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空城计” 之有无与西城的地望.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4622469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空城计” 之有无与西城的地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空城计” 之有无与西城的地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论“空城计” 之有无与西城的地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论“空城计” 之有无与西城的地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论“空城计” 之有无与西城的地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空城计” 之有无与西城的地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空城计” 之有无与西城的地望.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空城计”之有无与西城的地望赵逵夫摘 要:晋王隐的蜀记载西晋初年郭冲向司马骏所陈有关诸葛亮的五事中提到“空城计”,三国演义中关于空城计的描写基本据此,唯根据历史纠正了郭冲误记的时间与地点。但三国志未载此事,裴松之对此也表示了怀疑的态度。三国志未载,因书成于晋初,司马懿已被追封为“宣帝”,历代正史都对本朝君王及其祖先之事多加粉饰。当时的赵云别传中写有赵云演空城计让曹操上当的事,时在诸葛亮空城计之前,有可能是诸葛亮依样画葫芦,更可能是晋皇族及其御用文人有意造出来混淆视听。裴松之怀疑的理由,也是“料彼不料此”。清初学者魏禧及当代学者钱钟书都相信“空城计”之事是有的。关于西城的地望,应在汉代西县附近

2、、祁山以南的峡口,为蜀国北出的门户。因在西县地而非西县城址,故不曰“西县”而曰西城。关键词:空城计;西城;诸葛亮;三国志;司马懿一、钱钟书与姚雪垠看法之不同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写在马谡已失街亭、司马懿领大军十五万向西城杀来之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下面写道:孔明传令,教“将士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

3、,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

4、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下面还特别说,诸葛亮拍掌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这段故事是最能表现诸葛亮的以智用兵、神机莫测的,也最具传奇色彩,故后来改编为各种戏剧,京剧、秦腔之外,汉剧、徽剧、豫剧等都有空城计的剧目(有时连同失街亭、斩马谡称全本空城计或失空斩)。不管怎样,这都是小说家言。一般人不考虑这些问题,但搞历史研究的人就要从历史文献上来说,是否事实。关于三国一段的历史书,最集中的便是三国志。但三国志本文中并未提到空城计这件事。同时,资治通鉴及研究

5、三国一段历史的宋代唐庚的三国杂事、陈亮的三国纪年,明清之际无名氏的三国志辨误,清代学者杭世骏的三国志补注、侯康的三国志补注续、梁章钜的三国志旁证、潘眉的三国志考证、周寿昌的三国志征遗等也俱未提及“空城计”一事。所以,一般学者是不相信此事为真的;因为不见于史书而只见于小说、戏剧的,一般都是写小说、编剧本的人的艺术想象,所以也很少有人讨论过空城计的有无。我第一次看到撰文否定空城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读姚雪垠写的李自成。当时只出版了前两卷,并且写有一篇谈的若干创作思想,说了他创作的体会,意思是虽然有不少情节出于艺术想象,但合于当时地理、历史状况,也合于情、合于理。他说到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情节:诸葛亮

6、的空城计,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真是妇孺皆知。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借以夸张诸葛亮的惊人智谋和勇气。故事的影子出现很早,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已经斥其虚妄。问题不在于它是虚构,而在于它的极不合理。写魏军统帅司马懿(实际他未参加这一战役)破了街亭,率领十五万大军进到西城。诸葛亮身边只有两千五百人,来不及撤退,只好施用空城计。司马懿足智多谋,难道连对方还剩下多少兵力竟一无所知?西城是弹丸小城,会能有多大埋伏?你害怕中伏,派一千人冲进去试探一下,岂不明白?或者你将西城包围一两天,岂不很好?还有你已经清楚诸葛亮“笑容可掬”,何不命将士们用乱箭射死孔明?另外,在三国演义中本来将司马懿写成诸葛亮的劲敌

7、,在这个情节上却将他写成是一个蠢材,胆小鬼,破坏了司马懿形象的完整统一。我对姚雪垠的话是将信将疑,但以后也并未做认真的研究。1979年到兰州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先秦两汉研究方向研究生,读后汉书、三国志,见裴松之注引蜀记中几段文字,甚堪注意。蜀志诸葛亮传建安二十六年刘备称帝、册封诸葛亮为丞相一段后,注引蜀记曰: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荥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讬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下面所引前两事,与本文无关。其在章武三年诸葛亮上出

8、师表之后,史正文云:“遂行,屯于沔阳”。此下裴注引郭冲所条列之第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按:即司马懿,晋建国后追谥为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以此与本文开头所引三国演义中关于

9、空城计的一段描写相比较,可知三国演义中那段文字完全是依据了这段文字,其中基本情节相同,有的细节描写甚至就是照搬了这当中的文字。蜀记为西晋东晋之间人王隐所著。晋书卷八十二王隐传言其父铨“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王隐“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南渡之后,曾劝涿郡祖纳留心于晋代历史文献,祖纳曾荐之于朝廷,后与郭璞同领著作郎,撰晋史。则所接触文献,不仅止于私藏,且有朝廷所存。王隐去魏、蜀之亡不远,魏国、蜀国的一些材料应有留存,所记之事应非无据。又晋书王隐传言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但其父“私录晋

