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元好问“丧乱诗”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134755265 上传时间:2020-06-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操与元好问“丧乱诗”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曹操与元好问“丧乱诗”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曹操与元好问“丧乱诗”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曹操与元好问“丧乱诗”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曹操与元好问“丧乱诗”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操与元好问“丧乱诗”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操与元好问“丧乱诗”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曹操与元好问“丧乱诗”比较研究 院 (系)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l曹操与元好问“丧乱诗”比较研究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 要 丧乱诗,溯其源头, 孕育于“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曹操作为“建安风骨的祖师爷”,其诗21首,其中的丧乱诗处处流露出其对现实丧乱、生灵涂炭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忧患。写丧乱时代的民生疾苦, 如在目前,探索性的发展了丧乱诗。在唐, 是杜甫把丧乱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至金元, 元好问又大量创作此类诗, 并实现了在前人基础上的巨大突破, 使得丧乱诗在文学史上再次繁荣,元好问更是将丧乱诗作为其千余首诗歌的典型代表

2、。虽然魏晋的曹操与金元的元好问相隔一千余年,但通过二者丧乱诗创作的比较,不难发现,丧乱诗创作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同时,在题材,体裁,形式,诗歌数量,影响等方面,元好问在曹操的基础之上有更多的超越和创新。关键词 丧乱诗、曹操、元好问、比较丧乱诗, 指反映不义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苦难的诗歌。 1 ( P196- 197) 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 M .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7.溯其源头, 准确而言,丧乱诗孕育于“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处于当时频繁战乱中的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甚至易子而食饱受苦难, 他们藉诗歌来抒发心中之苦怆, 表达自己对时局的评判或憧憬, 对美

3、好生活的向往, 这就形成了最初的丧乱诗。战城南、东门行、病妇行等可堪为代表。建安时代是一个“世积乱离, 风衰俗怨”的灾难时代,这一段历史正如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所描述的: 中平以来, 天下乱离, 民弃农业, 诸军并起。就在这乱离动荡之中, 曹操应运而生,身为朝廷重臣,戎马一生。虽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具有救民于水火的远大抱负,因目睹“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 王粲七哀诗) 的悲惨景象、心系东汉末年那样一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悲哭哀号弥漫中国大地的时代。由此曹操以见证人的身份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曹操现存诗21首,全为乐府诗。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反映汉末现实、民生疾苦的丧乱诗。如薤露行、

4、篙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谣俗辞; 二是抒发政治理想、壮志雄心。如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度关山; 三是企求长生不老的游仙诗, 如陌上桑、秋胡行。其丧乱诗占其所有诗歌的百分之四十,可见诗人曹操正是通过对现实真实深刻地描写, 来表达伤时悯世,忧世不治的情感。曹操丧乱诗的代表作薤露行、蒿里行以汉末大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为题材, 去描绘全社会灾难的具体图景。薤露行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初平元年( 公元192),东方州郡起兵讨伐董卓, 董卓焚烧洛阳, 胁迫天子, 百官和百姓数万口西迁长安这个历史事实。在这首诗当中, 曹操对何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沐猴而冠带, 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 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

5、日, 亦已先受殃。”又写董卓趁乱操持国家权柄, 自封太尉, 续进为相国, 随之逼宫杀帝,焚烧洛阳, 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 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贼臣持国柄, 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 宗庙以燔丧。”尤其是这首诗写到在这次西迁过程中, 长途跋涉, 一同随行的老百姓哭声不止, 一片凄惨景象:“播越西迁移, 号泣而且行。” 而面对这种惨象, 他结尾写道: “瞻彼洛城郭, 薇子为哀伤。”他将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在这十字之中, 体现出深沉的悲愤之情。因此钟惺在古诗归中曾称曹操薤露行为“ 汉末实录, 真诗史也。”曹操以”哀伤”的心情描写人民的苦难, 蕴含着对广大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尤其在蒿里行之

