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心得.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108584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心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综合实践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心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综合实践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心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综合实践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心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综合实践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心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心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心得.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综合实践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心得 董文莉我校课题组经过多次的实验和研究,总结和探索出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一、教师、家长要配合,给学生创造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条件在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或比赛,家长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但我们不重视培养孩子了解自然,研究科学的能力,导致我国艺术人才很多,科学人才却很少,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多人才发现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很少,动手操作能力很差。 比如植树,在每年的植树节时我们只是组织很多成年人去植树,而给孩子创造了解植树的机会很少,导致在教师教了植树知识后,学生对植树还是停留在模糊状态,并不知道怎样

2、去植树,也不知道一棵树它是怎样长大的。我想,学校在每年绿化校园时,可让学生参与一些种树的具体操作过程,或是家长可带孩子在节假日去参加社会上的植树活动,农村的家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房前屋后种一些花草树木。有了亲身体验,学生自然能了解怎样种树,感受到种树的乐趣,树的美感,也会发自内心产生保护树木的感情。这样,就不是让老师去给学生灌输怎样保护花草树木的生硬道理,那么,也就让学生从小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又如,在教学生写桥,写游记这些作文时,教师可与家长联系好,由家长带孩子去看桥,去游览。让学生到现场去感受,从而在家长、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真实的文章。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们能在游览,参观时做到给孩子讲

3、解景物的历史,和孩子讨论游览的感受,而大多数家长只是带孩子游玩,孩子回来后对于他去过的地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生活在农村的家长因为经济拮据或是因为生活的忙碌就更谈不上到外面的世界去启迪孩子的智慧了,致使农村部分学生缺乏这些方面的生活体验,从而在写这些作文时难以下笔。 对于从网络上查资料,家长缺乏指导孩子查找所需知识的意识。在一次调查中,老师让学生从电脑上查找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而飞机却能在天上飞,不被地球吸引。在一个班上,有10个学生家里有电脑,可是只有一个孩子查到了资料。究其原因,是家长重视的程度不够。有些大一点学生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玩网络游戏,不允许家里的电脑联网,更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对于这

4、一点,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引导,让电脑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工具,使其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泛,视野更广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长孩子的聪明才智,让孩子能跟上现代科技的步伐,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二、留给学生充足的课余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让他们去观察、去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 为了应对考试,为了考上大学,学生从小不得不埋头于题海战术,补课,上晚自习,对身边的事物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而我们的很多老师也是整日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攀比考试成绩,却没有去研究怎样把课本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能够学以致用。只有让教学为实际生活服务,才能有更多的发明创造,

5、去改善我们的生活。 当然,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如果能把精力用在研究怎样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孩子学会用手去操作、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大脑去思考。那么,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才能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中国文化,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三、语文课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为语文生活化和生活化的学习提供了极好的语文环境。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提炼,不断加强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等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激发学生的

6、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我们课题组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与积累,逐渐认识到: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实践。同时,我们还对师生进行了全面的问卷和调查,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封闭、形式单一,没有能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

7、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针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我们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创设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教学情境,将生活和社会与课堂紧密结合。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改进,积累探索有效的方法。我们站在课程的层面,从三个方面来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一)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扎根于学生的经验,挖掘生活资源,把学生有限的学习空间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把有限的生活资源变成了无限的学习资源。识字教学的生活化和社会化,主要从四方面来实施:1、教师对教材

8、再设计,寻找学生生活中的内容。既然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我们就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这些空间。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开发性地利用了教材,对教材进行再设计,立足课堂,课内外结合,寻找结合点,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动手操作,自主学习中,学生的识字量自然大大增加了。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中的归类识字后,老师引导学生拓展识字,写一写、认一认,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合理分类,把自己喜欢的事物收集在一起,写上名称或简要介绍,不会写的字,虚心向别人请教,在课堂上自主交流,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识字,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2、教师设计了生活化和社会化的语言、活动。开放识字的途径,让识字从生活中来,到生

