期对100款手机APP进行测评后,发现存在手机APP使用权限被滥用、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有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B.19岁少年潘愚非,18岁少女宋懿龄,在法国图卢兹攀岩奥运资格赛上双双给我们带来惊喜,先后获得两张2020年东京奥运会攀岩项目的参赛资格。C.脱口秀吐槽大会聚焦行业代表人物,用吐槽的方式,掀起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让观众更深入了解一些行业“内幕”。D.神光III原型装置的成功研制,全面奠定了我国设计、建设、维护和

5、运行新一代高功率激光驱动器的科学技术与工程建设的基础。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两小题。(6分)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在故宫端门数字馆举办“腾讯 NEXT IDEA故宫”发布会,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长期合作。据介绍,此次合作将以“ 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为平台,以故宫博物院经典形象或相关传统文化内容为原型,围绕赛事主题、跨界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模式。(1)为上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2分)(2)请你对材料中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恰当,语言简洁。(4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6分,每小题2

6、分)(1)乘彼境垣,以望复关。 , 。(诗经氓)(2)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司马迁报任安书)(4)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髙)(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王实甫长亭送别)二、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10分)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虽然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习惯的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有了分别。还有,用色的观点,西画是色与光不可分开来用的,色来衬光,光来显色,为表达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中国

7、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撤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而水墨与写意,又为我国独特的画法,不画阴影。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早认为阴影有妨画面的美,所以中国画传统下来,除以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背向,又以色来衬光。中国画常常被不了解画的人批评说,没有透视。其实中国画何尝没有透视?它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方面着取的,现在抽象画不过得其一斑。如古人所说的下面几句话,就是十足的透视抽象的原理。他说“远山无皴”。远山为何无皴呢?因为人的目力不能达到,就等于摄影过远,空气间有一种雾层,自然看不见山上的脉络,当然用不着皴了。“远水无波”江河远远望去,那里还看得见波纹呢?“

8、远人无目”也是一样的;距离远了,五官当然辨不清楚了,这是自然的道理。所谓透视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从前没有发明摄影,但是中国画早已发明这些极合摄影的原理。何以见得呢?譬如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同时也是轻轻淡淡,模模糊糊的;如果说画近景楼台殿阁,就一定画得清清楚楚,色调深浓,一看就如到了跟前一样。石涛还有一种独特的技能,他有时反过来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等于摄影机的焦点,对在远处,近处就显得不清楚了,这是“最高”现代科学物理透视。所以中国画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着美的因素。讲到以美为基点,表现的时候就该利用不同的角度,画家可以从每种角度,或从流动地位的眼光下,产

9、生灵感,几方面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构图。这种理论,现代的人或已能够明白,但古人就有不懂这个道理的。宋人沈存中就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怎样叫掀屋角呢?他说从上向下的角度看起来,看到屋顶,就不会看到屋檐,李成的画,既见屋脊又见斗拱颇不合理。粗粗看来这个道理好象对的,仔细一想就知道不对了,因为画既以美为主点,李成用鸟瞰的方法,俯看到屋脊,并且以飞动的角度仰而看到屋檐斗拱,就一刹那间的印象,将脑中所留屋脊与屋檐的美感并合为一,于是就画出来了,况且中国建筑,屋脊的美和斗拱的美都很绝,非兼用俯仰的透视不能传其全貌。(张大千画说节选)7.下列对材料中中国画的“透视现象”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0、)A.古人所说的“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这几句话,其实恰是证明了中国画中透视抽象原理的运用。B.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轻淡模糊;画近的亭台楼阁,色调深浓,清清楚楚,似在眼前:这种透视现象在中国画中无一例外。C.石涛独特的技法是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可以说是画家不自觉地运用了现代科学物理透视原理。D.中国画可以利用不同的角度,多角度集成美的构图,李成采用了俯仰兼用的透视方法,表现了中国建筑的美。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因为地域、风俗习惯以及工具的不同,中西绘画在画面上有所分别,达到最高境界的画作差别更大,但从根本上说作

