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项目管理)陇西宏权渭水土保持项目监测报告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4629574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80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项目管理)陇西宏权渭水土保持项目监测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20(项目管理)陇西宏权渭水土保持项目监测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20(项目管理)陇西宏权渭水土保持项目监测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20(项目管理)陇西宏权渭水土保持项目监测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20(项目管理)陇西宏权渭水土保持项目监测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项目管理)陇西宏权渭水土保持项目监测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项目管理)陇西宏权渭水土保持项目监测报告(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管理)陇西宏权渭水土保持项目监测报告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甘肃省陇西县宏权渭项目区监 测 报 告(报批稿)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二0一二年三月十五日项目名称: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甘肃省陇西县宏权渭项目区监测报告审 定: 吴东平审 核: 王小平 水保监岗证第(0233)号报告编写: 张佰林 水保监岗证第(0233)号 参加人:张佰林 岳永文 张定平 编制单位: 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目 录1前言51.1项目建设的目的51.2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51.3 监测的目与原则61.3.1 监测的目的61.3.2 监测的原则71.4 监测内容、方法、时段和点位71.4.

2、1监测内容71.4.2 监测的方法71.4.3 监测的时段81.4.4监测的点位81.4.5 监测结果和结论81.5 建议102编制依据112.1法律法规依据112.2规定与文件112.3技术标准依据112.4技术资料122.5合同依据123项目及项目区概况133.1 项目概况133.1.1前期工程情况133.1.2项目执行情况143.2 项目区概况143.2.1地理位置143.2.2水文气象143.2.3地形地貌203.2.4土壤203.2.5植被资源213.2.6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213.2.7社会经济概况224水土保持监测目的和原则264.1监测目的264.2监测原则265监测内容、

3、方法、时段和点位285.1监测内容285.1.1水土流失因子285.1.2调水保土效益285.1.3生态效益285.1.4 经济效益285.1.5社会效益295.2监测方法305.2.1水土流失因子305.2.2调水保土效益305.2.3生态效益315.2.4经济效益325.2.5社会效益335.3监测时段345.3.1水土流失因子345.3.2调水保土效益345.3.3生态效益355.3.4经济效益355.3.5社会效益355.4监测点位355.4.1水土流失因子365.4.2调水保土效益365.4.3生态效益375.4.4经济效益375.4.5社会效益386监测结果与分析396. 1 水土

4、流失因子监测396. 2 调水保土效益396. 3经济效益416. 4 生态效益466. 5 社会效益487结论518建议531前言1.1项目建设的目的陇西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脆弱。长期以来,陇西县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改变我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是摆在陇西县人民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神圣的使命。项目的建设对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水沙危害、促进农业生产,将起到积极的作用。1.2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根据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

5、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10655号)及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关于抓紧做好我省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甘水利水保发201121号)精神,结合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及2010年梯田建设工作实际,陇西县被确定为我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项目区位于陇西县西北部,系渭河水系的二级支流,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副区,行政区域涉及宏伟、权家湾、渭阳3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地理位置介于东径10442521045313,北纬350732352350。总面积99.22km2,全为水土流失面积。境内山大沟深,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气候干燥,生态环

6、境脆弱。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50mm,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8063t/km2.a,年均侵蚀总量80.00万t。项目区总人口8725人,其中农业人口8574人,农业劳动力4833人,人口密度88人/km2,人均土地1.14 hm2,人均耕地0.57 hm2,人均基本农田为0.28 hm2,人均纯收入1922元。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于全县平均水平。项目区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km2,其中修建基本农田2126.65 hm2,营造水保林1347.84 hm2、经济林50.25 hm2、人工种草155.39 hm2,综合治理程度37.1%。这些治理措

7、施的实施,对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水沙危害、促进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宏权渭项目,通过2011年近1年的实施,共完成各类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8.27 km2,占规划的100.2%。其中梯田1356.67 hm2,占规划的101.75%,水保林266.75 hm2,占计划的100%,人工种草203.37 hm2,占计划的100%,小型拦蓄工程谷坊200道,占计划的100%,配套田间道路86.34 km。1.3 监测的目与原则1.3.1 监测的目的对工程建设各项措施实施的调水保土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设计目标进行监测,有利于

