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分析

上传人:x**** 文档编号:135197730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初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谈初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谈初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谈初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初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分析以八二班、八四班为例呈贡育才学校 杨鹏摘要:学习初中物理时会面临的困顿,如:前期认知方面的缺陷、在接收新知识时存在明显的思维定势、以往的具象思维对物理这一抽象学科的不适应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内化不到位等等,以上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过程性学习困难。在本文中,通过对学生的认知以及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的研究,针对学生学习物理时产生困难的原因进行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参考意见建议,如:加强学前预习、开展自主学习、促进学习内化等,希望对改善学生学习物理难这一现象有所助益。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习困难 物理学习12 / 13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教育和初中

2、教育,所以初中的物理课程学习应符合每个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也要兼顾部分学生的发展需求,不能只一味地以全体学生的共同标准为授课标准。通过对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面临的困顿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影响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的主要因素也无非以下两类:其中一类是,学生由于参与了学习过程所产生的以下四种学习障碍。一、对概念的理解性障碍。其产生原因是对概念本身的错误解读,受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不能很好的区分其与前概念或相近概念的区别,出现相异构想,;二、对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初级阶段,无法针对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感念于解题方法;三、由于语言方面的缺陷导致的针对物理现象的描述不准确、不到位;四、由于服务于物理

3、课程的数学不过关导致的一些运算中的问题。剩下一类是,由于学生的自我认知不到位产生的学习困顿,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一般采取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会在无止尽的习题中丧失自己的思考能力,导致了学生在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不思的问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程性困难形成的原因(一)认知准备不足由于初中阶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物理这一现代学科,在此之前,学生对于物理这一学科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而对于物理的不清楚、不了解就导致了学生在首次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时并没有做好万全的心理认知准备,也就造成了学生在开始学习物理时就困难重重。(二)物理知识表征不完善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概念,主要分为内容和形式两类。我们在这里以下题

4、为例,分析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对于物理知识表征不完善的问题。1例如,机械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与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图1机械功的概念分析学完这一内容后,学生做以下三道题:1、讲台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用一个大小为50牛,水平向左的力推这个讲台,讲台没有动,在这个过程中推力对讲台做功了吗?2、一个人用50牛的力,把一个足球踢出20米远,这个人对球做了多少功?3、一个箱子重200牛,一个人用大小50牛,水平向左的力推这个箱子沿水平面前进了3米,这个人对箱子做了多少功?箱子的重力做了多少功?通过对82班84班试卷分析:27.7%的学生第一题回答“推力对讲台做了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的表征不

5、全。42.8%的学生第二题的解题过程为:W = FS = 50N x 20m =1000)对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时,物体通过的距离一定是在力的作用下这一条件的表征不全。40.5%的学生第三题求重力做功为:W = GS = 200N x 3m = 600J对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时,物体通过的距离必须沿力的方向这一条件的表征不全。通过上述结果显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都能正确的使用所学过的物理概念、公式来解决。由此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仅仅是把它们当作单一的知识来记忆、学习,并没有加入自我的思考,没深思这些概念所包含的内在联系,所以在面对物理问题时,不能活用概念、公式做出完美

6、的解答。(三)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和认知结构不能及时更新或重建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己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或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2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负迁移的产生常在两种学习又相似又不相似的情境下,学习者认知混淆而产生的。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

7、更加困难,错误增加。3下面是针对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的两道题:如图3,A、B两个实心正方体,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现沿水平方向切去厚度相等一块,则它们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与pB的大小关系如何?如图3,A、B两个实心正方体,它们的质量相等,现沿水平方向切去厚度相等一块,则它们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与pB的大小关系如何?图2判断A, 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这两道看似很相似的题目,练习出现的时间不同,第一题先出现,第二题在一周后出现。解第一题时,有学生用到了极值法,水平切去与B等高的一块,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就变为。,所以pa pa。经验证这一结论确实是正确的。解第二题时,有75

8、.3%的学生很快地用相同的方法做出了相同的答案而忽视了题目中出现的条件变化以及极值法可能存在的漏解情况。全面的分析过程如下所示。综上可知,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能针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反而过于把思路集中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影响新思想的产生,不利于学生在实际中解决问题。(四)错误的前概念抗拒新知识的获取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系统科学知识之前,通过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头脑中对于该知识己经形成的概念。其中有些前概念与科学规律是一致的,但也有很多前概念与当前的科学理论相违背,即我们所说的错误前概念。因此前概念又常常被称为“错误概念”或者“相异构想”。4很多学生在学习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

