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告传媒)复旦新闻传播博士答辩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279878 上传时间:2020-06-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广告传媒)复旦新闻传播博士答辩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年)(广告传媒)复旦新闻传播博士答辩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年)(广告传媒)复旦新闻传播博士答辩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年)(广告传媒)复旦新闻传播博士答辩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年)(广告传媒)复旦新闻传播博士答辩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广告传媒)复旦新闻传播博士答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广告传媒)复旦新闻传播博士答辩(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旦新闻传播博士答辩记录(2009-08-29 12:30:45)标签:杂谈这是在网上看到的一篇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芮必锋教授之答辩记录。觉得,这内容记录得不错,也许对今后参加论文答辩的学子们有一些参考的意义吧。故转贴于此。答辩委员会成员:主席:丁淦林成员:童兵 黄旦 潘忠党 戴元光时间:2009年5月30日 9:4511:15地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教室记录:阴良旁听人数:41题目:政府、市场、媒体及其他试论新闻生产中的社会权力谢谢大家。大家上午好。芮必峰:陈述。谢谢大家。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分五个部分,对我的论文做简单陈述。一,论题的由来。我原先的论题:从事实到报道,关于新闻生产的

2、一项社会学研究。开题,以及以后,征求老师、朋友的意见。发现当初的题目有些问题。Eg童兵老师:题目可以做,但是不精彩。的确,按照原先的论题,充其量,西方新闻生产的中国版。目的性也不很明确。敷衍说,想发现,揭示,中国语境下新闻生产的结构和建构之谜。还是西方新闻生产研究的中国版!实证研究是我的弱项。于是有了现在的题目。二,问题新闻生产受制于框架,媒介现实是建构。我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那又怎样?我们无法逃脱通过媒介的建构来了解现实的宿命。我想把新闻生产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集中于研究新闻生产者和生产机构与一些主要社会力量的关系。考虑各种主要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考察的影响的主要社会力量。然后再在考察的基础

3、上,能否进一步发现,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生产空间。这是试图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三,主要依据,思路,框架。基本理论依据。一是知识社会学。不问知识的真假,价值。只问什么条件下,情况下怎么生产的,产生的。二是,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或者建构理论。不展开。三是,现代权力观念。区别于马克思的权力观念。那是基本上在阶级利益的基础上的压迫性权力。现代权力观念认为权力是社会行动者的选择和转化能力。更多的一种建设性的权力。在福柯、布尔迪厄、吉登斯的一些思想,我有涉及。不是法权、政治、意义上的。思路主要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国语境。任何理论离不开一定的时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这是这些想法。从制度和观念层面上。语境是

4、在变化当中。相互作用的产物。与过去的传统发生碰撞。也是新闻生产关系的在生产。政党、市场、自身力量。三个部分。最后有个其他。设想了另外的 公共权力。以知识界、公共组织等为道德上优越感的四,努力和尝试。新闻生产的职业自治权。与公共权力,组成的生产的权力的合力场。专业主义在中国目前还不具备描述意义,很可能将来也不具有规范意义。与其把新闻专业主义描述、规范理论,不如看作职业权力的修辞学。视角方面,在谈市场这部分的时候。以马克思主义论述人类历史三大形态的来论述。限制异化的程度和范围。在既往历史中,媒介的市场化是媒介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完全是根据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当中演绎出来的东西。没有太多的实证性。领

5、域方面,统治技术和个人技术的相互作用。我对“学习运动”、宣传通知、命题作文进行了分析。之前这个领域还没有人做。我想尝试着在观点、视角、领域方面做创新。五、最主要的问题对四种权力关系的理论依据,缺乏深入思考,理论归纳。潘忠党:我是觉得我们这个形式,不大好。我喜欢坐下来,喝酒喝茶的对话。(黄旦:你们美国是这样的?)论文答辩是对话,现在一问一答。芮的论文体现了他一贯的风格。抽象层次比较高,思辨能力强,表达流畅,气势很强。另一个风格,很多地方,似是而非。一、你如何概况你自己这篇论文,是纯粹理论的思辨,建构,还是说是一篇,从中观着眼的,经验的论文。如果是前者,问,你自己的理论建树?后者,问,你自己掌握,

