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必考大题.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4923190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必考大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理学必考大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理学必考大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理学必考大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理学必考大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必考大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必考大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分子在载体蛋白的帮助下跨膜运输。3。经通道易化扩散,如钠、钾、钙、氯等离子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快速移动。4。继发性主动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的能量推动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5。入胞和出胞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6。原发性主动运输。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二,何谓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如何?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值。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

2、不均细胞内高K+ ;细胞膜对各种离子有选择性的通透膜在安静时只对K+具有较高的通透性。三,什么是局部电位?其特点是什么?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特点;1,局部电位大小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不表现全或无的特征2。呈电紧张性扩布,随时间和距离的延长迅速衰减,不能连续向远处传播3,可以叠加,包括空间总和与时间总和。四,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具体过程。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藕联,具体;细胞接受神经释放的递质或外加刺激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肌细胞膜深入到细胞内的横管传向

3、肌细胞内,至三联管结构,引起纵管终末池上的CA通道开放,CA从终末池被释放入胞质,使胞质CA浓度增高,CA与肌钙蛋白结合,从而触发肌肉收缩。五,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信号分子-受体复合物与靶细胞的作用通过与G蛋白的偶联后,导致细胞内信号分子浓度或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内的过程。依次需要:1,G蛋白偶联受体,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该受体结合后可激活G蛋白;2,G蛋白构象的改变可激活效应器酶和离子通道;3,第二信使4,蛋白激酶,能使底物蛋白磷酸化,使信号得到逐级放大,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六,试述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和机制。

4、动作电位是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阈上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一次快速而可逆的一过性扩布电位波。产生过程:1,去极化期:单个的阈刺激使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膜上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大量激活开放,NA顺电-化学梯度内流,使膜电位迅速发生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2,复极化期:由于钠通道关闭,NA停止内流,而K受外向驱动力的作用,顺电-化学梯度外流,使膜电位向静息电位方向迅速恢复,形成NA浓度升高,膜外K浓度升高,从而激活钠-钾泵。通过主动转运将NA移出细胞外,将K移入膜风,使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成恢复。七,试述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的传递步骤?哪些因素可影响其传递?步骤:1,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

5、传导到神经末梢2,CA进入轴突末梢,促进末梢释放递质已酰胆碱至神经接头间隙,3,已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4化学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5,NA内流大于外流,终板膜去极化而产生终板电位6终板电位刺激肌膜产生动作电位。影响因素:1,影响已酰胆碱的释放,如细胞外MG浓度增高,与CA竞争,使CA内流减少,递质释放量减少2,影响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如重症肌无力是因为自身免疫性抗体破坏了终板膜上的N2受体通道,肉毒中毒是因为肉毒毒素抑制递质释放3,影响已酰胆碱的降解。八。输血的原则是什么?1,输血之前要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合。2,即使是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也必须在输血前

6、进行交叉配血试验。3,提倡成分输血,可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还可以节约血源。九。Rh血型的特点是什么?Bh血型有何临床意义?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1,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着六种抗原,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临床意义最为重要,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2,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只有24个月血清中抗RH阳性的血液后,才会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免疫性抗体,输血后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输入的RH阳性红细胞将被破坏而溶血型,RH系统的抗体主要是IgG,因其分子较小,能透过胎盘。当RH阴性的孕妇怀有RH

7、阳性的胎儿时,RHJ阳性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D抗原可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免疫性抗体,主要是抗D抗体。这种抗体可以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可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造成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严重是可导致婴儿死亡。十,简述影响心排血量的因素。1搏出量 a前负荷b后负荷c心肌收缩能力2心率 十一,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每博输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值十二,简述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和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脏收缩力量3体位改变,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十三,简述

8、心交感神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心交感神经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心交感节后神经元为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可与心肌细胞膜B受体结合,可致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十四,简述心迷走神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心迷走神经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心迷走神经后纤维释放递质已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可致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十五,以左心为例,试述心脏泵血的全过程(1) 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而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

