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逐句学论语13.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185267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逐字逐句学论语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逐字逐句学论语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逐字逐句学论语13.doc(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篇:子路篇 第165讲。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孔子这么样办政治的道理。孔子告诉他,先之劳之。这四个字把办政治的最重要的意思说出来了。先讲:先知。先是办政治的人,比谁先呢?就是比下面的人和老百姓。所以先之,就是你要办政治。就是行政和教育都是政治。行政是办正事的。教育也是政治。你要让老百姓怎么做或者是教育老百姓学圣贤的话,你自己要做一个示范出来。就是以身作则,用你的方法来效法你。这个非常的重要。并不是光会指挥。比如说要老百姓节俭的话,你自己不能够奢侈的,你的生活起居都要节俭的。自古以来的办政治的人都要讲节俭之道。现在的人不鼓励,鼓励人家消费,让经济增长。就整体来讲

2、,全世界的物料是有限的。比如说油。都是有限的。所以都要节俭。比如说粮食,各国已经发出警告了,将来气候变化的时候,农作物都成了问题。所以提倡节俭在古时候是必须的,现在也是必须的。这是先之。这只是举个例子,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一样,都要以身作则的。劳之。劳就是要老百姓养成勤劳的习惯。无论齐家治国都是必须的。劳是让老百姓勤劳。为什么要老百姓勤劳呢?我们世间的一切人,如果没有事情的时候,那个杂乱的心,没有一定的事情来给他把心引导到正路上去。他的心就不安定。小人闲居为不善。如果终日无所事事的话,就会做不好的事情了。必得要养成勤劳的习惯。个人勤劳,他的事情,士农工商都是这样的。他们都个自勤劳自己的事情。那个

3、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就会源源不断的供应。礼记里面讲的大同世界,鼓励人人都要工作。工作的时候,就能够把地下的资源开发出来。所以礼记讲货物不要一直藏在地下,要把他发掘出来,开发出来做出人的生活物品,不为自己所有,提供给人民大众。自己有能力要把他用出来。用出来,不必为己。这个跟现在的人不同。现在的人是自己用的脑力,发明了产品出来要有专利。中国古代就不一样,你的脑力为大众。人人都这么的做。世界才会有大同。现在的石油是谁有能力就开发,而且为自己储存起来。古人就不这样,他是有序的为大众的开发。古人不一样,做这些工作都是要民众要勤劳的。治国办政治,首先要做到这两条。你的国家就是太平盛世。真正讲起来,古时候就是最

4、理想的共产主义。他就是大家共同做,共享的。这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这是中国的文化。不以道德为基础,那就有问题的。请益。就是子路听完老师讲的两条纲领。他有请求孔子在详细的给他讲解。有人注解说是子路认为这四个字太少,他就要孔子多讲一点。这是不对的。按照文法来说,子路不是嫌孔子讲的太少,在讲一点。子路问政和颜渊问仁是一样的。后来的请问其目。孔子才讲非礼勿言等四个条目。条目之前,孔子讲的克己复礼的意思。请益,就是请孔子把条目说出来。孔子就说无倦。就是一直做下去,不要有疲倦的时候。一直做。你不能够做一阵就懈怠了,不想做了。你要一直做下去。永远要先之劳之。能够这样做的时候,你的政治自然会有民众来拥护你。那样老

5、百姓也会配合的。你节俭老百姓也跟你学习。古代的圣人,尧舜,他们办公的地方,不是富丽堂皇的。就是泥土做的台阶,三尺高,宫室都是很低卑的。论语讲的卑宫室,而尽力与沟洫。你自己节俭的话,老百姓会跟你学。反过来,夏桀王,殷纣王,都是享受的,你在要求老百姓节俭,老百姓是不干的。我们学,那现在的人的观念的话。我们为什么要先之劳之,现在的人是为了选票,为了选票的话,那是不能够感动人的。我们学道,修道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当仁不让的先之。先之就是身教。为什么要身教呢?必的要自己做出来,不是为了选票。一般人都是好逸恶劳的,好逸恶劳是和道相反的,他不能够明心见性的。他要做在前面,把自私心一点一点的去掉。自己做