9、活中去。教师不光要利用教材识字,更重要的是设计好生活化的语言和活动。教师要做有心人,经常引导孩子换个角度学习,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鼓励、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识字。我们常常布置学生到课外广泛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一些生字,在家长的协助、配合下,社区,商场、医院、马路上等不同场所都成为“识字课堂”,并设立“识字交流时间”,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检查反馈。这时,教师又鼓励学生进一步留意生活,如招牌、路牌、广告等,鼓励学生通过电视节目、新闻报道、课外读物等多种途径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教学既联系了生活,又拓宽了识字渠道,扩大了识字量。3、教师创设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教学情境,形

10、成生活化和社会化氛围。生活中,汉字无处不在,只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就能随时识字。我们通过实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形式有 “自我介绍”、“最美的名字”、“我的名片”等姓名识字;绘画、手工制作识字;商标、贴标签识字;给玩具起名字,编故事识字在这些生活化的氛围引导学生轻松有趣地学习汉字。一年级老师刚开学不久,每次发作业本时,让全班学生轮流发,并打印了全班学生的姓名,贴出来,且人人一份,随时识记。还让学生用自己的名字设计小名片,互递名片,自主交流,以生活化的识字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4、教师以生活化的评价语言,贴近学生生活。我们在识字教学中,也注重了评价语言的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好像不是在

11、课堂,而是在家里父母或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充满着亲情和友情,同时指导学生之间的评价也要贴近生活,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低年级学生识字特点是学得快,忘记得也快,我们低年级教师正确对待学生识字的态度和成效,相信每个学生识字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以生活化的语言去评价学生:“你已经很不错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记得更牢,更多!”“你真乖,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你真懂事!”“你认识了这么多还没教过的字,真了不起!”这样从心理上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充满鼓励和关爱的生活化的评价语言,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满足感,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二)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立足文本,将生活与

12、文本紧密联系,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让阅读教学生活化,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1、媒体展示,感受生活。研究中我们发现,教材中的一些游记、写景的、介绍性的说明文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录像播放、录音渲染等手段展示与文本相应及相关的生活情境,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乏或空白,为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可以使新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理解,从而优化学习过程。我们这儿,不靠近大海,除了外出旅游,绝大多数的学生观看不到海面潮起潮落之壮观景象。在教学

13、观潮一课时,教师将海宁潮的录像播放给学生看,那气势磅礴的景象带给了学生深深的震撼,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潮水的迅猛之势,潮形的变化多端,大海的无穷力量。看着潮水,读着观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被唤醒,化成了精彩的语言流淌而出,融入了激情澎湃的朗读之中。这样的语文教学,生动直观,让学生记忆深刻。2、角色演示,再现生活。通过角色体验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下演示、表演,体验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在活动中自然地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了语言的感悟能力。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三场比赛,田忌均输。机智的孙膑让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在第二次的比赛中反败为胜。为了让学生直

14、观地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老师在上课时,用了六张扑克牌,请学生摆一摆,调一调,清楚地理解了变化的经过。在此基础上,反复推敲、咀嚼语言,思考为什么作为大将军的田忌想不到这样的办法?如果再比一场的话,田忌还会不会取胜?让学生再用扑克牌摆一摆,想一想,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理解,最终发现胜利源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3、读思结合,联系生活。阅读教学讲究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学”,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悟也不一样。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可以把真实感人的生活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认识、体验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五年级学

15、生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一课,进行拓展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拓宽思路,谈谈对“美”的认识,学生的情绪激昂起来:“富春山的瑰丽陡峭,雄伟稳健,是一种壮美;桂林的山清水秀,西湖的浓妆淡抹,是一种秀美。”精彩的发言赢来了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可见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联系生活,他们就能在感悟的过程中放飞自己的心灵。(三)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作文的要求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在身边找到要写的事物,能亲身去体验,然后写出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学生才会有物可写,下笔有据,才能学会怎么写文章,把文章能写清楚、写好。 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

16、习作文,向生活要素材。引导学生跳出课堂、学校的小圈子,留心观察,扩大生活外延。如组织学生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深入社会了解风土人情,古今变迁;或收看电视新闻,洞悉时事要闻、国际风云;或搜集学校大事、班级趣闻等等,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激发作文的兴趣和动机,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的写作素材引进作文课堂。1、抓住契机,激发作文的兴趣和动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以实践为契机, 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参与各项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征文活动,四年级学生围绕“环境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