6、分析的第一手资料是什么?二,如同所有的大理论家一样,帕森斯,布尔迪儿,都被人认为是建立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前人的批判,建构自己的理论。但是他们对前人的批评,往往是稻草人,先曲解,推向一个极端,批判,建构自己的理论。这是一个策略,没有问题。哈贝马斯,就是曲解别人理论的大师。这篇论文里面,也有对别人曲解之后,再批的,但问题在于你自己的理论建树是什么?如,新闻专业主义,潘我是其中之一,并没有任何人,首当其中的人,并没有把专业主义,作为现成的理论框架,放在中国的现成的场景中。中国的从业者如何建立身份认同,理解、认识自己的工作。如何建立符合专业主义理念的话语资源?你的这些研究,首先评价就出了问题。

7、再,你引用了我的一段话。我讲了边缘突破你说,不是,我是假设了一种现成的结构。你更愿意说,改革之前,没有边缘可说,强词夺理。你自己就说,两个同心圆,有圆心,就有边缘。比如我在一个文章里面,有个注释,说的很重要的。具体解释了这个边缘的意义,各部份与中心的关系。引用了帕森斯的搭档,和吉登斯。你引述了我另一篇文章里面,操作化的定义。那些是中心的,哪些是边缘的。你这么说,这种边缘是不对的,是改革的结果,不是起始条件。也对,也不对。理论的中心边缘,你没有关注。三,还有个很大的问题。你刚才已经讲到,知识社会学,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我从读你的论文当中,可以感受出来,无论你个人如何定义你的身份,你的思路是,社会

8、结构建构主义的,吸收了很多象征互动理论。你不是决定论者,但是你的一些思路是决定论的。引述了马克思的三大演进规律,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线性的演进。你从理论上,就是自相矛盾的,你如何解答这样的问题。那些理论都是建构在西方的基础上,说不适用中国,另一方面,你又大量的不假思索的,引用马克思、吉登斯等建立在西方的经验基础上的说法,这又是方*上的矛盾,你如何回答?戴元光:我没有需要你回答的问题。我有些感觉,想法。我觉得题目特别的大,特别的宏观。什么问题都有,政府、市场、媒体,特别有难度,难把握。试论,这个试,是否合适,值得质疑,过于宏观,大。第二个感觉,你确实读了很多的书,资料丰厚。尽量想用,所以你的论

9、文在不同的理论中奔走,在客串,不同的理论在客串,使得你的中心点,核心的问题,被淹没了。不知道你想讲什么核心问题,核心观点是什么。导致你的关键的贡献是什么,也不知道。因此你绝大部分理论在对中国叙述,没有对你的核心问题展开。第三,我觉得你的核心问题不是太明确,你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找到,就是这样。这是我的一个看法。童兵:选题我很喜欢,读的很早,四月就读到。最近又看了一遍。大致观点还是能够成立的。但是这次读,明显感到一个不足。你是讲新闻生产。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生产,马克思有个重要论点,生产者,在生产客体的同时,也在生产主体。记者在生产报纸的同时,也在生产读者。从这个角度切入,更顺一些。这个群体引导到什

10、么方向,你应该有很崇高的责任感。政府对媒体的管理,科学的,服从,不科学的,抗争。市场也是如此。如果从这个角度切入,哪怕一章,会有更好的色彩。遗憾。有个问题,没有牵涉到,就是四月六号,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改革总的意见。国外反响挺大。允许海外、私人资本进入。牵涉到你有一章,准入制度。花个五分钟,讲一下。这个新的规定,说明中国会走的很快。现在可能有点影响,但是年底之前,中国在准入方面会有突破。比如出版社,绝大部分都会变成企业。能否做点补充。黄旦:从开题到预答辩,交谈。我充满希望,不是一般的博士生的要求。他的基础,完全可以写出一篇在博士生中顶尖的东西。不是担心他一篇博士论文写不出。所以在这个基点上。论

