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5071848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6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疆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疆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疆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疆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兵团二中2020届高二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2019.4.12)考生主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全部加必修二前三单元。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本试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该制度A. 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D. 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答案

2、】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分封制体制下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在士的阶层之下主要有胥吏阶层从事基层政治活动,这个阶层不享受封地,依靠官府发放的粮食为生,为统治阶层服务,C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A选项排除。夏商周时期,政治特点之一就是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等级制度,D选项排除。2.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A. 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 血缘与政治秩序

3、建构的对立统一C. 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D.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之意,血缘关系不仅国家产生的根源,还是等级分化的依据,故C项错误;题干述及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3.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

4、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正确;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政治中心在北方才会导致漕运出现由东西向南北的变化,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A;题中反映了漕运从东西方向转变为南北方向,由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发展为由南至北的变化,主要是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关中自然

5、环境的恶化不符合史实,且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与题中漕运出现的方向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4.汉高祖吸取秦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些变化说明A. 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 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D. 地方分权不断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地方权力过小,最终在农民起义中灭亡

6、。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引发七国之乱。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说明中央和地方要适度分权,C选项符合题意。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说法错误,秦朝就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A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平衡关系,D选项排除。5.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

7、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元代行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6.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

8、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中央权威的加强B. 儒学正统地位形成C. 选官制度的变革D. 文化专制空前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西汉中叶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中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文学创作的变化,故A项正确;BCD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7.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出身”,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而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宋代A. 世家大族左右国家政权B.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C. 科举制得到进一

9、步完善D. 党派纷争破坏官僚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恩荫入仕者相对于进士出身者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中可以看出,宋朝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恩荫入仕者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说明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朝选官制度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党派斗争,故BD项排除。【点睛】“恩荫入仕者相对于进士出身者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是关键信息。8.隋唐以前,政府规定,“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后,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

10、格。这种变化反映了A. 宗法血缘关系的根深蒂固B. 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C. 国家对财产私有权的保护D. 均田制度已经难以为继【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题干可知,在唐中期以后,“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说明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有支配的权力,没有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家庭伦理的变化,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唐中期以后关于财产继承权的变化,即“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私有财产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即国家对私有财产权实行了保护政策,

11、故C项正确;均田制度难以为继是因为由于唐中后期人口的增加,再加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故D项错误。9.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A. 弱化了君主权力B. 扩大内阁决策权C. 提高了行政效率D. 使辅政制度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票拟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中央的决策过程,即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最终集权于君主,两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体现了明朝辅政制度的完善,故D正确;此措施加强了君主权力,故A错误

12、;内阁只有票拟权而无决策权,故B错误;题干与行政效率无关,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要注意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10.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人公民团队。由此可见,古代希腊A. 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B. 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C. 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D. 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古希腊公民的范围由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到下层平民再到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这说明公

13、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公民的范围问题,没有体现直接民主的等级色彩,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公民范围的扩大,而不是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故D错误。故选B。11.在利维坦中,霍布斯谈到:“古希腊罗马人经常推崇的自由,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国家的自由。”由此推断,古希腊A. 个人利益服从城邦利益B. 民主政治步入衰退时期C. 个人自由缺乏制度保障D. 城邦剥夺公民个人自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古希腊罗马人经常推崇的自由,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国家的自由”结合所学可知,国家自由高于公民个人自由,即可理解为公民的许多利益来自于

14、城邦,没有城邦为基础,公民的权利便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城邦的重要性高于个人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民主政治进行危机时期,故排除。个人自由以城邦为基础,以城邦自由为保障,故排除C项。D项,城邦体制下,公民具有各项民主权利及个人自由,故D项排除。12.罗马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和其对法律作出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这说明罗马法的基本特征是A. 卷帙浩繁规模巨大B. 立法随意主观性强C. 立法形式多元D. 阶段性强体系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和其对法律作出的

15、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出罗马法形式多样,具有灵活性多元化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罗马法卷帙浩繁,排除A;材料反映罗马法形式多样,无法体现立法随意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阶段性特点,排除D。13.诚信审判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最初的“依诚信”完全依赖当事人的宣誓与承诺,具有浓厚的宗教誓言色彩,缺少实质性的法律评判标准;在之后的法律实践中,西塞罗将诚信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即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诚信”与“不明情况”。西塞罗的主张说明罗马法A.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B. 强调证据在法中的作用C. 开始由人治走向法治D. 具有灵活性的法律特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塞罗主张“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诚信与不明情况”可知,西塞罗主张罗马法中更加重视证据的重要性,故B正确;浓厚的宗族色彩强调的是不注重证据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罗马法就是法治,西塞罗的主张强调的是证据,故C排除;强调证据的重要性,与“灵活性”矛盾,故D排除。【点睛】罗马法的影响: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