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血清蛋白和Pb离子相互作用的光谱分析—文献综述》-公开DOC·毕业论文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134641332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血清蛋白和Pb离子相互作用的光谱分析—文献综述》-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牛血清蛋白和Pb离子相互作用的光谱分析—文献综述》-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牛血清蛋白和Pb离子相互作用的光谱分析—文献综述》-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牛血清蛋白和Pb离子相互作用的光谱分析—文献综述》-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牛血清蛋白和Pb离子相互作用的光谱分析—文献综述》-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牛血清蛋白和Pb离子相互作用的光谱分析—文献综述》-公开DOC·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血清蛋白和Pb离子相互作用的光谱分析—文献综述》-公开DOC·毕业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课题名称牛血清蛋白和Pb离子相互作用的光谱分析指导教师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开题日期摘要:针对各种研究牛血清蛋白和药物及重金属离子的方法进行分析对比,从而确定课题,并且探讨研究历史、研究现状,阐述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关键字:牛血清蛋白;铅离子;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文献综述正文:引言:大部分蛋白质都具有内源性荧光,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蛋白质的构象转变、变性、结构域的缔结、与底物结合,都会引起内源性荧光生色基团的局部环境的改变,因此可以为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提供大量有用信息。1.课题的确定背景:1.1选题原因:课题的确定

2、是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共同商议的结果。目前针对重金属离子和牛血清蛋白的研究课题并不是很多,而一些药物与牛血清蛋白的作用研究的相对较多。且近年来进行重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与血红蛋白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方面。1.2选题意义:在生物体中,蛋白质是极为重要的生命物质,在生命的运动和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关蛋白质的组成、构象及与小分子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是目前从事化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药学和临床医学科技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感兴趣的课题。血清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载体蛋白,它能与许多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药物等有效结合,形成结构更为复杂的复合物,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调控蛋白质的作用,而Pb离

3、子与蛋白质的作用的研究可以说明两者的作用类型,探索试验条件,建立新的试验方法。因为荧光、紫外分光光度法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子与小分子、离子相互作用的重要分析方法故在这次论文中主要是采用荧光法,紫外吸收光谱法,以及红外光谱法。2.各种分析方法2.1紫外分光光度法:杨朝霞、张友玉等采用紫外、荧光、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磷酸缓冲液中呋苄西林钠(FBS)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1】。结果表明,FBS与BSA有较强的相互作用,FBS对BSA内源荧光有猝灭作用,静态猝灭是引起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按照Stem-Volmer方程和双对数方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不同温度下FBS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和

4、结合位点数,常温(26)下,分别为1.04105和1.09;实验结果还表明,FBS与BSA之间 相互作用影响了BSA的二级结构。使其构象发生变化。2.2荧光光度法:比如在模拟人体生理环境下,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及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简写作PTL)与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相互反应,试验结果发现:由于非辐射能量转移引起的荧光猝灭,BSA的荧光强度因与PTL相互之间的结合反应而明显降低。按Stern- 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方程对所得实际数据进行了处理,求得此结合反应的静态平衡常数(KLB)为2.592X103molL-1(297K),其结合位

5、位置距212位色氮酸为1.94nm,根据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推断PTL与BSA之间的结合力为硫水作用力。再比如罗红斌等人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岩白菜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岩白菜素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为2.083xl04,结合位点数为1。2.3红外光谱法:利用红外光谱和渐进因子分析(Evolvingfactoranalysis,EFA)对水溶液中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nlmalbumin,BSA)的热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对牛血清白蛋白BSA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在水溶液中不同浓度和不

6、同相互作用时间的红外光谱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短时间和低浓度时SDS使BSA的螺旋结构增加,无规结构降低,没有破坏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当SDS浓度很大或者SDS与BSA的作用时间长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遭到破坏,BSA的螺旋结构降低,无规则结构增加。刘会洲等应用红外光谱仪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的溶菌酶的乳化和二级结构的影响,提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作用,能够破坏蛋白质分子中有序的螺旋结构,增加无规卷曲结构的含量。3.实验探索:3.1研究方法:以上基本上都是用单纯的荧光或者红外光谱法对不同物质和蛋白质作用进行研究,而本次实验是综合荧光光度法、紫外吸收法和红外光谱法研究中金属离子Pb和牛血清蛋白

