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观.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031710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文学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的文学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的文学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的文学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文学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文学观.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文学观 2010211452 李雪君 汉语言文学试验班谈到“文学观”,必须要弄清楚的是:文学本体是什么?文学的根本属性是什么?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文学的基本构成,文学与其他的社会活动及精神活动的区别与联系等等问题。而“我的文学观”,即是指,在我经过一系列的学习之后,对文学本体,以及一些文学相关问题所产生形成的观念,不一定如文学理论一样全面而系统,但是,因为我们已经是经过专业教育的中文系学生,所以文学观依然需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据性。本文就将就文学的人文性、文学的审美性、文学是一本特殊的语言艺术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文学观,最后我还将谈谈我对于有关“精英文学”问题的一些思考。在我们所学习的文学

2、理论导引一书中,对文学是这样定义的:“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页。我的文学观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生成的。一、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学,这一点从字面上看,就是“写人”、“人写”、“人看”。但是,更深层次分析来看,文学是通过对于人性的表现,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以及人的终极追问来体现出一种“人文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文学即“人学”。首先,文学是对于人性的揭示和思考。梁实秋曾说:“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什么?广义上说,人性就是人的共通性;狭

3、义上人性就是围绕着人类的基本欲望而展开的基本生存活动所产生的人类的基本情感形式,如人类的生老病死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就像张爱玲在写什么里说:“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以从无数各各不同的观点来写,一辈子也写不完。”在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性的表达,多是对于人性的故事的表现,而且不管是叙述故事的,还是描绘自然的,有对于生命的感悟与启迪,都有关于人性的故事。文学就是在“人性”这一主题下,发芽开花,最后结出美妙的果实。文学对于人性的内容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显示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并且期待通过这样的人性的表现,起到净化和纯化人性的目的。鲁迅笔下的阿Q、狂人,都是对于人性的表现,同时,他

4、也期望用这样的人性揭露达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从而激发人的觉醒,显然,阿Q也确实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历史以及人生的反思。在今天,文学对人性的显得尤其重要。文学对于人性的思考和表现,能够更好地发现人的生命与自由的价值。这个发现,可以说是对于沉沦于今天这样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社会的我们的一种解救。其次,可以说,文学对于人的表现,更多的是从无价值的角度来揭示人的内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文学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的冲突道德的冲突。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当时之所以广受争议,关键就在于人们对于安娜的“不道德行为”的认识与批判。文学并不需要局限于符合道德规范的东西的描绘。就如王尔德所说“艺术家

5、是美的作品的创造者。书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的。书有写得好的或写得糟的。仅此而已,艺术家没有伦理的好恶。艺术家如在伦理上有所臧否,那是不可原谅的矫揉造作。”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一方面往往体现在道德选择上,人生价值也往往用道德来衡量,另一方面,文学也有对于现实道德规范的冲击与违背。这也许会显示出一种更强烈的人的思想的冲突,引发更深刻的人性的思考。最后,文学是“人学”还表现在文学对于人的终极追问。哈姆莱特对于生存与死亡的思考,卡夫卡对于“目标确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谓之路者,乃踌躇也。” 卡夫卡:卡夫卡随笔集,叶廷芳主编

6、卡夫卡全集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页。的思考,可以说都是关于人的问题追问。20世纪以来,人们的精神危机愈发严重,文学不停地提出“人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一系列的问题。即使是很具有娱乐性质的大众文学,也免不了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而文学也多多少少提出了一些解答,如对于自然的回归、体验与思考。这对于文学的人文性来说,是一种根本诉求,对于我们人本身来说,也愈来愈成为一种人性的根本的诉求。二、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难以解释清楚的一个部分,教材上说“文学从社会生活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

7、人生境况即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简单来看,这与我们前一部分所提到的文学对于人的意义与价值的揭示是有共通的地方。但同时,这其中又有着文学作为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简单来讲,什么是审美?“美”指的是什么?我认为,作家通过艺术性的语言构建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中是包含作者自己本身的经验和感受的,是属于作者的,具有独立性封闭性。但是,读者依然能通过审美互动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因为“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连系于课题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连系于主题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转引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商务印

8、书馆1956年版,第3941页读者把自己当做审美的主体,通过自己的经验、知识,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那种欣悦的感觉,或者是微激动的感觉就是美的感觉。所以这样的活动,就是审美的活动。这一方面,我非常赞成朱光潜先生对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的理解。即从质的角度看,审美判断是一种不涉及利害感的超功利的判断;从量的角度,审美判断不涉及普遍的概念而能够普遍地使人愉快;从关系角度看,审美判断没有明确的目的,却又符合目的性;从方式角度看,审美判断不依赖于概念而产生必然的愉悦感。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页285页。这其中,我认为文学这一审美活动还特殊在,文学是虚构和想