9、之间的关系之前都有这样的认识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情景:静止的物体只有用力来推它时,它才会运动,力停止作用时就会停下来;推物体的力越大,物体将运动得越快。故有些学生以此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高速行驶的骑车需要很长一段制动距离才会停下来,有些学生就认为物体运动得越快,就越不容易停下来,从而得出物体的惯性大小与运动状态有关。骑自行车时,当轮胎打足气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时,骑车就会变得轻松,学生根据这一生活经验就断定摩擦力的大小与接粗面积有关。平时使用镜子时,发现身体越靠近镜子,镜子中的像就越大,有学生就认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距离镜面的远近有关。(五)不能适应思维的抽象程度或复杂程度的要求一

10、些物理知识难以用直观的语言进行描述或难以用直观的实验加以说明,对于许多习惯于直观形象思维而尚未完成到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就成了难点。5教材中的磁场、比热容的概念和滑轮的性质等就属于此类难点。还有的知识涉及到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或涉及到比较多的变量,需要比较麻烦的数学推导,常使学生顾此失彼、不能全面把握,因而也成为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液体内部压强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可以在液体中取一段圆柱形的液柱来进行公式演变。图3 理想液柱在密度为P的液体中,从液面向下取一面积为s、长为h的小液柱,则小液柱底面受到的压强归根结底,是学生对液体内部压强与容器形状和液体本身的体积

11、无关这一规律的抽象应用能力欠缺。之所以可以用这样一段形状特殊、体积不定的液柱来演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定量关系,是因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形状和体积无关。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程性困难的解决策略(一)加强学前预习,提高认知准备预习的过程是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先入为主的学习准备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预习为学生上课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带着问题上课,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强烈,有利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新授课而言,预习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初步浏览所要学习知识内容。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大体上的了解。二、通过对预习内容的浏览对旧知识及新知识进行区分。对已学

12、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对即将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于新的知识点,怀着好奇心,带着问题去仔细阅读第二遍。看哪些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思考、查阅资料,能够解决哪些经过思考还有问题,必须标志出来,或摘录出来,待上课的时候解决。(二)突出内隐学习,完善知识表征内隐学习就是不要让学习者外显的学习某种规则,而是给出关于这些规则的材料或情景,让其在这些材料和情景的不断感知、接受、“暴露”中,自动的习得这些内在的规则。6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知不是一蹦而就的,物理科学方法的建立和物理思维的形成更需要经历漫长的学习过程,而外显学习的时间又总是有限的,内隐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在物理学习过程,它可

13、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表征习惯。例如,基于物理现象和事实的物理规律表达的时候,由于某些物理量在实验中是不可测量的或不能直接测量的,在具体表达的时候就需要将间接测得的物理量转变为它们所指代的物理量,比如,物体受到压力后下陷的深度表达压强的大小或压力作用效果,U形管压强计两管内液柱的高度差表达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加热或放热时间表达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学生只有在长期的内隐学习后,才能重塑思维和表达习惯,对这种方法形成正确的表征。(三)激发、引导,消除错误的前概念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它以潜在形式存在,平时并不表现出来。7然而在物理教学中讲

14、授科学的物理概念时,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当让学生用物理概念去解释问题时,前概念就会马上表现出来。所以,消除学生错误前概念的第一步就是及时发现,而发现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暴露出来。当然,学生自己是不会主动暴露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可能出现错误前概念的教学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事例或现象,让学生用自己的前概念去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释,使它们充分表露出来。例如,在探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用一个鸡蛋砸向碗口,鸡蛋碎了,蛋清和蛋黄流入碗中。就这个情景提出问题:鸡蛋对碗的作用力与碗对鸡蛋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学生一致回答:碗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碗的作用力。(四)逐级递进,提升

15、思维难度思维总是从一个中心问题起始的,即从初始状态出发,经过一步步的中间状态,在问题中搜索前进达到目标状态。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维难度达到某种程度前,必须要有足够的铺垫,使他们既能沿阶而上,又能全面掌握问题发展、变化的轨迹,从而使他们能够独立解决相似或更难得问题。(五)开展自主学习,促进学习内化如果学习的成功建立于记忆背诵等较低层次的认知水平上,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全面而迅速发展的。如果学习水平的检测需要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并通过分析评价得出自己的学习结论,那学生就必须在学习中构建起自己的“有意义学习”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

16、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8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其自身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所以,自主学习就只能是建立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其意义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获得知识,当感性经验与知识融为一体时,这种知识也更容易被内化。参考文献1 杨小平.物理学习困难探源及应对策略J.宁夏教育,2009年03期2 方靖.农村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 蔡爱青.中学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