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安石的故事.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127333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年王安石的故事.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物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轶事典故1、害爹挨雨淋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

2、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2、对联成婿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

3、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3、智胜厨师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

4、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

5、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4、寻求生花笔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先生,人

6、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

7、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5.王安石节俭斥萧氏王安石做宰相的

8、时候,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顺便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特意穿了漂亮衣服,高高兴兴地早早跑到王家。以为到宰相府不说吃山珍海味,饮琼浆玉液,肯定少不了尝尝珍禽走兽、美酒佳酿吧。好不容易等王安石处理完工作,闲聊一会就到了中午。萧公子觉得饥肠辘辘,但不敢离去。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萧公子一看,这那是请客呀?除了一张空桌和几把椅子,什么菜肴都没有准备。干喝了几杯浊酒,仆人才端上两块胡饼,再上了几块切成小条的猪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也没有什么菜,只在旁边搁了盆菜汤。萧公子那也是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主,在家那吃过这些东西呀。萧公子耐着性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

9、石也不顾宰相的面子,伸手把萧公子剩下的胡饼边取来大嚼起来。萧公子看得目瞪口呆,自觉的脸上发烧,一散席便逃命似溜跑了,再也不来什么宰相府了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却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体现了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为官清廉、不主张浪费的精神。6. 拗相公文中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7.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

10、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8.不迩声色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

11、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9.千锤百炼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10.囚首丧面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

12、,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11.酒色财气相传苏轼有一日于京都相国寺和佛印和尚对饮。酒意正浓,佛印和尚便挥毫题写了一首酒色财气诗来: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苏轼看着别有情趣的酒色财气诗即度和道: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后来宋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一同游相国寺,看到墙上的酒

13、色财气诗颇感新鲜。神宗要王安石和一绝,王安石稍加思忖,便吟成一首诗。这首诗把人们恐惧酒色财气与国民生计联系起来,给酒色财气诗添上了积极向上的色彩。 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王安石不愧为推行新法有独创的宰相,一绝酒色财气诗引来了神宗皇帝的诗兴。当即,神宗皇帝吟道: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任宰相时,当时潮州(当今的广东)有位文人去拜访王安石,并要求王安石为他改诗,原诗是这么写王安石 乌塘的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一看这诗就笑了,明亮的月亮怎么会叫呢?黄狗怎么能卧在小小的花心上呢?于是他

14、提笔将这两句词改为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于情于理,那位潮州人看后笑笑,一言未发。王安石进拜宰相期间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王安石两起两落,熙宁七年(1074年)年罢相,次年复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为了疏解烦闷的心情,王安石游历南方,来到了潮州,他暂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庭院,里面的花开得很艳丽,有一个花农在忙碌着,王安石便询问花农:老农,这是在做干什么?花农回答:我在捉虫子。王安石就很好奇:你的花开得这么好,怎么还会有虫呢?花农回答:有一种虫叫黄犬虫,它很厉害的,它喜欢啃食花心,花的茎部还会流脓,被它这一折腾,花

15、就活不了了。花农话音刚落,王安石就想起了数年前那个潮州文人让其改的诗,原来诗中指的黄犬不是指黄狗,而是指黄犬虫呀,王安厂为此感到很不安,当夜他睡不着,让当地人陪他去散步,当时天上的月亮很明亮,寂静的夜里传来婉转动听的鸟叫声,一般的鸟儿都不会在半夜时分鸣叫,王安石感到好奇,便问:这鸣叫声是什么鸟?当地人告诉他:这种鸟叫明月鸟,越是明月当空的时候叫得越欢。王安石才知道那句诗中的明月指的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明月鸟,而当时那个潮州人并未告诉他这个情况,估计还暗笑他将近十年的时间了吧。12.王、苏书童斗诗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轼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轼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轼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王安石。苏轼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游泰山?王安石见是苏轼,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