8、搞清项目建设的水土保持目标能否实现,同时为本区域其他同类型工程效益计算提供科学依据。1.3.2 监测的原则遵循全面调查与重点观测相结合与阶段监测内容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1.4 监测内容、方法、时段和点位1.4.1监测内容 根据项目的实施方案,监测内容为水土流失因子降雨监测;调水保土效益监测、生态效益监测、经济效益监测和社会效益监测4个内容。1.4.2 监测的方法 水土流失因子降雨因子观测,采用自计雨量计观测。调水保土效益:梯田、林草采用径流小区对比观测;谷坊采用观测水位、泥位,查水位库容曲线计算求得。生态效益:林草面积采用监理数据;林地郁闭度采用投影法;灌木林盖度采用线段法;草地盖度采用针

9、刺法;野生动植物变化采用观测法。经济效益:采用典型农户调查和典型地块测产法。社会效益:主要采用调查和统计法。1.4.3 监测的时段 水土流失因子降雨因子观测,每天早6点,晚6点各观测1次。调水保土效益:每次降雨后观测。生态效益:9月份观测1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年初年末各监测一次。1.4.4监测的点位项目区监测点位布设见下表表1-1 项目区水土保持监测点位布置情况表乡镇村监测项目水蚀径流小区植被调查典型农户调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效果(谷坊)侵蚀沟调查(田间道路)宏伟景坪63833左家渠73642贾家洼5363权家湾郑家川7362陈顺5363渭阳水泉738331.4.5 监测结果和结论梯田径流小

10、区与对照(坡耕地)比较,减沙为5610.12t/km2,减水为20420 m3/km2,减沙率90.5%、减水率94.88%;乔木林、灌木林、人工草地径流小区和对照(荒坡)比较,减沙量分别为3379.9 t/km2、3139.1t/km2、2549.7 t/km2和541.0t/km2,减沙率依次为59.7%、55.5%、45.1%和-9.6%;径流量和对照(荒坡)比较,减水量分别为2120.12 m3/km2、3110.00 m3/km2、7520.00 m3/km2,减水率依次为17.7%、13.4%、2.2%和7.6%。小型拦蓄工程监测表明每道谷坊平均拦泥量6.42 t、蓄水量2.63

11、m3。由于项目实施时间较短,大部份措施的调水保土效益效益还没完全发挥出来,若按措施效益完全发挥,以2001年监测数据计算,新修梯田1356.67hm2,每年可拦蓄径流量为27.69万m3,减沙量为7.61万t;新水保林266.75 hm2,每年可拦蓄径流量为5.25万m3,减沙量为1.51万t;人工种草203.37hm2,每年可拦蓄径流量为4.64万m3,减沙量为0.63万t;200道谷坊全年的蓄水量为0.53万m3,拦泥量为0.13万t。通过本项目各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每年减少径流量38.11万m3,减沙量为9.88万t。经济效益:2011年人均纯收入比项目实施前的1922元增加624元,达

12、到2546元,年增加32%,主要是新修梯田后,调整产业结构增产的效果。梯田的亩产值178.08元较坡耕地亩产值112.87元增加65.21元。1年生紫花苜蓿的亩产值为1615元。以2001年监测数据计算,新修梯田1356.67hm2,每年可增加产值132.7万元,人工种草203.37 hm2,每年可增加产值32.84万元。社会效益:监测表明,坡改梯工程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新增保水保肥田1356.67hm2,项目区基本农田面积累计达到3483.32hm2,人均梯田达到0.4 hm2,为梯田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为项目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经济

13、林、大面积的荒山造林,合理调整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49.4%、14.1%、1.6%调整为42.5%、16.8%、3.6%,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使利用趋于合理,将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部分劳动力转移成为可能,为非农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将会使环境容量大大增强,随着本项目的实施,生态系统的旧的平衡即将打破,新的平衡将建立,物质流和能量流大大增强,产出率将会显著提高。1.5 建议(1)是项目监测的时限太短,各项措施及社会经济监测的结果还不尽完善,特别是基础效益和生态效益监测需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希望此类项目应该延长监测时段。(2)是监

14、测的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缺乏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监测设备,应加大生态工程监测的投入,确实能满足该类型工程监测的需要。2编制依据2.1法律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发200038号文)。2.2规定与文件(1)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2000年第12号令);(2)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发改农经2010655号);(3)关于抓紧做好我省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甘水利水保发201121号)。2.3技术标准依据(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2)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3)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4)水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