10、事及功臣行状”等只是作文献的准备与编排。(三国之末的事在晋人看来是晋朝的立国史,故亦在其注意的范围之中。)王隐大概依两代人所积累的有关蜀国的资料编纂成蜀记。其中所记郭冲条列的五事,行文顺畅,应是载录原文。那么,诸葛亮伐魏中确有过力量悬殊、一时进退无方情况下给司马懿演了一场空城计的事。但裴松之对郭冲所说空城计之事表示了不相信的态度。裴松之自然是卓越的历史学家,但他毕竟只是推理,且其生活年代在郭冲之后又过了一百多年,所见文献有限,所据以推理,多为默证,也难说他的推论较蜀魏灭亡不久时人所说可靠。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读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札记全晋文卷七五针对裴松之就空城计之事驳郭冲之语引南齐书高祖记

11、(按:当作高帝记)上所载萧道成之父萧承之在元嘉初年任济南太守时一件事:虏众大集,皇考(按:指萧承之)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又引旧唐书良吏传上崔知温迁兰州刺史,会有党项三万余众攻州城,众大惧,知温“使开城门延贼,贼恐有伏,不敢进”。又引述北狄传吐蕃十万人入湟中,李谨行“素不设备,遂建旌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不敢进”。钱钟书先生说:此皆师诸葛亮“大开四城门”之故智,而“虏”、“贼”又蹈司马懿之前辙,“疑其有伏兵”。夫无兵备而坦然示人以不设兵备,是不欺也;示人实况以使人不信

12、以为实况,“示弱”适以见强,是欺也。“空城计”者,以不欺售欺之一例也。 他又引了清初著名诗人、学者魏禧日录卷一里言中的一段,借以表现他对“空城计”之有无的看法:料事者先料人。若不知其人才智高下,只在事上去料,虽情势极确,究竟不中。故能料愚者不能料智,料智者不能料愚。余尝笑三国演义孔明于空城计中焚香扫地,司马懿疑之而退,若遇今日山贼,直入城门,捉将孔明去矣。可见魏禧是信“空城计”一文为真,钱钟书先生也是信为实有的。看来,姚雪垠先生只是从李自成等缺乏文化素养的农民起义军方面去想,未见得合于诸葛亮、司马懿当时的情势。二、如何看赵云演给曹操的“空城计”据三国志所载,与诸葛亮空城计相类的事在诸葛亮兵出祁

13、山之前赵云已玩过一次,诸葛亮在无法之际照作了一次也难说。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中一大段文字,其中叙夏侯渊败后曹操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黄忠劫持魏军之米,过期未还,赵云领数十骑出围堡接应黄忠。值曹操大军至,赵云为魏军前锋所击。赵云向前冲过曹军阵,曹军始败。然而赵云军少,曹军复合拢包围赵云。赵云冲陷曹军,退入营围(亦称“围”,即土木所筑防御措施,犹堡垒之类),而其将张著受伤,赵云又驰马入魏营迎张著入围堡。下面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按:指曹操)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

14、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这是见于裴松之注所引另一出“空城计”。因为这是曹操作战中出的丑,以曹操的为人,即使后来醒悟,也不会承认自己的失败,其部下更不敢提及此事。所以,魏国人包括司马懿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事,但诸葛亮是知道的。所以在万分危急、无法可想之时,诸葛亮依样画葫芦,以诸葛亮的聪明,只会画得更好,不会画成败笔而露馅。陈寿著三国志,他虽然作为蜀人,对蜀国的一些文件尽可能予以保留,但当西晋司马氏建国之初,也不能犯忌讳去写已被追认为“宣帝”、庙号为“高祖”的司马懿作战史上的败笔。三国志中没有写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有一定原因的。以三国志中未写诸葛亮的“空城计”而以为无

15、此事,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论怎么说,曹操的聪明或者奸诈并不亚于司马懿。以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奸诈人曹操而吃了赵云的亏,司马懿在诸葛亮那里上同样的当,也可以理解。 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是不是晋人取得天下之后为了消除士绅中私下所传关于司马懿上了诸葛亮“空城计”的当的丑闻,有意造出曹操上了赵云“空城计”的当的事,以混淆视听?从历代史书修撰中总是粉饰本朝君臣尤其是国君皇族的情形来看,也很难说。三、由三国以后的“空城计”看诸葛亮的“空城计”事实上,这空城计的把戏,在三国之后,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列举的三件事之外,还出现过好几次:(一)南史卷十五檀道济传记刘宋时名将檀道济的一件事: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俱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馀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二)北齐书卷九十七祖珽传写以放纵不羁出名、曾为权要的祖珽被贬为北徐州刺史后一段事: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珽不闭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坐,街巷禁断人行,鸡犬不听鸣吠。贼无所闻见,莫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至夜,珽忽令大叫,鼓噪聒天。贼众大惊,登时走散。(三)旧唐书卷一三张守珪列传写玄宗时吐蕃攻陷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