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1《醉翁亭记》复习讲义苏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991156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1《醉翁亭记》复习讲义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1《醉翁亭记》复习讲义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1《醉翁亭记》复习讲义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1《醉翁亭记》复习讲义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1《醉翁亭记》复习讲义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1《醉翁亭记》复习讲义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1《醉翁亭记》复习讲义苏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醉翁亭记复习讲义一、主题识记(即中心思想)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其他评价: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二、积累过关(一词多义)1 佣者笑而应曰(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 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 朝而往,暮而归( ) 前者呼,后者应(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3发闾左適

2、戍渔阳九百人( ) 4吴广以为然(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野芳发而幽香( )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人恒过,然后能改(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6卜者知其指意(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7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8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 佳木秀而繁阴(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9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 10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有亭翼然临

3、于泉上者( )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 ) 1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12渔人甚异之( )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此之谓失其本心( ) 永州之野产异蛇( ) 1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1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15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16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日出而林霏开( ) 翻译句子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_4、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5、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_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_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_三、课文理解、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

5、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 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6、。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四、考题链接(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8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两组?()()(分) 醉能同其乐溪深而鱼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池非不深也 从民欲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颓然乎其间者负势竞上 得无

8、异乎2、选出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分)(例句)杂然而前陈者往来而不绝者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而乡邻之生日蹙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分)_4、划线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和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目的有什么不同?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_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5题。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 妇,有二小儿戏子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节选自郑燮游江)【注释】:馇妇(y f),往田野送饭的妇女。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盖竹光相射故也_ 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_ (二)阅读醉翁亭记片段,完成610题。(13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