9、主动脉瓣开放,进入射血期。(2) 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心室外压力上升很快,射出的血量很大,称为快速射血期;随后,心室压力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血期。(3) 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状态。当心室舒张至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入心室充盈期。(4) 心室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校大,血液快速充盈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减少,血液充盈速度减速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5) 心房收缩期;在心室舒张末期,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升高,进一步将血液挤入心室。随后心室

10、开始收缩,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十六,试述动脉血压形成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机制;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此外还有外周阻力。心室收缩射血入动脉,在心缩期内有1/3流至动脉系统,2/3暂时储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内,使主动脉和大动脉进一步扩张,主动脉压升高。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弹性贮器血管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心缩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前推进,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每博输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值十七,何谓微循环,试述微循环组成、特点及功能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

11、脉之间的血液循环(1)迂回通路 路径: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特点:壁薄,透性好,流速慢。作用;物质交换。(2)直捷通路;主要存在于骨骼肌。 路径;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特点;经常开放流速快,物质交换少。作用;使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由静脉回流入心。(3)动静脉短路;主要存在于皮肤、皮下组织。路径;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特点;壁厚、流速快、无物质交换。作用;体温调节。二十,试述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1) 心脏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B受体-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心迷走神经兴奋,

12、已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2) 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纤维;血管平滑肌都受交感神经纤维的支配,不同部位的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的密度不同,皮肤最密,骨骼肌和内脏的血管次之,冠状血管和脑血管中分布较少;在同一器官中,动脉高于静脉,微动脉中密度最高,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神经纤维很少。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去甲肾上腺上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A受体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在调节下不同器官的血流阻力和血流量方面起重要作用。交感舒血管纤维:如支配骨骼肌微动脉的交感神经中,除缩血管纤维外,还有舒血管纤维,在情绪激动和防御反应中起作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副

13、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少数器官如脑膜、唾液腺、胃肠道的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等,接受副交感舒血管纤维的支配。作用:对所支配的器官组织的局部血流起调节作用,对总外周阻力影响不大。此外还接受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和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的调节。二十一,动脉压是怎样保持相对稳定的?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内与颈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受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能感受血压变化对动脉管壁的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分别为窦神经和减压神经,传出神经为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以及支配血管的神经。效应器为心脏和血管。当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的频

14、率增加,经传入延髓的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中枢活动加强,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活动减弱。结果心脏活动受抑制,心排血量下降,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最后导致血压回降,接近正常水平,即产生降压效压。当血压下降时,通过上述相反的过程,使血压回升到接近正常水平,即出现升压效应。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反馈调节制,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二十二,试述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原-肾素-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I不具有活性,血管紧张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全身微动脉收缩,血压增高。(2)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15、: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与心肌B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肾上腺素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a和B受体分布情况。皮肤、肾脏和胃肠道的血管平滑肌上,a受体占优势,骨骼肌和肝的血管B受体占优势。小剂量肾上腺素以兴奋B受体的效应为主,引起血管紧张,大剂量时也兴奋a受体的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张,大剂量时也兴奋a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a受体结合,全身血管广泛收缩,血压升高,也能与心肌B1受体结合,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但和血管平滑肌的B2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3) 血管升压素: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升压素首先出现抗利尿效应,当血浆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时,引起升压效应。(4) 血管内

16、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舒血管物质和缩血管物质(内皮素)。(5)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激肽具有舒血管活性,可能对血压和局部组织血流的调节(6) 心房钠尿钛二十三,简述呼吸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由三个环节组成: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意义:通过呼吸,机体从外界环境摄取新陈代谢所需的O2,排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将终结。二十四,简述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意义。胸膜腔负压的形成与作用于胸膜腔的两种力有关:一种是肺内压;另一种是肺的回缩产生的压力。胸膜腔内的压力是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力的代数和,即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在呼吸末与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可见胸膜腔负压实际上是由肺的回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