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4945662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述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评述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述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述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述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自我中心理论的概念、儿童自我中心的主要几种表现形式,然后初步探讨了儿童自我中心出现的必然性,及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理论对后续研究的指导意义。关键词: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涵义自我中心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1自我中心理论最先见于皮亚杰所著的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中。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在理解儿童的自我中心状态时,要注意认清下列几个问题,以免产生对自我中心的概念的误解。 第一,不能认为自我中心是指一个人有意识地集中注意他自己而没有一种“会合”感。所谓“会合”感是指

2、儿童把自己的内在性质投射到事物上去,把事物人格化,把自己主体与事物混合为一体了。第二,不能把自我中心认为含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自我中心,“并不是说,儿童的自我有所扩张”2。第三,自我中心不等于“秘而不宣”。3自我中心表现儿童的自我中心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言语、游戏、道德判断、泛灵论。皮亚杰把学前儿童言语的机能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言语,它不考虑听者的需要,可以用来指导行动而并不用来进行交流,有时是为了感到说话的愉快而重复这些字词和音节。儿童语言约38%是自我中心的。在儿童的游戏中,也能发现自我中心思维的特征,表现在儿童倾向于呆在一起各玩各的,

3、每个儿童都按照他自己的那种不协调的方式游戏着,只有到具体运算期,才能产生合作的游戏。如在象征性游戏中,儿童经常以独白的方式对他自己说话,用以刺激、维持自己的行为,这个独白在当时也只有主体本人懂得。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其中儿童在前道德阶段会表现出道德判断的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

4、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在前运算时期的儿童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他们的思维经常是泛灵论的,他们把意识和情感看作无生命物质的属性,认为每一样事物都像他们自己那样活动。皮亚杰在他研究中指出“泛灵论”的实质:它产生于儿童把事物同化于他自己的活动之中,是由于内在的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4对于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评价儿童自我中心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在一些文章中读到有些人认为儿童自我中心出现是由于家长的管教方式不得当造成的,作者认为这

5、种提法是不恰当的。儿童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儿童早期,儿童发展主要受制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将外在的客体也认为是自身的一部分,不具有客体的概念。不论什么教育方式,儿童的自我中心都会出现。皮亚杰通过他的经典实验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他低估了儿童的能力,有些实验设计可能差强人意,但是却真实反映出了儿童这一阶段的发展状况。皮亚杰的研究开创了先河,为后续的研究指出了研究方向,通过皮亚杰的研究,不仅对我们探讨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实质和指导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能进一步丰富与充实儿童的游戏理论,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儿童语言学习特点,科学合理的教养儿童也具有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人格心理学.M. 黄希庭.浙江教育出版社.2 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J. 学前教育研究.3 论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主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概念评析.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