6、好让老百姓也这么做,这就是推己及人。儒家讲的成己成物。君子儒和成佛是一样的。刚独善其身,做不了大的事情,也不能够明心见性的,必得要学君子儒。放弃自己的私利,成就社会人群的利益。货物藏不必为己。能力也不是为己。你这样研究的时候,你就能够从世间法贯通到出世间法。他研究出来就不会要财产和智慧了。这样研究的话,就只能够停留在世间法的境界。不彻底的。发念要无穷的。 下面一章。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仲弓是孔子的弟子。季氏就是鲁国掌握政权的一家。孔子的很多学生,都在季氏家里做家臣。季氏有国家分给他的土地,古时候叫邑,就是邑宰

7、。问政治。孔子说,先有司。有司,就是下面设的机构。你办政治的时候,你先找出你的局长,还有下面的人,就有人给你干活了,就是各科室的局处长科长的。他们有点小过就不必计较了,我们老师说不能够这么讲,他说是指老百姓的有了小过,可以免的。举贤才。就是品德好,有能力的人,你要把他推举出来的。现在的人讲法律,法律是人制定出来的,制定还要执行的。孔子讲的是以人为本的,光讲法制也是不行的。比如现在讲的考核,要有淘汰的。你的用心虽然是好的。但这个法执行过程中会走样的,所以孔子说人重要。前面也讲举直错诸枉,枉着直。这里也是一样,你选出来的机关首长和科局长都是贤才,下面许多想做坏事也不容易了。办事的职员是看上面的人。

8、上面正的话,下面是不敢的。所以人治很重要,法制好是好,不太可靠的。时间到了。 第166讲。我们继续研究,孔子告诉他,要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先有政治结构,不扰民,举贤才有鼓励作用。下面仲弓又问:焉知贤才而举之。焉当何字讲,何能够知道谁是贤才把他举出来了。怎么知道那个人是贤才,然后把他举出来。下面是孔子答复他的。仲弓这个问题和我们一般人问题是一样的,社会人群这么多,真正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不会到处宣扬自己的,那么怎么知道他是贤才呢?孔子答复的很有智慧。举尔所之,你虽然不知道社会人群中的贤才,但你应该知道的贤才是能够举出来的。就是你所知道的举出来。你所不知道的,人家看到的也不会舍弃他的。舍就爱好舍弃

9、。诸就是之乎。之就是那个贤才。他们不会舍弃他的。这个回答很好。就拿现在来讲。现在的校长,你这个校长真正要想找个好的老师出来。你先要把你认为好的老师你任用他。无条件的用他。人家就会推荐好的老师推荐给你,人家就不好意思推荐不好的老师。公务员队伍也是一样的,当然现在都要考试的。但聘用人员,就可以根据他的贤能来聘用。如果你真正用的是贤能的人,人家就会推荐给你贤能的,不敢推荐不好的给你。这是个很好的答复,很圆满的。举贤才,就是选举,选举不是现在有的,古时候尧舜的时候就是选举的,尧选舜,也是别人举出来的。因为他是个大孝子的。孝子是从本性中发出来的,尧帝一看这个人不错孝道。舜帝也是选举出来的禹。后来成汤王也

10、是找贤能的人帮他治理国家的。都是选的,那些贤能的人,历史上著名的有皋陶,伊尹,都是贤才。贤选于仁能。过去雪庐老人说。好人办事坏能够办好的。恶人办事好事也办坏了,所以人很重要。所以孔子的政治学和现在的政治相比的话,哪个好,哪个不好,我们就会看出来。现在的政党政治,党是为了自己,是自私的,现在的政党政治怎么和古时候的政治选贤政治相比啊。我们现在还非用这个不可。说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专制的,就是不懂中国文化的原因。稍微学点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敢这样的批评了。学道的路就是要成就圣人,有了这个基本的认知他才能够放弃自私心,为大众服务的,没有这个心的话,拿论语来为自己的财富,那就错了。外国人也讲论语,他把论语

11、用在训练员工,让员工用这样的训练谋求利益的。所以讲论语讲经典,必须要把这个学道,解决生死问题的大道理解决了,不然的话,一学就偏了。 下面一章。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段经文比较长,事情也比较复杂。卫君就是卫灵公。卫灵公的夫人叫南子。南子这个人有才能,但品性不大好。他有个太子,他不太满意他的母亲。有历史说他要杀了他的母亲。这个就很难说了,究

