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大赛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4742035 上传时间:2020-06-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大赛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数学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大赛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数学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大赛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数学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大赛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数学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大赛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大赛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大赛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通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等差数列前n项和现行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过程和简单应用。 地位与作用 本节对“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推导,是在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其学习平台是学生已掌握等差数列的性质以及高斯求和法等相关知识。对本节的研究,为以后学习数列求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倒序相加求和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高一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函数,数列等有关基础知识,并且在初中已了解特殊的数列求和。 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一学生已初步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

2、下独立地解决问题。 任教班级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能够很好的掌握教材上的内容,能较好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数学思考(1) 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倒序相加求和的数学方法;(2) 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3) 通过运用公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的能力。 解

3、决问题创设由探索1+2+3+100的和,推广到探索一般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和公式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方法, 并使学生在反馈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情感态度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渗透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

4、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范例后的变式训练和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法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 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交流。五、过程设计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如下: 公式应用与议练活动(1)(5分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18分钟)创设情景提出问题(2分钟) 图片欣赏 数形结合新课引入 类比化归 前后呼应 公式应用公式应用与议练活动(2)(9分钟) 归纳总结(2分钟)公式的认识与理解(4分钟) 前

5、后呼应 知识回顾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活 动说 明新课引入创设情境: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片泰姬陵。泰姬陵是印度著名的旅游景点,传说中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的图案嵌有大小相同的宝石,共有100层,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计算出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也即计算1+2+3+.+100=?问题2:何老师按揭买房,向银行贷款25万元,采取等额本金的还款方式,即每月还款额比上月减少一定的数额。2020年1月,我第一次向银行还款2348元,以后每月比上月的还款额减少5元,若以2020年1月银行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那么到2026年12月最后一次还款为止,何老师连本带利一共还

6、款多少万元?现实模型: 图片欣赏 生活实例模 型直 观用实际生活引入新课。探 索 公 式探 索 公 式议练活动认识公式认识公式议练活动课 堂总结首先认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然后提出问题:高斯是如何快速计算1+2+3+4+.+100?设等差数列前n项和为 ,则 问题1老师:利用高斯算法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老师:但是否刚好配对成功呢?(1) n为偶数时: (2) n为奇数时:老师:那么该如何解决落单的呢?同过对n取值的讨论,得到了前n项和求和公式:但是对n讨论麻烦了,能否有更好的方法求前n项和公式呢?接下来给出实际问题:伐木工人是如何快速计算堆放在木场的木头根数呢? 问题2:如何用倒置

7、的思想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呢?方法一:两式相加得:方法二同样利用倒序相加求和法,教材做了如下处理:两式相加得:引导学生带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换掉 整理得到公式2。例1:计算(1)1+2+3+n(2)1+3+5+(2n-1)(3)2+4+6+2n (4)1-2+3-4+5-6+(2n-1)-2n 教师通过动画演示给(1),(2)问一个直观的解释。变式练习:课前提出的房贷问题。解:由已知每月还款数成等差数列,设为:问题3:能否给求和公式一个几何解释呢? 教师提示将求和公式与梯形建立联系。 n剖析公式: 教师提示,从方程中量的关系入手。例2 等差数列-10,-6,-2,2, 前多少项的和为54? 解

8、:设题中的等差数列是,前n项和为: 则10,d6(10)4 令54,由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得: 解得 9,3(舍去)因此,等差数列的前9项和是 54 例3: 解:(1) (2) 本小题主要考察了对公式一的整体应用。根据课堂剩余时间,本题作为机动练习,(2)小问留给学生课后完成。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2、课后作业:教材118页:1、2、3、5、6、7 课后思考: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和方法除了倒序相加法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3、对求和史的了解 我国数列求和的概念起源很早,在北朝时,张丘建始创等差数列求和解法。他在张丘建算经中给出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例如:今有女子不善织布,

9、每天所织的布以同数递减,初日织五尺,末一日织一尺,共织三十日,问共织几何?原书的解法是:“并初、末日织布数,半之再乘以织日数,即得。”学生:1+100=101,2+99=101,.50+51=101,所以原式=50(1+101)=5050学生:将首末两项配对,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配对,以此类推,每一对的和都相等,并且都等于 。学生:不一定,需要对n取值的奇偶进行讨论。当n为偶数时刚好配对成功。 当n为奇数时,中间的一项落单了。(可能部分学生在此会遇到困难,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观察的脚标与 脚标的关系,即: 学生观察动画演示,不难发现用倒置的思想来解决此问题。 (由上一问题的解决,学生容易想

10、到倒序相加求和法。) 学生:利用倒序相加求和法。将中的每一项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巧妙的改写,在倒序相加求和时,每一组中的d都被正负抵消了。学生类比方法一与方法二的联系与区别。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体会教材的解法是如何运用求和公式。 观察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要求总还款额实际就是对一个等差数列求和。 学生:将求和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建立联系,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也正是利用了倒置的思想。学生:同样将公式2与梯形面积公式建立联系。用“割”的思想将梯形分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而梯形面积就是这两部分面积之和。学生讨论:公式中一共含有五个量,根据三个公式之间的联系,由方程的思想,知三可求二。 学生讨

11、论分析题目所含的已知量,选取了公式2进行运算,利用了方程的思想。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可能会把公差认为是-4,以及解得n的值后未把n=-3舍去。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学生代表进行分析。不少小组首先对已知条件作转化,希望能通过解方程求出首项和公差,但发现条件不够,不能解出这些基本量,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补充说明(1)回顾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2)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元表示方法,倒序相加的算法,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及简单应用。 了解我国古代研究等差数列求和的情况。高斯求和众所周知,学生能快速解答。 这里用到了等差数列脚标和性质 从高斯算法出发,对n进行讨论寻找求和公式思路自然,学生容易想到。对中间项的解决办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研究数列就是对脚标数学的研究。倒序相加求和法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为以后数列求和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问题获得知识,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对两个公式有直观的认识,体会数学的图形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