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复习试题.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214889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复习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复习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复习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复习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复习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复习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复习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公共政策分析1. 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2. 公共政策的特点 与公共秩序有关:政策把一系列行动划入到一个共同的框架之中; 涉及到公共利益与公共问题:在不同利益取向中寻求解决方案 依赖权威:权威为政策提供了合法性; 意味着专业知识:政策的制定需要专家。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有哪几种?a.制度 ( 政治学视角 认为政策是政治输出的结构 新制度主义:制度对行为的影响) b.利益 (经济学视角 从稀缺性的角度看待人类行为,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集体决策与公共偏好 ) c.价值 (哲学或伦

2、理学视角 相比经济收益而言,政策背后的价值与伦理问题更为重要) 4. 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有哪几种?a.政策描述与解释 研究目的:描述和解释政策形成、制定、演变 以政策为因变量,考察政策过程。这类研究中,政治学家的作用更为突出。他们致力于分析政策的由来,相应的聚焦于议程设置、方案选择过程中各方的博弈,以及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研究人员多集中于大学、研究机构等学术机构 b.政策评估与预测 研究目的:发现政策问题,减少政策失误,提高政策效率 以政策为自变量,分析或测度政策结果。在相关的研究中,经济学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将经济学中的理论与概念引入政策研究中,帮助决策者更好的设计和选择政策。 应用性研

3、究,多集中于专业研究机构、社会调查机构、政府研究部门 政策评估与预测 (1)价值分析 考虑的问题:因为什么?为了谁?应优先考虑什么? 以思想、观念、价值作为分析的主要标准 价值分析有助于讨论政策背后的观念层面 (2)方案论证 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可选政策方案具体内容的分析 多学科应用 政策方案可行性 政策方案比较 (3)绩效评估 政策实施中,对政策效果的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通过将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进行比较,提出政策建议。(4)预测分析 预测政策的未来效果 5.什么是政策网络? 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

4、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这些行为者相互依赖,而政策就是从它们的互动中产生出来的。6. 政策网络的特征是什么? 由多元主体组成 (如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第三部门等众多行动者。) 互相依赖的行动者 (这种依赖性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依赖,二是利益诉求,三是政策合法化的需求。) 复杂的关系联结 (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结构关系或人际关系特征。)7.请以政策网络理论分析中国公共政策实例。8.什么是政策问题?什么是政策议程? 政策问题: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政策议程: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得行动

5、,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9. 西方公共政策议程设定的理论模型有哪几种?1、外在创始型 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首先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2、政治动员型 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导人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府议程。 一般情况下,政治领导人的政策意向往往能够成为政府的最终决策。建立相应的政策议程,主要是为了寻求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以便更好地贯彻和实施这项政策。 政治动员型以政府议程为基点,以公众议程为对象,其目标在于政策方案的顺利执行。

6、3、内在创始型 政府系统内部的人员或部门为解决纯粹的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向问题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 在该模型下,仅限于政府内部的组织或接近于决策者的团体才能提出政策问题;该模型企图排除普通公众参与的可能性,此类问题的确认远离公众议程,普通公众便没有参与的机会和希望;问题最多会扩散到一些认同性团体,以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持,向决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促使决策者将此类问题列入正式议程。10.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定的模式有哪几种?a.关门模式 这是最传统的议程设置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只有政策议程,没有公共议程;议程的提出者是决策者自身,他们在决定议事日程时没有、或者认为没有必

7、要争取大众的支持。 在传统社会里,当一般老百姓没有什么政治参与意识时,这是议程设置的主要模式。在当代中国,这种议程设置模式也没有完全消失。 b.动员模式 与关门模式一样,动员模式里的议程也是由决策者提出的;与关门模式不同的是,在动员模式里,定下一项议程后,决策者千方百计设法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取他们对该议程的支持,是一个先有政策议程、后有公共议程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议程设置方面采取动员模式的频率大大降低了,但并没有完全放弃。 c.内参模式 在内参模式里,议程不是由决策者提出的,而是由接近权力核心的政府智囊们提出的。 形形色色的智囊们通过各种正规和不正规的管道向决策者提出建议,希望

8、自己的建议能被列入决策的正式议程。 他们往往不会努力争取民众的支持,因为他们更看重决策者的赏识;他们有时甚至不希望所讨论的问题变成公共议程,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议案可能会招致民众的反对,最终导致决策者的否决。在这个模式里没有民众与决策者的互动,只有智囊们与决策者的互动。 d.借力模式 在内参模式中,政府智囊们只关心自己的建议是否会得到决策者的青睐。借力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智囊们决定将自己的建议公之于众,希望借助舆论的压力,扫除决策者接受自己建议的障碍。 e.上书模式 这里的“上书”是给各级决策者写信,提出政策建议,不包括为个人或小群体利益申述之类的行为。 上书模式与内参模式十分相似,都是有人