11、文当中,有些东西蛮有趣的,李东生关于政治家办报的解读。潘说你是“似是而非”,我不敢用这么重。我用的词是“暧昧不清”。在节骨眼上,我要看,话题转化了。犹疑不清。是不是你对专业主义的理解有些问题。通过你这样的生产的互动,你告诉你现在是个什么状况。互动,结构关系的时候,你恰恰是表现你比较多是实用主义的层面,没有固定的认定,没有固定的理论脉络,碰到这个打这个,碰到那个打那个。Eg你用专业主义打专业主义,还有你引用出版署的一个人的话,但是他是用出版。出版和报刊不是一码事。出于自己的需要,对一些观点修订,恰恰缺乏把握。细节上不够严谨。Eg40页,晚报打破,这些你都没有进一步说明,拿来就用。关系,互动,也不

12、等于你没有立场。像这些问题非常多,实用主义问题明显,观点有一,你的论文,究竟在什么地方有个突破,这是第一。第二,现有的思维和逻辑是如何连接,整个互动是在框架中自然形成的,还是拿来分析,分析你的理论依据又如何?后面的框架和内容,和前面的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你如果是观察,如何观察?或者说,未来,这个框架之内,慢慢形成?丁淦林:论文有对话的条件。有人进入了论文。我说一点感想。我觉得不论从理论上,实践上来看,内容、内涵都是很庞大的。认真看懂,发现问题,还不简单。我只有一个想法。很多理论,西方名家。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分析,解决中国问题上来。过去中国的学者,包括在座的童兵。对于新闻生产的问题,有过一些论述,看

13、法。比如,王中,甘惜分。王中,读者需要论,甘,分类问题。在实践方面,储安平,报纸是揭发问题。等等,这些都牵涉到新闻生产的问题。不知道中国的实际,你有什么想法。这些方面,可以做些历史的概况,因为中国的问题,还是要中国人来解决。潘忠党补充问题:补充,一个。你在最后一章,说本节根据媒介互动论的观点,视为职业权力的话语策略。这是这篇论文的理论建树之一。没有新东西啊,我和陆晔的文章就是这么说,我们引述的塔奇曼,strategic ritual,你最后说,起点,预设,是坚持党的。我和陆晔论述三角的框架,专业主义作为专业的权力,需要大力提倡,碎片的,使之能够抗衡政治的压力,political agenda是

14、有,媒体要媒体化。你这样一改变,是要坚持党对媒体的领导。那么我们要做这篇论文干什么?黄旦:这是他和你的分歧,只有这样,才是中国语境。丁淦林:张志安,洪兵的博士论文做得也很好,很广阔。和王中,成熟不同,他们可以领出一个东西来,集中地观点,需要把实际问题讲清楚。芮必峰:(答辩)非常感谢答辩委员提出的既尖锐,又富有建设性的问题。我认为答辩是难得的机会。否则五个大教授哪里有闲工夫看我这个破东西。论文答辩应该有答有辩。分两个层次回答。如果有不恭或失敬的地方,请各位原谅。在求知嘛,我们都在求知。第一个,五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建设性的意见,我表态。童老师,丁老师的问题,归为一类。童老师说,生产客体的同时,也在

15、生产自身。似乎我也隐隐约约贯穿了一些,但是不是。我重点来考虑的问题,压根儿也没有作为独立章节。陈力丹读了当时除了吹捧的话,也给了一些中肯的意见。我心悦诚服。他说,你讲马克思,讲的是物质生产,但是精神生产的东西,没有。而且他很严谨,给出了具体马恩哪一页。我五体投地。我感谢童老师的指点。我从83年就接受童老师的教育,一直到现在。至于4月6号,提出的意见。其实写作当中,我已经知道这个东西。我是20号完稿的,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对不对,我所说的准入制度,在根本上没有突破。还是在发行、出版、卫星落地方方面面,私人办报、办台方面没有任何突破。在这个年龄,已经不是玩理论游戏的年龄了,理论游戏好玩,但是没用。我是要用理论关注现实了。还有丁老师高屋建瓴的建议,我觉得非常好。以后注意。这其实是我的优势,如果这样的话,我的论文,可以扩充四到五字,王中的观点我基本上能背诵,耳熟能详。甘老给我们上过课。不仅仅关注于后来的这帮新秀。这是以后修改的问题。感谢两位老教授。元光教授没有问题,我就不回答了,因为这是他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第二个,具体问题。潘的比较有杀伤力,我就往后放一放。黄教授,论述、表述问题。细节问题,我进一步推敲,修改。印象就不谈了,暧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