9、象的产物。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即文学并不是而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显然,我们讲苏曼殊,他的断鸿零雁记中的三郎,一方面就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个写照,是来自于客观生活的材料,另一方面,他也有将自己对于人生与人性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放在这个人物形象上。这从读者的接受角度来说,正是当读者对于他的这样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才能形成美的感受,才能使文学的审美活动得以完成。显然,我对这个部分的认识是比较浅显的,还有待进一步的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以求得进一步的提升。

10、三、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文学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文学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之前的特点都只是区别了艺术与非艺术,这个特点才是文学与其他的艺术种类的区别。文学的语言,能够塑造出语言的形象来供人们欣赏、理解与体会;文学的语言,通过超越时空界限的限制,以深刻地描绘来传达出人的心理、情感,构建出文学所想要表达的意象甚至是意境。当然,这也存在着“言不尽意”,以及“言意矛盾”的问题,这也就是文学需要克服的困难。这一特点,就是其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区别。如何以语言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杂糅了多重时空的世界,以及意识穿梭心理成为一部作品的好坏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综上来看,我认为的文

11、学就是一种虚构的,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表现人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语言艺术。四、关于精英文学问题的思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中国,文学与政治的联系是紧密的。不管是从古代历来的文学发展过程的划分,还是现当代所倡导的文艺政策,都是文学与政治紧密联系的一个呈现。现在对于文学的观念里,有一种主导性的观点,就是将文学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紧密地联系起来。尤其是认为文学的普通性质在于它是一般的意识形态,即文学作为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受到经济基础影响的,是应当反映经济基础的性质与运动规律的。这样的观点也同样承认文学的特殊性质在于它的审美意识形态,即按自己的审美的方式来接受上层建筑的影响

12、,并且按自身的审美规律发展变化。 鲁枢元: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但是纵观我们当今中国的文学创作,对于第一方面性质的遵循比第二方面的遵循显得更为贴切和严格。这也就引发了我对于精英文学问题的思考。按照一般的分类方法,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精英文学、主流文学和大众文学三种。目前情况来看,主流文学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保护,大众文学得到广大普通民众的支持,所以都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惟有精英文学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发展的道路看似非常的崎岖。精英文学在当今社会该怎样发展?这是许多艺术家与理论家都在认真思索的一个难题。首先,精英一方面指的是一切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足够的修养而被归为一

13、定的文化领域;另一方面,也是指一种文化-社会现象,他们价值不一。“这一现象就是那些享有特权的团体代表们与社会生活于人民的疏远与隔膜。” 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精英文学的存在本身就有着两方面的难处,即要处理好与政治的关系,又要与广大社会人民相联系。这就意味着,如果精英文学在中国要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就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问题。从精英文学与主流意识的关系来看,一般情况下精英文学是不应该追随、依赖、仰仗主流意识的,我认为莫言的小说的成就就在于,他对于主流的历史观念的背离,写出的是真实的,并非政治统摄下的历史。但是,当今社会下,精英文学迫于主流意识的压力,越来越不

14、敢讲真话,越来越不敢讲真心话,越来越难表现出“人学”的特点。这是需要思考的地方之一。从精英文学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来看,“真正的,高雅的艺术远非总能成为广大公众的财富,但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被导向与广大公众的接触;这种艺术时常产生并确立于一些小型的、小圈子式的社团之中,但后来却会成为一些群落的财富。” 同上,第188页。精英文学并不能一味地与大众底层文学分离,也不能与真正的人民艺术分离,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精英文学应该在保证其深厚的基础上,发挥中坚力量的作用,使“纯文学”的发展得到延续和深化,但同时也应该有所探索,有所创新。从当代作家的创作来看,也越来越多的作家逐渐向更通俗的,更贴近大众的

15、创作上靠近,就如王安忆这些年的创作,可以说更带有了大众文学的影子。所以,我们应该呼吁的是,在大众文学和主流文学日益兴盛的今天,精英文学应该守住其阵地,将有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文学格局,有助于遏制大众文学日趋鄙俗化倾向,有益于受众纯正高雅的审美品味的培养,有利于民族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的整体提高。以上就是我的文学观,应该说,有很多浅显的地方,但是我愿意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完善它,这也是作为一个中文系学生的责任与需要。参考文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鲁枢元: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卡夫卡:卡夫卡随笔集,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