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某年度政治教研高分指南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5177652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285 大小: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某年度政治教研高分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285页
《新编》某年度政治教研高分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285页
《新编》某年度政治教研高分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285页
《新编》某年度政治教研高分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285页
《新编》某年度政治教研高分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2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编》某年度政治教研高分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某年度政治教研高分指南(2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年任汝芬教授考研政治序列前篇2006年考研政治高分指南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三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四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五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六部分 形式与政策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篇 20032005 年试题解析 一、2003 年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D)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中的一个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既然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没有唯物史观,因此D就是正确选项,其他 A、B、C 三项是哲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有的三方面的对立。 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C)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中的一个观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基础。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观点的记忆,直接选 C。 (二)多项选择题1、西周

3、末年思想家史伯说: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ABCE)解析: 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对立统一学说中矛盾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分析史伯一段话的辩证法思想。矛盾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 命题组出这一试题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中国古代优秀思想的表现,又具有现实的意义与背景。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有一段深寓哲理的很精彩的话,他说: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这是中国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和发展趋势的主张,既是深寓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光辉,又是对“和实生物”等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应当说命题者匠心独运。此题之难,在于古汉语是否读懂。 “和实生物”这段话出自国语郑语一书。 这段话的

5、意思是说,不同的事物在一起相互作用就称之和(以它平它谓之和),和有了就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事物就不发展了(同则不继)。以和来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之” 。由此来逐项审定,就可以得出 A、B、C、E 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而 D 是错误观点,如果因为一方克服了另一方,那就只有一方,还有什么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或对立面的统一呢?所以 D 不是辩证法思想。假如考生没有完全读懂命题,就按正确观点即只要是符合辩证法的观点就选,不符合辩证法的就不选同样可以回答正确。 2、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

6、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BCDE)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一定是参与者,参与者不一定都是创造者。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又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本题为多方面观点的综合考题, 有一定的难度。逐项进行审定。

7、A 错在人人二字,因为它不等于人民,其中有的是参与者而不是创造者。B是马克思、恩格斯原话,C 是马克思的原话,D是马克思的观点,E 是江泽民的原话,故 B、C、D、E 都是正确选项。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 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 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 先灭其文化。 ”答案要点: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持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

8、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社会的概念中文化的本质与功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在龚自珍看来,六经、诸子百家皆史,即每一学说都是历史的产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种主张。龚自珍认为,史籍是人类一切文化遗产中最宝贵的部分,史学与一个国家的兴旺密切相关。所以,要消灭一个国家,必须先毁掉这个国家的

9、史籍。龚自珍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文化问题是一个理论热点、社会热点的问题,也是党中央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本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错误命题。答题的思路和要点:(1)文化的含义;(2)文化的功能与作用;(3)批评“文化决定论”的错误;(4)重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四)分析题1、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

10、?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千里之马。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

11、”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解析:本题考查对唯物论部

12、分的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和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条件的观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批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思想方法。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本质是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次要方面,本质是事物的主要方面。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 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理性认识为指导,实现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统一,反对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即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以概念

13、、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述的思维过程和发展的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认识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思维方法比思维结果更为重要, 因为思维方法是普遍的、 永久的, 而思维结果是特殊的、 暂时的。本题通过“九方皋相马” 、 “按图索骥”两则哲学寓言和成语故事,强调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意义, 反映了当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发展特别是理论、思想发展要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也是目前哲学教学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回答此题要在粗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提问再精读材料并找出关键词,第一段中有“天机”(指看不见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第二段更好

14、理解,“按书对照” ,显然是本本主义,从书本出发。由此就可按问题回答:(1)高明之处在于抓本质,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主要方面;(2)主要原因是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3)简述思维方法的含义、作用和重要意义,作适当引申发挥。 二、2004 年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B)解析:本题属于哲学第5章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的地位与作用观点的考查, 正确答案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按照 1994 年新出版的马恩选集的新译文: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15、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78 至 79 页)教育部社政司和考试中心组编的政治理论考试参考书(以下简称参考书)和社政司组编的示范教材(以下简称示范教材)都没有这样的明确论断,属于理解性的灵活试题。 2、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

16、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 A、人与自然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D) 解析:本题属哲学第 5 章唯物史观的内容,考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 发展、协调发展观点的理解和运用。恩格斯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