7、的相互作用。3.2实验方向:探索各种实验条件:酸度,缓冲液,离子强度,铅离子浓度、牛血清蛋白浓度对实验的影响,并且探索确定最佳实验条件。并且通过分析光谱图,确定铅离子和牛血清蛋白的作用类型,热力学参数,以及不同的铅离子浓度对牛血清蛋白构象的影响。同时通过荧光分光方法,可以确定牛血清蛋白的激发波长。4.结果与讨论:可以得到牛血清会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引起的荧光猝灭,一般为静态猝灭,并且可以测定计算平衡常数,结合位点,作用力的类型,以及相关的热力学常数,确定其他物质的加入对牛血清蛋白构象的影响。5.主要参考文献:1 杨朝霞 张友玉 杨 琴 姚守拙 光谱法研究呋苄西林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J. 应用化

8、学,2007,82 陈天 汪士新. 壳聚糖回收蛋白质,酸性染料和重金属离子的研究J. 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17(1):69-70 3 刘祥1 朱咸艳2. 抗重金属离子的蛋白质家族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13(9), 32-344 杨昌英 刘义 朱军成 刘松秀.光谱法研究吲哚美辛,舒林酸及其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J.分析化学, 2008 36(4): 473-4775 范小娜1 李蕾2. 稀土蛋白质配合物合成及其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1, 21(2): 107-110.6 LiChunya HouAnxin BaoWei W

9、angChangfa. Voltammetric Studies on Yttrium-Tetrakis (4-methoxylphenyl) Porphyrin Complex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J. D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4,22: 291-291.7 YU Lina WANG Dongfeng SU Lin LUO Yi SUN Liping XUEChanghu. Hydrolysis Activities of the Particle of Agarose-Ce4 Comple

10、x for Compounds Containing Phosphodiester or Peptide Bonds 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05,4(3):272-275 .8 李伟 李幼荣 . 稀土元素对生物体蛋白质的剂量效应研究进展.生物技术.2002,12(1):42-449胡文康,李原芳,龙云飞.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马歇尔红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及其分析应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1):7-11.10 Han Weiwei, Shen Shihua, Tai Peidong . Proteome Ana

11、lysis of Inhibitory Effect of Gadolinium on Sinorhizobium fredii J.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07,25(1):10611011 董绪燕 孙智达 谢笔钧重金属离子对鲫蛋白ATPase活性和SH基总量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07,28(10): 60-62,10212周 宏 陈昌云 谢安建. 光谱法研究盐酸非那毗咙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9;1830-183313 王安萍,丁勇,张国文,刘志斌 荧光光谱法研究磺胺唾哇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 南昌大学学报 工科版

12、 2007,29(3)14 朱玉芳1 周新文2. 几种受污水生生物的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分析J.水利渔业, 2006,26(1):715-719.15 R.E. Olson, D.D. Christ, Ann. Rep. Med. Chem. 31 (1996) 327.16 J.N. Tian, J.Q. Liu, X. Tian, Z.D. Hu, X.G. Chen, J. Mol. Struct. 691 (2004) 97.17 Y.J. Hu, Y. Liu, X.S. Shen, X.Y. Fang, S.S. Qu, J. Mol. Struct. 738 (2005) 143.18 H.L. Guan, H.P. Yuan, Z.T. Pan, J. Instrum. Anal. 25 (2006) 25.19 A. Papadopoulou, R.J. Green, R.A. Frazier, J. Agric. Food Chem. 53 (2005) 158.20 R.B. Gregory, M.R.K. Gangoda, W.S. Gilpin, Biopolymers 33 (1993) 1871.21 V. Bhakuni, C.M. Gupta, FEBS 205 (1986) 347.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