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4984947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解析重难点】1陆地环境整体性的管义及其表现(1)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含义陆地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即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2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实质和功能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实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它要素,以致“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第

2、四纪冰后期以来,由于气候转暖,冰川退却,从而引起各大洋海面的升高和海岸的变化,在陆地上引起风化方式和成土作用的变化,以及植被带与相应的动物群向极地迁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各单独组成要素所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因此,不能把个别成分各自特征的组合代替整体的特征,把个别成分各自作用的叠加作为整体的作用。按照系统论来解释,组成自然地理系统的各部分(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即作用与结果之间不成正比例数量关系,而是指数关系,具有一种放大(或缩小)效应,使系统整体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这就叫系统的整体效应。因此,处在相互作用关系中的自然要素,某些过程可以得到加强而产生突变,或者遇

3、到削弱而衰减,从而产生了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有的某些性质和特点。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有机物和形成土壤的功能,但是任何一个要素的单独作用都不具备这种功能,只有在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着的自然机制之内,岩石才有可能发育成土壤,裸地才有可能滋养出生物。这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个突出表现。【讲评经典题】【例1】 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议。讲评: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本题的立意在于考查学生推断、评价及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的

4、能力。具体考查了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和防治建议。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试题要回答的内容(问题)。其次要认真阅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图,弄清其含义及各部分的因果关系。第三,根据图示线索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其成因,最后根据环境恶化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直接现象是河流干涸,草场沙化。根据图示进行归类分析:河流干涸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属自然原因;草场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多,人口压力增大,属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时应沿着图示所提供的网络,这样解答也就方便了。解答: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减少,

5、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破坏,鼠害日益严重,再加上过度放牧,是破坏植被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制止对有益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地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例2】 读“亚洲部分地区自然带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A地所属自然带名称是,E地所属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C地所属自然带相应的气候类型是。(2)分析评价下列地区气候资源及其农业发展的条件:A处条件配合好,宜种植以为主的高产粮食作物;C处条件好,但资源不富裕,宜发展以、为主的旱作农业;D、E处充分利用有很大优势的资源和资源,发展畜牧业和农业,生

6、产优质的畜产品和、等农产品。讲评:图中A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代表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E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为温带荒漠带,典型植被为温带荒漠;C位于我国华北、东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相应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A处水热条件配合较好,宜种植以水稻为主的高产粮食作物,C处光照、热量条件好,但水资源不足,宜发展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D为温带草原带,草场资源丰富,可发展畜牧业,生产优质畜产品;五处的光热资源丰富,农业以绿洲农业为主,可生产优质长绒棉。解答:(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荒漠温带季风气候(2)水热水稻光照、热量水小麦棉花光热草场灌溉(绿洲)长绒棉哈密瓜瓜果【自主打基础】一、选择题

7、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南方景观不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少B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较弱C植被茂密高大D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2下列说法不属于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是()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B气候直接影响生物、水文要素,但生物、水文要素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气候C地质作用的变化会影响气候因素D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欠发育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D植被茂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多4世界各大陆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差

8、异最大的是()A非洲大陆B南美大陆C亚欧大陆D澳大利亚大陆5下列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6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7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的含义是()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 C分解作用D化合作用8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

9、气、水、岩石、地貌和土壤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地域差异C地理环境D地质环境9与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都密切相关的是()A生物循环B地壳物质循环C大气循环D水循环10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和自然带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各自然带之间地域分异显著,有明显的界限,如秦岭南北C经度地带性因素不受温度因素影响,纬度地带性因素不受水分因素影响D地带性因素体现规律性,非地带性因素没有规律性二、综合题11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A;B;C;D。(2

10、)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纬度更替,明显地反映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是以为基础的。(3)E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属自然带的地域分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4)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受沿岸的影响。赤道以南的D自然带雨季出现在月份(代表月份)。【合作闯难关】一、选择题1“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综合性C整体性D区域性2包括两种气候类型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地,山地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11、,据此回答34题。3若图中虚线表示雪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DS坡是向阳坡,N坡为迎风坡4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麓气温T(T冬、T夏分别表示冬、夏季气温)应是()AT冬18BT夏18CT冬10DT夏205下列山地中,山麓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山顶为冰川积雪的是()A阿尔卑斯山B乞力马扎罗山C武夷山D喜马拉雅山二、综合题6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表示带,主要分布于,在40分布的海拔高度为米以上。(2)表示带,在南半球没有分布的原因是。(3)从纬度位置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是纬度(高、中、低),原因是。(4)赤道地区由平原到海拔5000米高地,其自然带的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其原因是。参考答案【自主打基础】一、选择题1A2B3A4C5B6D7A8A9B10A二、综合题11(1)联系渗透整体性(2)协调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3)生产平衡(4)畜牧业(5)干旱“绿洲”【合作闯难关】一、选择题1C2B3B4B5A二、综合题6(1)苔原7080N(或北冰洋沿岸)4000(2)亚寒带针叶林与北半球同纬度地带相比,是海洋(3)低纬度受水平地带性因素影响,低纬度高山气候垂直变化大(4)两个方向上气候变化有些相似9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