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观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4843200 上传时间:2020-06-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自然观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自然观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自然观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自然观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自然观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自然观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自然观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自然观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摘要: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对各自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而经过几千年发展,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但是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产生,因此追踪溯源,研究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中西方自然环境,自然元素认识,元素本原来探讨。关键字:自然观,元素,哲学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 “元气说”等。西方古代,人

2、们认为自然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对立的,辨证的,如 “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理论”等。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化起源不同,造就了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之处表现在,古代自然观是一种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都是为了在自然这个大环境更好的生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出来的。都是依据现存环境,所引发的思考。对各自的发展,提供了很好

3、的指导。但由于中西方自然观的形成条件、本质内容以及风格特征等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导致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远远大于相同。(1)自然环境的差异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自然环境比较适宜生存,大的自然灾害相对较少,只有适时耕种,生活不成问题,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如果说, 西

4、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 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 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然而西方则不同,欧洲的自然环境要恶劣得多。欧洲少平原,多山地。其次,欧洲气候寒冷,直到两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期开始转暖,欧洲大陆一直被冰雪覆盖着。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是农耕,连畜牧都十分困难。因此,定居欧洲的人类以狩猎民主为主。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与

5、自然界战斗,并取得胜利。任何向自然界的祈求都不会得到回报。所以西方自然观以主客二分学生为主。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心灵、精神、自我,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

6、元论思想从此发端。综上所述,近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体二分。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 由此引发出主体如何认识客体, 人类如何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问题。第二, 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 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 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 虽然具体的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力量却是无限的, 人在改变自然的进程中, 今天克服不了的困难将来必能克服。(2)对自然认识的方式不同 ,一为“直觉”,一为 “理性 中国古代自然观以充满空间的连续性物质即气作为自然界的本体,认为自

7、然界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运演化生而来的,这一点对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探讨自然界有启示意义,这与西方中世纪把一切变为神学的蟀女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叶的天文学、医学、数学等能跃居当时世界先进地位,是与这种自然观的进步作用有密切关系的,比如中国的医学就是以 “天人本一气”这种自然观念作为基础的,它摈弃了鬼神致病等神学观念,从人体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来研讨病变的发生以及治病的途径,中国古代的“医生的职责就是寻找人体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有什么地方失调 ,并且设法找到使它们重新和谐的方法”。 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科技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甚至是非常有限的。西方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提纯自然现象和事物,无善恶美丑可言

8、,不带伦理色彩;自然界事物的现象和本体是不一样的,认为在自然现象之外有比自然现象更真实的本体存在,为了说明本体与现象二者淤关系 ,便产生了知识形而上学,它引导人们不满足于感官的认识,而要具有追踪溯源的精神,这利精神是纯西方的一种文化精神,后来的文艺复兴、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以及黑格尔哲学都是这种崇尚理性精神的体现 正是在这种理性精神的熏陶下,西方人对自外事物的属性、结构、层次等进行了探入精微的研究,对自然界过行分门别类的阐释 ,建立了系统完善的自然科学体系和科学的认识自然的方法论体系以及实验检验系统等,获得了对自然界本质认识的丰硕成果,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但是由于把自然界看成机械

9、的整合,割裂了自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并否认自然事物的自我运动等,导致把整个自然界二重化即现象界和本体界,以致出现天国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分立 ,使得神学思想在西方社会统治达几个世纪,妨碍了科学思想的发展。同时,对自然界分门别类的研究,缺乏对自然界整体性认同和把握,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往往是根据对自然物的片面认识去理解整个自然界的,在这种认识氛围中很难产生一种自然生态意识。(3)世界本原的元素含义不同 古希腊留基伯和德谋克利特所谓的原子是指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徽粒,它没有空隙,是组成物体的最小单位。伊壁鸿鲁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并且是不变的,它们的本性是完连坚固,用任何方法都不能把它们分解成部分。

10、”亚里士多德也指出“始基是原子,是不可分的认”。但中国哲学家所谓的“气”却不然,是指“天地未生,混沌一气。 “混沌”即是整体之意。这个气又是无边无际的,按曹宇的说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心术上、“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孟”内业宋代张载的整体观点就更加明确了,张载称气的全体为“太和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绸组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正蒙太和 “太和”就是无限的宇宙整体。西方原子论强调事物是由原子”组合”而成。如德漠克利特把原子比作字母,然后由字母构成词,再由词构成文章。卢莱克修对此表示赞同“这种说法是完全能够成立”在他看来,事物由原子组成,犹如文章由字母、词组构成一样。那么,

11、原子怎样组合成物呢?他们归之为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运动时,由于速度大、不规则,彼此碰撞,就形成一种旋涡运动,于是,因原子上的“钩、“角”等形状的差异而机械地嵌合成不同的复合物。原子组合,事物就产生。伽桑狄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原子分为轻原子和重原子。当轻原子往上升,就形成了天 、星、太阳、月亮、空气,而当重原子下降落地,则形成地球和液体,植物和动物由种粒组成,而种粒由土城组成。总之,原子论强调的是“组合”。中国的气一元论则强调事物是由气“生化 ”而成老子 日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四十二章淮南子天文训 谓“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王充指出“元气

12、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动以行施 ,静以合化,接郁构精,时育庶类。”灵宪 唐代道教学者李荃说得更明确“天地则阴阳之二气 ,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 ,万物从而生焉。”阴符经疏卷中南宋叶适还认为“天、地、水、火、雷、风、山、泽 ,此八物者,一气之所役 ,阴阳之所分。”进卷 易这种把自然界的一切归结为气之“所役 ”、“所分”的观点,显然是朴素唯物诊的阴阳五行说的宇宙生成论。总之,中西方古代自然观都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在继承同时,也应该不断的去追求更适合现在社会发展的自然观。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发展,人类得以不断进步。参考文献1 王贵祥.中西文化中自然比较(上).重庆建筑,2002(01),54-55页2 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5:115页3 斯特伦(金泽,何其敏译).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114 梁玉淑.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9:855 杨玲艳,姚道先.中西自然观在传统宗教建筑上的反映. 建筑与文化.2008.56 寇东亮,杨亮才.中西自然观与社会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37 李志林,差异 原因 趋势中西自然观比较浅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6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