9、向决策者提出建言,不同之处在于建言人的身份。在内参模式里,建言人是政府的智囊或智囊机构;在上书模式里,建言人不是专职的政府智囊。不过,建言人也未必是一介平民,他们往往是具有知识优势、社会地位的人。只有这种人才拥有某种“话语权”,才了解上书的管道,提出的建议才可能被重视。 f.外压模式 与上述模式一样,在外压模式里,议程变化的动力来自政府架构之外。它与上书模式不同之处不在于“外”,而在于“压”。在上书模式里,议程的提出者希望通过给决策者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议程设置;在外压模式里,议程的提出者虽然不排除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但他们更注重诉诸舆论、争取民意,目的是对决策者形成足够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

10、旧议程、接受新议程。 总结 在今日中国,六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依然同时并存。 在议程设置过程中,随着专家、传媒、利益相关群体和民间大众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关门模式”和“动员模式”逐渐式微,“内参模式”成为常态,“上书模式”和“借力模式”时有所闻,“外压模式”频繁出现。议程设置已经变得日益“科学化”和“民主化”了。11. 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 确定政策目标 设计政策方案 论证评估方案 抉择政策方案 12. 什么是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索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公共政策基本目标的价值取向包括:公平、效率、自由、安全 13.

11、 谈谈你对中国政策规划的认识。 中国政策规划的步骤 领导人与领导小组:明确总体思路 建立起草小组 调研:撰写前就进行实地调研 初步方案:写作初稿 征求意见:党内外征求意见 修改 审议 正式发布 中国政策规划的特点 利益平衡多于意识形态争端;回应性提升;专业性增强;行政吸纳;治理导向式的政策规划 14. 什么是政策合法化? 经过政策规划以后,就拿出政策方案(草案),这个政策方案一般须经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转变为正式的政策而具有合法性,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遵循。这种使政策方案成为正式决策的过程即政策合法化过程。 15. 什么是决策过程?广义“决策过程”:将决策过程理解为整个政策过程,包括了政策执行、政

12、策评估等环节 狭义“决策过程”:把决策过程理解为从政策议程建立到政策输出的形成过程,包括政策议程设定、政策方案规划和政策合法化 16. 什么是政策试验? 政策试验,指的是凡属影响持久、深入、广泛的大型公共政策,在可能的情况下,要选择若干局部范围(如单位、部门、地区)先试先行,然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形成整体性政策或者再全面铺开实施政策这样一套做法。 17. 中国政策试验的类型有哪几种?a.试验性法规(为政策试行而制定的暂行法规) 为验证某项政策的正确性、可行性,并取得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而在一定时期内为试行某项政策而制定的暂时性法规和规章。 具体表现为:标题中包含“暂行”、“试行”、“试

13、验区”或“试点”字样的法规。这些“准法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试验后,国家立法机构对其修改和完善,最终才形成正式的法律条文。 b.“试点”(特定政策领域内的示范和试点项目) “试点”是中国政府在正式出台新政策或新法规前,筹备、测试和调整新政策和新法规时所采用的一种特殊工作方法,这种工作方法也被称为“由点到面”。 与颁布试行法规相比,“试点”工作方法运用更为广泛。“试点”工作是指就某一政治或经济领域,在有限的试点单位内尝试新政策或新制度。 c.“试验区”(被赋予充分自主权的地方行政区) 试验区则是一个地域型的行政规划单位,它由中央政府批准,被赋予广泛的政策自主权,比如为推进经济管理现代化或促进外

14、商投资而制定或尝试新政策。 具体表现为各种样式的特区、新区、开发开放区、专门性试验区以及综合性试验区等。 18. 以试验为基础的政策制定循环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1、地方试验 最常见的是由政府内部提出试验倡议 大多数政策试验最先是由基层干部为解决本辖区内的棘手问题而发起的,同时也是受到仕途升迁和物质利益的驱动。基层干部会向上一级相关领导寻求私下对试验的支持。 2、上级支持与肯定试点 基层试点的结果和做法在得到上级的肯定并被树为典型后,最高决策层中试点的拥护者和他们的部下就会启动议程,来扩大对新政策的支持力度。 如果地方试点收效良好,同时政策创新能带来的好处的信息在决策层内部顺利传递,如果其他的高层决策者也支持新政策,指导大规模“试点”的全国性方针就会成文。 3、塑造典型与试点推广 被筛选出来的正式“试点”经中央政府批准后试行新政策。 决策者对“试点”成功的做法进行筛选鉴别,并拿到内部或公开进行讨论。 如果有好几个主要的决策者都支持某个“试点”的“典型经验”,并同意以“由点到面”,新一轮以“典型经验”为基础的“试点”就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开来。 4、制定政策与新的试点 中央决策者就下令起草正式的政府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