6、中表现得尤为深刻,其中后六句: “铠甲生虮虱, 万姓已死亡。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是对征旅戌人在战中遭受苦难的深切关注,更是对汉末丧乱中百姓的深切悲悯。鲁迅在其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 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而曹操正是这一自觉时代的开拓者。正是曹操开启了乱世中的文人纷纷拿起笔,或抨击时政,抒写用世之心,或悲悯人民,流露沧桑之感。他的丧乱诗的创作,将预示着丧乱诗歌创作的一个个高潮的到来。提及丧乱诗,不得不联系到唐代,无疑唐代是诗歌创作最兴盛的朝代,各类诗歌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丧乱诗的创作在中晚唐也达到了高峰。安史之乱结束了李唐盛世, 给当时的政

7、治、社会、文化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杜甫经历了这场战乱, 饱尝了食不果腹、飘零辗转,“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悲惨生活。有着忠君爱民,儒者情怀的杜甫上悯国难、下痛民困, 以诗来讲述了山河破碎, 民生凋敝的现实,从而反映了唐代丧乱的社会状况, 使得丧乱诗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的“三吏”和“三别”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时政乱家亡、民不聊生的历史状况, 为以后的丧乱诗创作树立了一个高峰。在杜甫之后, 丧乱诗创作因“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便工。”( 赵翼语)又一次达到高峰。至宋蒙金征伐战乱之时, 人民再一次处于了水深火热、困苦交加的境地。彪悍勇猛的蒙古人, 挟着草原部落的野蛮凶狠, 铁骑所踏之

8、处, 无所不糜, 劫掠掳杀, 山川变色、草木涂腥。据史载“财货子女则入于军官, 壮士巨族则振于锋刃; 一县叛则一县荡为灰烬; 一州叛则一州莽为丘墟”。处于这个时期的文人诗歌创作不免大量染上了沉重的“丧乱”色彩, 例如刘因、吴澄等人的诗歌大都表现了国土沦亡的哀痛, 反映了战争离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元好问为金元时期的诗文大家, 其文学成就是巨大的。在其众多优秀的诗歌当中,丧乱诗无论就题材、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方面而言均属上乘。其丧乱诗表现的故国之思,更是上承杜甫丧乱之作,以诗存史,值得钦佩。 元好问抒发“宗社丘墟之感”(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八,第117页)的丧乱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金亡前后的社会

9、现实,有诗史的性质和意义,感情强烈而真挚,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根据清代康熙五十年郭元銲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可知元好问现存诗歌1356首,其诗就题材言成就最高的是丧乱诗,其次是山水诗、题画诗。孟德数诗纪丧乱,遗山千年紧相随曹操与元好问虽然相隔一千多年,但是元好问好像穿越了时空,在丧乱诗的创作上与曹操心有灵犀。通过丧乱诗的比较不难发现,二者在丧乱诗的总体风格、创作思想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性。一、总体风格就丧乱诗的总体风格而言,曹操和元好问的丧乱诗都有雄放悲凉的特点。曹操本为雄放之人,故曹操之诗也必当雄放。敖器之诗评谓其“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喻为“摩云之周鸟,振翮捷起”皆为论

10、据。(河北师院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8、32页。)谭元春、沈德潜也多次提到曹操诗歌中有“雄力”、“霸气”, 这“雄力”、“霸气”,即指曹诗沉郁中有遒劲, 气盛处见博大。例如,蒿里行中“恺甲”四句, 是极言乱伤之极。但诗歌的格调“雄阔、远大”。薤露行也是如此, 所咏的是汉末时事, 丧亡之衰, 而诗歌雄悠真朴, 起式雄直高大, 收句悲痛哀远。(“三曹”诗歌艺术比较论)称“曹操可谓开中国诗歌豪放阳刚之先河”。而元好问本为鲜卑族拓拔氏后裔,血管里流淌的是游牧民族奔放的热血,又成长于女真族政权之下,深受北方少数民族豪迈粗犷、率真任情风尚的习染。又因元好问还特别强调效法建安风骨,