11、画无中西之分。B.西方绘画中色与光是不可分开,互为映衬,兼用阴影衬托;中国画大都光与色分开,用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向背,但水墨与写意则不然。C.中国画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个角度取景的,现在的抽象画只是从一个角度取景,在表现力上自然比不过中国画。D.宋人沈存中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认为既见屋脊又见斗拱的构图颇不合理,其实是沈存中不懂得兼用俯仰的透视道理。9.根据材料内容,概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20分)永恒的海日本东山魁夷登上斜坡,立即吹来剧烈的风,我出现于断崖之上。透过松林,俯视着水沫飞溅的海洋和黝黑的岩礁。蓝色的波涛,汹涌奔腾,叩击着

12、岩石,抛洒着银白的浪花,轰然作响。岩石有的挺拔直立,有的在波谷中时隐时现,在海浪的冲刷下,个个呈现出坚强的姿态。这里是山口县青海岛。岛的南侧,和缓的绿色的山峦包围着仙崎湾,多么宁静的海景。而北面却是岩石峭立的断崖,日本海波高浪险,形成了喧嚣雄奇的景观。我从去年就开始到海滨旅行,寻觅波涛和岩石的绘画素材。我想从相互搏击的海浪和岩石那里,发现海国日本的象征。有一次,我听到台风将要通过铫子海面的消息,立即驱车赶到犬吠崎。我在灯塔旁下了车,大风挟着飞沙,使我睁不开眼睛。我冒着被刮走的危险,来到断崖的边缘。遥远的海面上白沫飞溅,浪涛汹涌,灰黑的云朵低俯着水平线在流动。海浪咆哮着袭来,接着又退去,粉碎了,

13、扬起了水花。在这一片混沌的海洋上,不时有阳光下射。我从崖上下来一点找个风势较弱的地方站住,凝神眺望。只见洋面上的狂涛巨澜,按照一定的节奏反复着。这种大自然的脉搏,自太古以来从未停止。然而,最豪壮的景观是北海道日高海岸南端的襟裳岬。日高山脉入海处,其余脉形成一列大岩礁在水中绵延六七公里,海水袭来,荡起银白的浪花。丘陵上有一片狭窄的草原,随处生长着矮矮的柏树,低伏在地面上。这北国边陲的景观,和北端的鄂霍茨克海滨的能取岬,给人留下相同的印象。密布着原始森林的半岛的尖端,立着一座涂着黑白花纹的灯塔,背衬着灰色的大海,孑然独立。我面对着这片荒寂的风景,寒冷的雾气包裹着我。我寻求的不是这种沉郁的海景。在一

14、个阳光灿烂的初夏季节,我沿着海岸从宮津到了丹后半岛。我经过宁静而碧绿的水湾里排列着船坞的伊根渔村,顺着半岛北侧的断崖,站在屏风般的巉岩上,眺望间人海滨。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留心观察自然,我悟出这样的道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这种规律正因为是运动着的,不是静止的,所以应当确信有一种基本的力量存在着,尽管这种力量的归结及意义尚不得而知。我的整个青年时代都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对待一切现象,都要看作是某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我虽曾陷入了那种失意和悲惨的深渊,但没灰心气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有着上述这样的观点。经受过那场战争带来的苦恼和悲哀,到了不得不抛弃自己一切的时候,就越发强烈感

15、觉到某种力量的存在。事情不是这样吗?后来,我在心中回味着当时的情景,多多少少杜绝了精神上的安逸和松弛。然而我回顾着战后至今所走过的道路,又不能不感到惭愧。我一步个脚印坚持不懈走过来了,但我的艺术却不能认为是深刻的了,大凡艺术作品,只有摆脱创造它的作者的偏爱以及世间欢迎它的一切好意之后,才能获得这样的命运:它将被评判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我有没有经得起这种严峻考验的作品呢?我只能说那要等待将来了。如果不这样想,那也就不能前进了。如今,我聆听着波涛的声音,这是永恒的音响。左右着水波搏击的力量是什么?我仍然认为,这不过是受某种力量支配的缘故。这种力量应该是什么,我也不知道。10.概括文中“我”的形象特征。(4分)1l.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2文章为什么多次描写海景?(6分)13.根据全文,探究标题“永恒的海”的深层意蕴。(6分)三、古诗文阅读(26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8题。(18分)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