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 2011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选修部分 专题十八 经济学常识 高效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4736583 上传时间:2020-06-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探究】 2011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选修部分 专题十八 经济学常识 高效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优化探究】 2011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选修部分 专题十八 经济学常识 高效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优化探究】 2011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选修部分 专题十八 经济学常识 高效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化探究】 2011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选修部分 专题十八 经济学常识 高效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探究】 2011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选修部分 专题十八 经济学常识 高效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0页1(2010年舟山模拟)材料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材料二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在1803年写的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

2、社会“是个是非颠倒的世界”,并在临终时说“一切社会设施的目的都应该是从道德上、智力上和体力上改善人数最多的和最贫穷的阶级的状况。”英国的欧文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付诸行动,他到美洲进行“和谐制度”的实验,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工作和生活真正和谐的社会。他把自己的实验称作“新和谐公社”,并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来到这个国家是为了介绍一个崭新的社会,把愚昧而自私的社会制度改变为一种开朗的社会制度,这一种制度将逐渐把一切利益结合起来,并消除引起个人之间一切纷争的原因。我已买下了这片产业,并且亲自来到这里实行这种办法。”但是“新和谐公社”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它处在整个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3、引自世界近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1)材料一中,亚当斯密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认为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根据材料,指出“守夜人”的主要职能。(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的思想主张产生的社会根源。(3)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主张有哪些共同点?解析:第(1)问中首先依据教材知识“核心思想”,然后指出国家的职能。第(2)问说明产生亚当斯密理论的原因;第(3)问注意“共同点”的要求。答案:(1)自由主义。职能:不要干预国家经济生活,政府的职责只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维护公正的社会秩序。(2)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较大发展,需要得到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前的国家

4、干预经济生活的做法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的障碍。(3)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不合理,主张建立“和谐”的空想社会主义。2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些论述:“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劳动并不是它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或起作用的使用价值。他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

5、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结合以上论述分析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及其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解析: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答案:(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

6、。在他们看来,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3(2010年天津南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2010年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一为

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学常识知识回答:(1)评价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利与弊。(2)假如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目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你又是一名公务员考生,请你谈谈德国模式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解析:第(1)问只要结合教材知识全面分析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利弊即可。回答第(2)问时一定要强调根据我国的国情学习借鉴德国的做法。答案:(1)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却又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

8、的国际竞争力。(2)德国模式强调社会保障,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4材料一早餐一块黑面包、几块糖、一杯咖啡,午餐和晚餐外加一两碟菜,这是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苏联政府提供给国际友人的最高饮食待遇。当时苏联人民的饮食水平就更低了。材料二19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喜悦心情,纷纷走出家门,上街狂欢。材

9、料三1921年苏俄大旱,1922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自1923年整个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1)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2)三个材料中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哪些重大意义?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第(1)问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阐述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苏俄的经济状况。第(2)问可以从工农联盟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对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所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去分析。答案:(1)材料一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人民不满意,生产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材料二反映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人民情绪高涨;材料三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

10、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5材料一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量占世界人口平均水平的比重我国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占发达国家的比重我国创造单位GDP能源消耗为其他国家的倍数石油天然气美国日本美国日本8.3%4.1%26.5%11.3%4.411.2材料二针对当前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1)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2)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经济意义。(3)请从政府的角度为建设节约型社

11、会提出具体的合理化建议。解析:对本题的考查形式,考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图表式论述题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本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意义)”“怎么样(建议、措施)”三个角度进行设问,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本题在作答时需结合经济生活的相关内容组织答案。答案:(1)材料反映了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GDP能耗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2)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利用经济、法律以及行政手段调控资源,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具体来说包括: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型技术支撑体系。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3专心 爱心 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