11、用刚健雄壮、慷慨悲凉的风格反映时代的重大主题,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所以他的诗也是雄放的。从其论诗三十首第二:“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可见一斑。丧乱诗,反映的是广大人民对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幽愤和哭诉,它本来就是一曲慷慨悲歌。所以注定了丧乱诗是悲凉的。曹操怀着微子式的哀伤,为大量死亡的人民大众作挽歌,感情表达深沉凝重, 格调苍凉而沉郁。薤露行、蒿里行字字啼血。元好问身经丧乱,抒发黍离之悲,麦秀之情,情并七哀,尽穷百态。其丧乱诗“事关国家,尤易感人”。 钟嵘在诗品中评述曹操诗为“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赞赏元好问为“感时触世,声泪俱下,千

12、载后犹使读者低徊不能智”。足见,曹操、元好问的丧乱诗正因雄放悲凉而承载千年。二、创作思想 从创作思想来看,曹操与元好问丧乱诗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以现实主义精神指导创作,主张真性情。具体而言,虽主张“以人为本”,二者都突破了儒家“哀于事,止于礼乐”的儒家师教,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去展现汉末、金元战乱带给人民的痛苦。(一)、所见写所感“动乱的时代,唤醒了作家惨痛的生活,诱发了诗人,作家无愧于时代,时代赢得了诗人,这是古代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李景华. 建安文学述评M .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曹操和元好问,同样是动乱的时代成就了他们在丧乱诗上的名垂千古。曹操南征北战数

13、十年,亲身体验过“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却东西门行)的生活,对乱世悲剧有着深刻的体会。这种破败不堪的社会现实和经年累月的战乱, 为诗人创作提供了极其真实的题材。他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用乐府旧题写出新内容,用挽歌记叙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薤露行表现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的历史事实,蒿里行中诗人展现出来的是一幅汉末哭声动地、尸横遍野的乱世图。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写的都是当时从军生活的痛苦。所以他的作品被人称做“诗史”,是“汉末实录”。元好问所处的金元之际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及其激烈、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与建安、永嘉时代的特点很相似。他藉律诗形式出之的丧乱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巨变, 反映真实

14、、感人至深。元好问苍凉沉郁的丧乱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写出了乱世的怨怒,亡国的哀思。这个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诗人,对国家的厄运绝望而不甘心,对人民的苦难满怀沉痛和悲愤。郁结的感情往往爆发为愤怒的控诉,风云的动荡常常激起悲壮的浩歌。诗人正是通过对现实真实深刻地描写,从而关心民瘼, 注目苍生。如在蒙古军围攻汴京城时写的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 其二) :“惨淡龙蛇日斗争, 干弋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 战地风来草木腥。精卫有冤填瀚海, 包胥无泪哭秦庭。并州豪杰知谁在, 莫拟分军下井陉。”(姚奠中. 元好问全集M . 山西: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 P182)极力描写

15、了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二)、尊儒而超儒曹操和元好问都以儒学为本,但是有些思想都超出了传统儒学之外。曹操诗歌有浓厚的儒家思想,曹操曾说:“设使国家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 几人称王”(让县自明本志令)。这句话其实最符合原始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另外,曹操以情驭词, 不受汉代诗学观念的束缚, 摆脱了儒家“止于礼乐”的创作规范,创作出诗歌史上第一批真正符大气谤沱的壮丽诗篇,拉开了“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而作为读书人的儒者,好问一生信奉孔孟,主张“仁者,爱人”。 他以儒学为本,向往文治,反对暴政,但有些思想超出传统儒学之外。遗山继承了孟子“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与汉宋儒学所规定的君臣礼义有别。例如,其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之“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即是对金哀宗只顾保全自己而丢弃金都吏民的指责。近年学界的研究成果已表明, 曹操元好问的思想主流属于儒家一派。正因为曹操和元好问以儒学为本,而在诗歌创作上又对传统儒学的突破,其丧乱诗才真正体现体现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给予深切同情。孟德遗山遥相望,各领风骚数百年曹操是建安诗风的开创者,他的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