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一-五)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687027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一-五)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一-五)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一-五)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一-五)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一-五)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一-五)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一-五)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仿真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

2、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难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

3、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

4、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干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

5、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解析:选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是魏晋风度的体现,不是原因。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的觉醒是

6、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解析:选B当时的文人能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中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是由于人的觉醒。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7、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用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解析:选A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着眼于艺术,推不出钟嵘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

8、慨叹的结论。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时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

9、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

10、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八,有删改)4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C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

11、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D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解析:选CA、B两项的正确标点:“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C、D两项的正确标点:“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士是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B传注指阐释经义的文字。C五经指的是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书礼易

12、大学。D典故指旧的典制,先例。解析:选C对五部经典阐述有误,儒家的五部经典应是诗书礼易春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乱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C虞集宏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编纂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

13、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解析:选A从原文看,虞集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诸生时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5分)译文:_(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5分)译文:_答案:(1)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得分点:“时”“卒”“相率”各1分,大意2分)(2)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当时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世

14、家子孙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得分点:“进用”“有以”“间”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背诵。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摆设祭祀的俎豆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