12、竟是他要杀南子,还是南子有意设局来害太子,历史也求不出真相的。这个南子说太子要杀他。太子知道就害怕了,就跑到国外去了,先跑到晋国了,晋国有韩赵魏三家。他去了就依靠这个赵家。后来卫灵公死了,就要太子来即位的,南子就一直要换太子。要公子郢继承王位,这个郢就不同意。最后南子就把太子的儿子出宫继承了王位,就是卫灵公的孙子继承王位。这个时候,子路就问孔子,如果这时候要请你帮助办政治的话,如果你要去的话,奚就是何的意思,就是要先办哪一件事情。子曰:孔子说,如果要我办政治的话,我就要先正名的。正什么名呢?孔子为什么要正名。一件名称就代表一件事情。你这个名称都是错误的。雪庐老人比喻说,这个茶杯,不能够叫茶盘的

13、,你要茶杯,不能够说要个茶盘来的,如果错了就会乱了,这是举个例子。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刘宝南说吕氏春秋就讲了,每一件事情的名字要和本体名实要相符的,他举了个例子说。你要想让人买匹马,但你叫人说买个牛。你其实是要马的,人家就是按你说的买,所以就把牛马乱了,名称和事实乱了。这就表示名不正言不顺。你把名称弄错了,就会出现乱的。所以孔子讲必也正名乎。假如我们去为卫君办事情的话,我要去正名。古人都说他要正什么名呢?他的孙子即位也要正名的。因为他的太子在国外,有的人说要孙子让位给太子。也有人说不是正他们两个的名,而是要正百事之名。注解经书这样注解的话,我们就很为难。所以雪庐老人讲,孔子只是说正名,并没有说正

14、什么名。孔子都没有下结论,你后人能够下结论吗?所以不能够猜测,这是做学问的态度。子路说,老师,你这个想法太迂阔了,奚其正,就是何必正这个名。他的孙子已经继承君位了,你何必去正这个名啊。孔子说,野哉。孔子说的野哉,是在农村,不在城市里面,知道的事情不多,就是见识不广。君子就是求学的人,修道的人,与其所不知。就是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不能够下决定的意思。如也,就是不完全了解。就把子路纠正,说你不知道就不要乱说,放在那里就好了。孔子下面就讲为什么要正名。名不正,言不顺。就是名实要相符,名与事情不相符,马与牛不符,你就说不顺了,你说不顺了,事情就办不成功。事情办不成功,礼乐,就是守规矩的,

15、得一心不乱才能够修成的。礼乐就是规范。礼乐不兴的话,你刑罚就不中,刑罚不中,民众无所从,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所以君子说话不能够马马虎虎的,说不明白。时间到了,这章先讲了文法,意思我们下章讲。 第167讲。请各位找出520页。前面子路问孔子。上回我们已经大致看了一遍。卫君的事情也讲过一些了。孔子说如果让我办政治的话,我要正名的。子路认为这样太迂阔了。他认为你帮助他办政治就好了,至于他的太子在外国已经很多年了。你就帮助现在的孙子去做就行了。这里孔子也没有说孔子是想帮助谁。后来注解的时候就不能够替孔子加这个意思。这章孔子讲的正名有这个看法。孔子为什么要正名呢?这个很重要。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任何事

16、情,不论你办那件事情,一定要名实相副,就是你要办的事情。讲国内的民众才能够顺的。所以你要办教育就是办教育,不要说成办经济。你办教育就是办教育。名正言语就正了。言语要与事实相符的。不能够正名,你言语说不出来。你要人家帮助你的话,你的事情就不能够办成,事情办不成的原因就是不讲礼乐。孔子教育人家学圣贤都是从礼乐开始的。礼乐开始。你名不正就违背了礼乐。礼乐是讲规矩的。五伦中父就是父,子就是子。如果不正的话。就不符合礼乐。诗经开头就讲,求夫人时候是关关雉鸠,结婚以后就是琴瑟和谐了。礼乐不兴,就是大家都不讲礼乐,都不守规矩了。那样很多人,染上的恶的习气,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在人道里面,我们要知道我们这个生命不是这一生开始的,我们一念不觉,起来无名了,就会有烦恼了,我们不能够了脱生老病死的,人人都有无名的烦恼,烦恼越多。从中国古代就讲圣人的教育。这些圣人的教化,就是叫我们去无名,就是把恶习气去掉。所以圣人教育就是让人去恶习气的。就是用礼乐。不能够乱的。现在看看学校里面,学生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过去的老师代表圣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